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会沦为形象工程?“老司机”带你正确打开这个超级工程

南方+  2016-10-10 19:01

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

9月27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正式全线贯通。就在公共舆论对此表示激动、振奋、期待的同时,部分自媒体提出反思,《毕业即失业,别急着给“港珠澳大桥”发贺电》《港珠澳大桥:撇开了深圳,你还能承载什么?》等网文开始刷屏,引起了广泛关注。

甚至有人说,大桥政治意义大于经济利益。

尽管各界看法不一,但相关热点网文也提出了警醒。如何抢抓大桥机遇,有效化解存在挑战,充分发挥大桥效应,对三地来说都是考验,需要以智慧和魄力应对,需要时间和实践检验。
最近,有专家专门向南方+客户端投稿,讲述了他眼中的“港珠澳大桥正确的打开方式”。看过下文,欢迎大家参与理性讨论,激发更多的思想火花。

图片来自网络


文 | 顾正江

北京大学(深圳)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总规划师

作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即将在近两年建成通车,考虑到跨境交通管制的影响,一些专业、非专业人士对这座桥建成之后的交通量相当不乐观,由此担心此桥成为空有政治意义的形象工程。果真如此吗?

这要从如何认识一座跨海大桥的影响说起,这本来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学术问题,但是也必须让每一个关心此问题的专业或非专业人士轻松看懂。作为规划界老司机,尝试着借鉴网络化的表述方式来带大家正确地认识下港珠澳大桥的价值。

港珠澳大桥作为“一国两制”框架下三地合作建设的重大跨境、跨海战略性通道,其影响涉及交通运输、空间组织、区域经济、城市战略等诸多领域的专业知识,认真分析起来就不符合网络阅读的习惯了。还是让我们从一个可参考的案例说起,同时引入数据说话,看能不能收到雅俗共赏的效果。这个案例就是:深圳湾大桥。

1 深圳湾大桥案例:交通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

深圳作为人类历史上城市建设的奇迹,相信规划界的小白和广大网友们一样了解近几年来深圳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中“神”一样的地位。但是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南山区是深圳发展最快的区,深圳那些亮瞎眼的名片——前海、后海、蛇口、高新区、腾讯、招商、华侨城,都在南山。南山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和文化教育的典范,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

图1 深圳各区GDP发展曲线比较

资料来源:南山区十三五规划纲要

回顾15年前,可能更少人会知道,当时的前海还仅仅是一片滩涂,著名的1996版深圳总体规划只把它作为不起眼的火车西站、地铁车辆段和发展备用地。

在编制2002版南山区分区规划时,我们首次提出在南山构建“前海—后海”双中心,并沿沙河西路构建特色产业走廊,强化优势产业在这个走廊上的聚集,为商贸、旅游、物流、高新技术及高等教育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规划结构,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深圳湾大桥的影响。当时的分析其实很简单,根据带形城市发展理论和深圳特区空间发展模式的探讨,深圳的空间发展主要表现为发展轴的延伸和发展重心的轴向转移,前海则位于深圳特区发展轴“深南大道”和基于深圳湾大桥的港深穗区域发展走廊的交汇处,因此其极具区域性战略价值。正如上图所示,是不是这样?

出乎预料的是:这座托起前海,托起南山,托起深圳腾飞的深圳湾大桥,在2007年通车之后实际车流量远远低于预测值。深方和港方都曾预测2015年日均车流量可以达到4—5万辆以上,但从实际统计数据来看,2014年深圳湾大桥实际每日双向车流量只有区区1万辆,其中客运车辆8046辆,货运车辆1924辆,甚至低于广深高速半小时的车流量(广深高速高峰期每日车流量可达60万辆)。即使相对于4万余辆粤港两地牌车辆而言,深圳湾大桥车流量也显得很少。

深圳湾大桥告诉我们,跨境通道的价值不在于本身承载的交通量,而在于其对两岸城市发展要素的便利流动、优化配置的促进作用,进而带来连接城市战略性的发展机会,并深刻影响区域空间格局。

