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处暑吃鸭肉,告别脾胃的“多事之秋”

南方+ 记者 严慧芳  2016-08-23 07:36

8月23日0时38分,农历七月廿一,太阳到达黄经150°,我们迎来处暑节气。

处暑,即为“出暑”,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

处暑节气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逐渐下降,昼夜温差继续加大,故有古诗云“一度暑出处暑时,秋风送爽已觉迟。日行南径斜晖里,割稻陌阡车马驰。”

此时,广东的夜也迎来些许凉意。

23日,广东大部晴到多云,午后局部有雷阵雨。大部分市县最高气温34℃~36℃之间,最低气温25℃~27℃之间。

广州:晴到多云,27℃~3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夏天暑热至此正式结束了”。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处暑以后,除华南和西南地区外,我国大部分地区雨季即将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水稻成熟收割。

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轻易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我国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

二候,天地始肃。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时节,三伏已经接近尾声,暑湿渐退,而秋燥之气主令,这一节气是以温燥为主。

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研究室黎创博士介绍,祖国医学认为“肺应秋”,人体容易出现皮肤及口鼻干燥,故养生重点在于养阴润肺。

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胃肠型感冒等疾病,故在此“多事之秋”,仍要注意故护脾胃。

处暑养生鸭最宜

民间在处暑节气有吃鸭肉的传统。《食疗本草》中记载,白鸭肉具有“补虚,消毒热,利水道,及小儿热惊痫,头生疮肿”的功效。

清代大才子袁枚对鸭肉的做法颇有心得,其在《随园食单》中记载有蒸鸭、鸭糊涂、卤鸭、鸭脯、烧鸭等,共计9种。

我国各地也有许多特色的烹煮方法,如扬州三套鸭、海南嘉积鸭、福建樟茶鸭等,同一种材料,在一双双巧手的制作中展现出不同的风味,这其中蕴藏着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

以下介绍一道非常适合处暑节气食用的药膳:

莲藕炖百合鸭

材料:鸭子一只,莲藕、干百合、去心干莲子、葱、姜、料酒、盐少许。

步骤:

1.莲子、百合分别洗净泡水备用。莲藕去皮切块。

2.鸭子清理干净,冷水下锅焯,水开后加料酒少许,3分钟后捞出备用。

3.汤锅加水放入葱、姜少许,水开后放入焯好的鸭子、藕块、莲子、百合,大火烧开之后再放入少许料酒,然后调至小火煲1小时左右,放盐调味即可。

出门迎秋

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煎凉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吃米仔头膏

处暑前后,中山人有吃五桂山米仔头膏的习俗。米仔头是中山人对土茯苓的昵称,米仔头膏采用新鲜野生土茯苓制作,爽滑可口,清热解毒、去湿。淡味的土茯苓加上可口的蜂蜜或炼奶,便有了爽口糯滑、甜而不腻的口感。

【通讯员】宋莉萍

【校对】陈宇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