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气象大师”王彰贵:创造海浪预报零误差奇迹

南方+ 2016-12-07 11:16

“要特别注意寒潮带来风速、浪高变化的相关数据,有什么问题第一时间联系我……”6日,距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31沉管浮运安装决策会还有四五天,身在北京养病的王彰贵正耐心细致地跟他的博士生徒弟尹朝晖叮嘱着。从第十一节沉管安装开始,50多岁的王彰贵几乎每一次都随船全程参与现场分析决策,由于身体原因,这一次他只能放弃了。

研发各种系统

为施工确定精准作业时间

从2013年5月首节(E1)沉管浮运安装开始,作为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总工程师,王彰贵就承担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沉管浮运安装保障工作,为施工作业提供准确化、精细化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产品。

针对施工中的突发情况,王彰贵和他的团队相继研发了基槽泥沙精细化数值预报系统、大径流模拟误差订正技术以及异常长周期波预警系统,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及时应用,为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安装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卫星发射需要天气“窗口” ,沉管浮运安装同样也需要气候“窗口” 。一个8万吨庞然大物要在大海中浮运10多公里,并在海底40多米的指定位置进行厘米级对接,将会受到千变万化的风、浪、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就要选择一个风平浪静、海流舒缓的时间段,这就是“窗口期” ,而王彰贵和他的团队任务就是要给每一节沉管专门订制一段浮运、安装的精准作业时间。

填补研究空白

摸清珠江口深槽流速规律

其实早在2011年,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就为岛隧工程派出专项组,在北京设有一个研究工作组,在珠海总营地设立一个现场工作组。针对整个施工范围内的气象、波浪、海流进行观测与分析。专项组一方面通过详细的观测积累基础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综合模型来实现精确预报。

随着沉管安装水深超过40米,最大槽深超过30米,中国交建团队需要挑战深水深槽沉管施工的世界级难度,亟需清楚沉管对接时海底流场分布和沉管运动姿态情况。“海底深槽里的海流分布状况,国内外研究均属空白。”王彰贵表示。

为深入研究深水深槽对沉管姿态的运动规律,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现场增加了多台海流观测仪,在北京总部用大型计算机对现场观测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展开沉管槽内测流工作,以检验、调整数值模型,从而提高预报精度。“我们分析一年多以来的观测数据,终于找到了珠江口深槽流速的新规律。”王彰贵说。

攻克技术难题

创造了零误差预报的奇迹

“对一般预报而言,准确率达到80%属于正常。但对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来说,误差将导致沉管作业的失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的预报保障必须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成功。”王彰贵说。

对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的施工来说,浪高增加0.1米或者水流流速每秒增加0.1厘米至0.3厘米都是关乎成败的临界点。

超越0.2米的预报误差值是王彰贵和他的团队必须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为此,王彰贵的团队专门成立了保障组,每次预报前进行会商,校验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最终解决了0.2米临界值误差的问题,创造了零误差预报的奇迹。

【来源】珠江晚报

编辑 胡净栋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