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晓晨 2016-06-30 07:45
党员马学利和工人们一起排查车间安全隐患。南方日报记者 王荣 摄
■编者按
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95年来,中国共产党紧密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当前,中央和省正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珠海紧紧围绕中央、省委的部署要求,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践行“三严三实”、加强基层党建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系统部署、创新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天,《南方日报·珠海观察》推出特别报道,讲述与珠海密切相关的党建故事、亮点,敬请垂注。
29日上午10时20分,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最后一节钢箱梁在完成吊装后开焊,标志着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有些人也许不知道,镁光灯聚焦下的这节具有特殊意义的钢箱梁,实际上来自距珠海市区不远的中山马鞍岛。
钢箱梁是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的“龙骨”,实际上,主桥超过2/3的“龙骨”均从马鞍岛拼装出海。
在港珠澳大桥SB01标总监程志虎的《监理日志》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马鞍岛毒辣的阳光虽然不能照进钢箱梁内,但箱梁内却异常闷热。我曾经在早晨的时候拿温度计去测量过,比桥面温度还要高10℃左右(达到48℃),如果换成中午,谁也不敢钻进去。
钢箱梁制造之艰辛可见一斑。
从设计到施工、从监理到咨询,港珠澳大桥汇集了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的精英团队,他们共同开启了伶仃洋上的“百团大战”。按照港珠澳大桥“工厂化”的生产要求,2012年开始,港珠澳大桥CB01和CB02标段承建单位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铁山桥”)和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武船重工”),各自在马鞍岛上建立起了钢箱梁拼装基地,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建设者众志成城,圆满地交出了答卷。
这4年多来,这座偏僻的荒岛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面对艰巨的建造任务,以党员为代表的建设者们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七一”前夕,南方日报记者深入马鞍岛,发回一线传真。
基地拓荒,活力渐显
“台风来了,党员最后撤离”
武船重工中山基地,巨大的钢构厂房连排站立,气势威武。道路交错纵横,工人们穿梭其间,即便项目已接近尾声,这里的工作仍是一片热火朝天。
“我们刚来的时候,这里除了办公楼和宿舍,其他设施真是很没看相。”CB02标项目经理兼党工委书记黄新明指着基地的路面说,“那时候,道路、场地基本都没有硬化,每逢雨天,满是泥泞。前后对比,变化巨大”。
相比之下,中铁山桥拼装基地的条件恐怕更为艰苦。该基地位于马鞍岛南端,中间有水道阻隔,可谓“岛中之岛”。中铁山桥进驻之前,这里是一片荒芜,全无人烟。
2010年,中铁山桥开始了中山拼装基地的建设。建设之初,这里没有水、没有电、更没有网络,进出基地都要靠船舶运输,堪称“孤岛”。
当时面对刚刚吹填好的1000亩地,要在半年内建设完成适应港珠澳大桥钢箱梁总拼装要求的十几万平方米的厂房和胎架,困难可想而知。土建施工近300个基坑承台,房架钢结构就有8000多吨,十几台起重机要制造安装……建设者们不言放弃,迎难而上。
既无地利,也缺天时,更可怕的是台风,在建筑物成型之前,它们往往不够稳固,很容易遭到破坏。中铁山桥计划合同部部长李德仁回忆,2012年“韦森特”台风来袭,岛上人员于当晚全数撤离,可两座塔吊却只能“硬扛”,正在建设中的岸线防护堤也较为“脆弱”。这令当时的党工委书记王树枝担忧不已。第二天早上不到7点,王树枝便来到基地对岸的小山包上,遥望两座塔吊安然无恙,这才稍稍放心。
“我们已经不知道因为台风撤离多少次了。但每次台风来了,党员都是最后撤离的,因为我们要检查每一个宿舍,每一片工地,确保其他人都转移走了,我们才能走。”李德仁说。
“前面那几年确实艰苦。大夏天里,因为缺水而两三天洗不上澡,这是经常的事。我们绝大多数人老家在河北,想和家里视频聊天,得坐船回陆地上才行。”李德仁说。
经过不懈努力,2012年底,武船重工和中铁山桥各自的中山基地均基本建成投产,条件逐步改善。随着入场施工人员的增加,这座原先的荒岛渐渐显出了活力。
中铁山桥员工王超英闲时喜欢背着相机在岛上拍摄花鸟。基地周边有多少个鸟窝,他一清二楚,去年来,他发现鸟窝开始多了起来。“说明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与大自然越来越融洽了。”他说。
工期紧张,全员加速
“任务完不成就不剃胡子”
见证了大桥主体桥梁成功合龙之后,建设者们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下,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过去参建过程中的忙碌、疲惫与烦恼都烟消云散了。
