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清明时节,连小吃都有青草芳香

南方+ 记者 严慧芳 杨小妍  2016-04-04 09:43

4月4日 16:27,农历二月廿七,太阳达到黄经15°,我们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不过,今年清明我们迎接的不仅是纷纷小雨。4日,广东有一次大雨局部暴雨降水过程,并伴有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气温有所下降。

粤北、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市县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部分市县伴有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其余市县阴天,有(雷)阵雨局部大雨。广东中北部市县15~22℃,南部市县18~24℃。广州:4日,阴天,有中到大雨,气温介于20℃~24℃,吹轻微的东南风。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一候桐始华。白桐开花。

二候田鼠化为鴽。鴑,鹌鹑属,鼠阴类。阳气盛则鼠化为鴽,阴气盛则鴽复化为鼠。

三候虹始见。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

清明期间气候潮湿,常有小雨,再加上祭祖扫墓,难免忧伤,情怀不畅。中医认为忧思伤脾,郁结伤肝,湿阻脾胃,湿困滞气。潮湿、忧伤均会伤人,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甚至发生疾病。所以,调肝健脾,行虹始见气化湿是清明时期养生调理的重点。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中医师成杰辉建议,湿邪困阻,湿郁气滞,首选藿香、陈皮煎水内服,有芳香化湿,行气消滞功效。此时湿困脾胃,食欲欠佳,可适当进生姜、辣椒等辛温食物以助阳化湿,醒脾开胃。

因为辛辣食物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胃酸分泌,增强食欲,所以“吃辣能下饭”正是这个道理。

清明前后还有许多疾病易复发,如关节炎、胃病等,对于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则应注意,在这段时间内要忌食虾、蟹、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发物”,中医认为此类食物均为动风生痰、发毒助邪之品,容易引起旧病复发。

推荐几款清明食疗方。

藿香陈皮饮

材料:藿香10克,陈皮5克,糖适量。

制法:藿香、陈皮放煲内,加水2碗,水煎片刻,去渣加糖,代茶饮。

功效:芳香化湿、行气消滞,适用于体倦身重,脘腹滞满,舌苔白腻之人。

淮山芡实扁豆排骨汤

材料:淮山15克,芡实15克,北芪15克,白术10克,薏米15克,扁豆15克,猪排骨200克。

制法:扁豆、薏米用锅炒至微黄,淮山、芡实、北芪、白术、排骨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醒胃、祛湿抗疲劳,对于脾虚湿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陈皮莲子薏米水鸭汤

材料:陈皮5克,莲子30克,薏米30克,淮山15克,生姜15克,水鸭肉250克。

制法:水鸭肉洗净、斩件,薏米用锅炒至微黄,莲子去心洗净,淮山、陈皮、生姜洗净,然后将全部材料放进煲内,加入清水,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利湿止泻,对于健脾湿重、大便稀溏者尤宜。

广东人重传统风俗,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祭拜先人。清明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可不能忘了祖辈们沿袭下来的传统喔,南方+带你看看广东各地清明习俗。

韶关地区的客家人在每年扫完墓,会采撷新鲜艾叶,和以糯米、白糖,用于做“青粄”,俗称“清明粄”。这种小食拥有一股独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仅可以祛风祛湿,还有驱除体内寄生虫的奇效,最适合天气潮湿的春天食用,因此这种习俗在客家地区代代相传。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为纪念晋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第二年,老柳树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广州人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在惠州本地习俗中,清明焚烧祭品以及供奉“三牲”、敛糕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传统做法。敛糕原来是礼仪专用食品,惠州居民每当出生、婚仪、寿诞等喜事,就要蒸红敛糕,丧事就蒸白敛糕。

清明前后,许多人家门前都插着柳枝,这是惠州的老风俗——插柳。惠州人相信,柳枝和桃树、菖蒲、艾蒿等花木一样,都具有辟邪作用,所以清明时节插柳与身带末草一样,是为了祛秽。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地区还流传着一个传说:清康熙十四年(1675),郑成功之子郑经率兵围攻闽南的漳州城,清军守将黄芳度出兵顽抗,围城数月,城里居民饿死无数,尸横街巷,存活者便用草席裹尸掩埋。同年10月间,清军投降,漳州百姓为悼念死难亲友,特做薄饼状如草席裹尸,以此祭祀亡灵,此俗世代相传成风。

朴籽粿是潮汕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采写】严慧芳 杨小妍

【通讯员】宋莉萍

编辑 葛政涵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