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走环保之路侧记

南方+ 2017-01-16 11:13

刚刚过去的2016年,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在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厂浇注结束,大桥海底隧道使用的33节沉管全部完成施工。这座伫立于牛头岛上世界最大的现代化沉管预制厂也圆满实现了它的核心使命。

在牛头岛建起“超级工厂”

回想六年之前,牛头岛还只是一个孤零零的荒岛,无人居住。2011年,经过精心选址,中国交建建设者决定在牛头岛建起一座占地56万平米的“超级工厂”,承担预制33节海底隧道巨型沉管的重大使命。

建厂之初,牛头岛无水、无电、无路、无通讯信号覆盖,不具备居住条件。为了保证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建成,中交项目部在开工之前就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其中环境保护就是极其重要的一项。建设者们必须从每一个细小环境着手,做到环境与生产的和谐统一,这也决定了工程建设从始至终走的都必须是一条绿色环保之路。

为了给一线建设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预制厂工程始终致力建设绿色环保家园,不断改善岛上设施条件——建设发电站提供稳定电源、24小时热水及宽带网络的“海景房”,开辟临海户外健身设施区域等。工厂虽偏,但各项生活设施一应俱全,美丽的滨海长廊也成为大家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厂区承载着近2000人的衣食住行以及33节巨型沉管预制任务,生活、生产资源消耗巨大。其中,生活、生产所用淡水都需从岛下通过船运上来,每天的用水量约700吨,一个月下来将产生庞大的废水量;且牛头岛地形复杂,用水点极为分散。这些废水该何去何从呢?

根据实际特点,沉管预制厂着手建设污水处理站。以节约淡水资源、污水不外流、循环使用为原则,采用不同的收集方式处理生活污水。生活区、生产区生活污水通过污水管网收集后排入集污池,再通过污水泵提升至生活区污水处理站;预制厂及试验室产生的污水经沉淀池处理后,定期输送至生活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据介绍,污水处理站采用目前成熟的生物处理工艺,可用于冲厕、绿化、道路喷洒及冲洗等。而受到污水循环利用启发,为了更大限度节约淡水资源,预制厂又修建了生活储水区及生产储水区,5座储水区可蓄水57000吨,用作生活用水、部分生产用水和冲洗等。

6年时间,这座污水处理站实现了约18万吨污水处理的骄人成绩。附近海域养殖场生机盎然,伶仃洋里的白海豚依旧在欢快地舞蹈。在全体建设者的努力下,沉管预制厂实现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海洋、超级工程与民生工程同步实施的目标。污水处理站可谓是超级工程的超级环保卫士。

牛头岛环境保护成效显著

如果说污水处理站是推动环保工程的硬件基础,那么管理则是软件保障。工程刚开始就定下了安全文明施工及标准化建设目标,通过环保培训等各种方式,让“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标准化”的理念深入到每一名员工心中,融入到每一个环节,促使员工在工作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自觉将各种污染物分类存放、处理,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预制厂工程全方位加强对物的控制,以“6S”的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厂区每一处位置,达到“零污染”的环保目标。工程中选用大型、高效、环保的设备,工厂噪声符合相关标准要求;设备进场前进行严格的安全环保检查,禁止尾气超标排放,噪声监测不合格或漏油设备进入施工现场;对所有进场设备进行HSE评审及注册登记、标识;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防止由于设备故障造成的噪音、油污污染以及安全隐患。

纵观整个沉管预制厂,这里与传统的施工场地截然不同,各种设施设备坐落有致,排成“一”字崭新如初的罐车、干净整洁的搅拌站,足以颠覆人们对建筑工地的印象。

如今经过2000多个日夜,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预制厂在完成33节沉管预制工作同时,实现了“三零”(零污染,零事故,零伤亡)的安全目标;牛头岛上依然树木葱郁、鸟语花香、海天一色,建设者们安居乐业,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实现了超级工程的环保之道。(珠海特区报)


编辑 梁涵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