谈到这里,可能有人要说:今非昔比,现在的香港已经没落,没有那么多的“要素”向外流动了,也带不来战略性的发展机会。现在很多网民,甚至规划界的很多小白以为香港已经比不上大陆的一线城市了。下面就让老司机带你们看看真实的香港吧。

2 真实的香港:领先不止一点点

香港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构建起自身与内地及国外发达地区间的分工联系;另一方面实现自身积累,成为了世界城市。首先,香港通过流通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聚集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并确定了自身在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重要地位。其次,香港通过贸易、金融两大主导行业的运行构建起有序的市场运行机制和架构,还以贸易、金融等方式构建起连接内地与国外发达地区的网络结构。再者,香港形成了中西相容的文化格局,不仅有与国际法和惯例接轨的法律体系,同时秉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中西方交流互动奠定基础。最后,从群体及个人因素来看,香港累积起具备相应素质和能力的从业人员。

虽然随着内地开放程度、金融体制趋于健全,香港作为中转贸易和中转资金聚集的基础正趋于薄弱,以及产业结构所导致的就业(人口)结构分化产生了社会等问题。但香港作为国际贸易枢纽,在知识产权合作、专业性服务、国际人力资本、国际营商环境和国际合作枢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从蓝色到红色表示联系强度越来越强  资料来源: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2014-2020年)

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2016年最新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排名,香港获评为第一,是继2012年后重回榜首。当一些人在困惑大陆人不去香港买买买,香港很多面向大陆游客的商家营业额锐减,而香港仍然不采取雷霆措施的时候,香港正在强化自身在国际市场网络中的枢纽作用,同时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事实证明,大陆与香港互惠互利,仍然有着巨大的成长空间。

资料来源: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

可能又有人说了:虽然香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珠海不行啊,它“已经错过了发展机会”。对于这种观点,不知道他是真不了解珠海的发展势头呢,还是故意蒙上眼睛不去看呢?

3 真实的珠海:机遇正当时

珠海的宜居环境已经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获得各方高度认可。目前,珠海在居住环境、市政设施、人类发展指数等方面表现抢眼,已将宜居理念融入到城市发展过程。

再来看看“钱”的情况。

1980—2015年,珠海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20%以上,远远超过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珠海2015年人均GDP达到了12.47万元,位列全省第三,增幅居全省第一。尽管还存在不少短板,但珠海创新指数在省社科院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创新指数中综合得分466分,排名全国第八、广东第三。这表明,珠海在发展中凭借自身的产业集群基础和良好的区位优势,以及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正成为珠三角乃至国家创新系统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很多人说珠海人太少,成不了大气候,这确实也是珠海最大的差距。不过,机遇正在到来:十年之前,珠海没有高速,现在有西部沿海高速、广珠西线高速、江珠高速、高栏港高速、机场高速,还正在建设港珠澳大桥及其延长线、高栏港高速北延线、机场高速北延线;几年前,珠海没有铁路,现在有广珠铁路、广珠城际,还正在建设珠机城际、广佛江珠城际;起步约6年的横琴新区,已经在金融、高新科技、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或许应了马总的那句名言:“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不仅如此,当前珠海更面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及横琴自贸片区、珠三角自创区高水平建设以及广东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珠西城市群纳入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等重大机遇。

还是不信服,你说形势不一样了,现在香港环境变化,跟大陆的跨境合作越来越难。确实,跨境合作从来就没有容易过,不过难不等于不做。我们看看香港在干什么吧。

4  香港战略:相向而行

现代服务:承担“一带一路”超级联系人

《香港特区政府2016年施政报告》指出,香港开放程度高、对外关系广泛、人脉关系密切,在国家众多城市当中,有“两制”的特色,特区政府将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落实“一带一路”战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则明确表示发挥香港独特优势,提升香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并支持香港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以及参与国家双向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支持香港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推动融资、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增值方向发展。