回顾钢箱梁的制作过程,不少员工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是真忙啊!我宿舍阳台上走烂的十多双鞋子就是见证。”有员工笑言。
2013年下半年,港珠澳大桥主桥工程建设全面加速。CB01标和CB02标均进入了钢箱梁大节段的拼装期。然而,摆在他们眼前的却是,拼装速度远远滞后。
2013年11月,中铁山桥开始了第一轮的大节段拼装。原计划每月至少拼装4个大节段,可首轮干了5个月,只拼出了11个。“要是按照这样的速度,我们干到2020年也干不完啊!”李德仁说。
为此,项目部成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在2014年6月专门组织开展了“生产攻坚月”活动。项目部发出号召,所有党员带头攻坚,放弃休假,全力以赴追赶工期。
党员谈立壮本是一线工人,在海上桥位现场工作。此时,他被领导调回中山基地,担任工程管理部副部长,不久后又升为部长,调动各部门资源组织生产。他要求生产部人员工作时间不得留在办公室,质检部人员要在拼装现场第一时间完成检测。
设备管理部副部长祁连海也是党员。在那段时间里,他被王树枝称为“施工现场最忙碌的人”。在攻关竞赛进行得如火如荼时,重大关键设备2000吨龙门吊电机突发故障,停摆了。祁连海急得上火,干脆盯在设备旁,组织相关部门昼夜抢修。漆黑的夜里,在60米高的龙门吊上,拆装一吨多重的电机,他没有一句怨言,熬得两眼发红。
在党员的模范带动下,基地里众志成城。有一名带班工人甚至发誓:“这个月任务完不成,我就不剃胡子。”
“生产攻坚月”竞赛活动大获成功,当月提前2天完成了节点目标,创造了月拼装完成5个钢箱梁大节段的新纪录。从2014年6月到12月,总共拼装完成了33个大节段,近乎首轮速度的3倍。“这样的成绩,我一开始是觉得不可能完成的。”谈立壮坦言。
CB02标段武船重工的工期也同样紧张。2013年开始的首轮拼装花了3个月时间,照此速度,根本无法完成任务。于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工艺优化,在项目部,光是有编号的工艺优化通知单就多达600多份。
党员华杰是2014年10月来到中山基地的,担任生产部部长。“当时的工期已经非常滞后,主要原因是受海上吊装影响,我们生产的钢箱梁大量积压在基地,最多的时候有钢塔两座、大节段16节、小节段100多节。每一个节段的移动,都伴随着大量的腾挪工作,这导致我们无法高效地组织生产。”他说。
那段时间里,华杰每天白天顶着烈日在现场奔波指挥,夜晚对着布置图一步步策划,反复推演生产方案。
手机计步软件显示,他那段时间每天步行有20余公里。大约每2个月就要废掉一双鞋。
空间不足的情况一直到去年底才有所好转,但工期仍然紧张。今年,CB02标增加了生产线,终于赶上了工期。
遇到难题,党员先上
“要对得起这个身份对得起职业”
今年5月,港珠澳大桥最后一座桥塔“海豚塔”面临吊装。然而,由于受海上工程环境的影响,这座“海豚塔”必须在中山基地180度“翻身”以后,才能运到海上实现吊装。
华杰说,这是他在CB02标遇到过的最大困难。武船重工在中山基地没有相关设备,中铁山桥挺身而出,把两台全球起重量最大的移动门式起重机借给武船重工使用。
“海豚塔”翻身的难点之一在于吊具的设计和安装。就在安装过程中,意外却接连发生了。
在塔顶吊具顺利安装后,塔底吊具却始终安装失败,由于极其细微的误差,吊具的轴无法穿过“海豚塔”的镗孔。
“遇到疑难杂症,党员先上,这几乎是我们项目部的‘潜规则’。”黄新明笑言。就在大家无计可施的时候,华杰主动请缨,背起十几斤重的千斤顶爬上“海豚塔”,在高空花了近2个小时,硬是把轴顶进了镗孔,顺利安装了吊具。
所有人都以为可以松口气的时候,吊机连接“海豚塔”的钢绳却从滑轮上脱槽了。这时,两名运输部的老党员站了出来,他们提议由悬臂吊起一个铁笼,两人站在铁笼里靠近滑轮,在高空把单根重达5吨的钢绳归位。“铁笼是悬在空中的,没有稳定的支点,钢绳又那么重,这个工作其实非常费劲。”华杰说。
“海豚塔”的“翻身”整整用了3个昼夜,华杰在现场全程跟踪,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累了就在工程车里躺一会,被监理和业主称为“铁人”。华杰笑着说:“这一次,连中铁山桥的人都吃惊:怎么白天是你们这帮人,晚上还是你们这帮人,都不用睡觉的吗?”
武船重工的“潜规则”在中铁山桥似乎也很适用。2014年是港珠澳大桥钢箱梁制造的攻坚年。进入7月份以后,CB01标中山基地上有员工高达1300人。当时正值高温酷暑,蚊虫肆虐,施工人员健康遭受到了不小的挑战。SB01标总监程志虎创造性地提出,组建工地卫生队,改善工地卫生和医疗条件。
工地卫生队队员要学紧急救护知识,要为工人送水送药,要背起消毒药水去各处消杀。而这一切都是本职工作以外的义务劳动,选谁来负责?
安全环保部老党员马学利站了出来,担任起工地卫生队队长。他很快组织72名有爱心、有责任感而又熟悉卫生防疫的员工,担任工地卫生员;请来地方卫生防疫专家,对卫生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各施工队清扫卫生,消除死角,改善环境;买了必备药品和防暑降温饮品,组织熬制绿豆汤等;成立了工地卫生室,小病不出岛,深受员工们的好评。
去年4月28日,由于马学利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我们岛上曾经举办过一次鼓励青年树立理想的讲座,我也去听了,很有感触。我们是要有点奉献精神的,要对得起职业,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党员这个身份。”马学利说。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