科技创新:与大陆产业对接

科技创新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为更好统筹香港的大学、科学园、工业屯、数码港、生产力促进局、应用科技研究院及其他4个研发中心,香港于2015年底成立了创新及科技局,以构建科研、开发和生产体系。其中,向下游发展是香港创新科技的主要方向,香港的科研力量集中在大学,而大学的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产品,是香港创科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创新到制造的一般流程来看,研发中试是关键环节,香港发展科技创新除吸引国际顶尖的研究机构外,将更积极的与内地合作,进行产业对接是其重点方向。当前,国家科技部已在香港大学、中文大学、科技大学、城市大学、理工大学和浸会大学与香港共建16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2016年,5所新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会连同已成立的16所“伙伴实验室”及1所“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在多个领域进行研发。

空间战略:亚洲门户,向西扩展

在空间战略方面,香港为建设亚洲门户城市及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城市空间战略向西扩展。早在《香港特区政府2014年施政报告》就明确提出,随着港珠澳大桥等相关工程的相继落成,大屿山将会成为往来香港和珠海、澳门的必经之地,将大屿山与港岛、九龙、新界和珠三角西部连成一体,具有极高的“桥头经济”价值。在新的发展要求下,香港已开展了东涌新市镇扩镇研究,以及推进香港第二、第三CBD建设相关工作。

图为香港未来发展重点潜力地区 资料来源:香港规划署年报(2015)

5 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港珠澳大桥正确的打开方式

潜力是巨大的:促进要素流动,扩展发展空间,深化分工协作,拓展区域经济腹地和国际产业走廊

从国际经验来看,重大跨海(境)通道策略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多方的积极行动和协作共赢。港珠澳三地应抓住港珠澳大桥的战略机遇,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三地协同发展为实施路径,推动三地城市发展,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才是港珠澳大桥正确的打开方式。

一是优化要素配置,创新产业合作。港珠澳大桥可促使港珠澳三地进入全面实质性合作的历史新阶段,三地在港口物流、经济贸易、创新科技、旅游、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合作,以实现三地要素优化配置。

二是拓展区域经济腹地,承接国家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竞争力越来越有赖于区域的竞争,有赖于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港珠澳三地深化合作,可以强化对外辐射,拓展区域经济腹地,通过国际产业走廊建设落实国家战略。

三是促进便利往来,共建优质生活。港珠澳大桥能够促进三地居民便利往来,提升居住品质,加强区域旅游深度合作,共建区域优质生活圈。

可能性是确定的:相向而行的战略选择,高度共识的意愿调查

值得欣慰的是,港珠澳三地选择了相向而行的战略选择,在发展意愿上也有高度的共识。借助港珠澳大桥影响下粤港澳三地市场行为及企业选择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市场对港珠澳大桥的影响普遍持乐观态度,近98%的企业表示港珠澳大桥对珠海投资吸引力有显著提升。

图 港珠澳大桥对珠海投资吸引力的影响

空间发展趋势:以港珠澳大桥为走廊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多层级空间载体,促进大珠三角空间合作迈向3.0时代

大珠三角合作的1.0时代,主要是香港、深圳、广州和佛山等珠三角城市为主体形成的哑铃状区域;自从2015年起,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三大片区组成的广东省自贸试验区挂牌运作之后,大珠三角合作进入2.0时代,面向南海,呈“倒U”状;而在未来港珠澳大桥全面通车后,珠三角9市+港澳将真正形成“闭合环状”的格局,大珠三角将迈向3.0时代。

从空间发展趋势来看,以港珠澳大桥为走廊可形成香港东大屿山核心圈、未来CBD核心圈,澳门新城区核心圈,珠海横琴湾核心圈和西部核心圈等,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多层级空间载体,促进大珠三角空间合作迈向3.0时代。

以港珠澳大桥为轴的区域多层级空间载体

基于港珠澳大桥,一个美好的愿景正在徐徐展开。未来,已来! 

 

编辑 胡净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