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粤|今日端午,让南北咸甜之争终结的粽子长啥样?

南方+  2016-06-09 09:11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时节,南方暖湿气流活跃,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这个较大降水过程被民间称为“龙舟水”。

今年端午节,广东的龙舟水来势汹汹,这个端午小假期真的要“泡汤”了。

气象部门预计,端午节假期广东将持续有强降水,其中9日-10日强降水主要出现在中南部,11日后强降水将北扩覆盖大部分市县;雷雨时伴有强雷电、8级左右短时大风。

端午假期间天气,广东省气象台逐日预计,广东大部分地区有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广州:9日,中到强雷雨,24℃~31℃。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不过,近代的史学家不断指出纪念屈原这种说法的错误,因为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节已经存在。

端午节的花样叫法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叫法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每到端午节,粽子就会在祖国的大江两岸掀起一股咸甜之争。单单在咱们广东,粽子的花样就多到令人眼花缭乱。来看看这几款广东粽子佳丽里,你最中意哪一种?

入口松化爽滑甘香

在广东众多粽子之中,肇庆裹蒸粽名堂最响。肇庆裹蒸,用本地特有的冬叶、水草包裹。当地人说,用大冬叶裹粽来蒸,粽子特别嫩滑、甘香。制作完成后的裹蒸粽如同金字塔一般,每只重约一斤,厚实的分量也让人分外满足。

它的馅料主要以糯米、脱衣绿豆等为主,用特制的大缸用柴火猛火煲7至8小时,热食时清香扑鼻,入口松化爽滑甘香。

一直有这么一个说法,肇庆的裹蒸粽,看起来更像包公铁拳的形状,其实里面是有典故的。据说包拯在古端州(今肇庆)因政绩突出被调往京城,赴任之际,端州百姓用家中的糯米、绿豆,加上猪肉,制作成一种形状像铁拳的食物,让包拯带着路上吃。因此,肇庆裹蒸粽,更像包公铁拳的形状。

咸甜之争终结者

潮汕粽的特色不在外表,在其内涵。鸳鸯粽是这里特有的品种。鸳鸯粽的馅,一半是咸,一半是甜。一口咬下去,既甜滋滋,又香喷喷,深受大家的喜爱。鸳鸯粽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馅,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莲子、栗子等;甜馅主要是红豆沙、黑豆沙和甜糯米。

潮汕的端午风俗不止吃粽子这么简单,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淮山等煮成,用来清热消暑,效果最好。

粽角尖尖酷似枕头

凤凰枕头粽一般指栀粽,也叫栀粿,是用糯米粉,按比例渗入栀子汁、食碱液、茶水混和,用纱布包裹装入竹箕蒸熟而成。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是流行于潮汕地区,呈棕色或茶色,风味相当独特的小吃,一般在端午节食用。

其外形酷似枕头,凤凰枕头粽也因此而得名。凤凰枕头粽每个粽角都是尖尖的,非常可爱。包好的粽子得煮上六七个小时才有黏性。煮熟的栀粽,沾上砂糖,入口甘香爽口。吃时用纱线或小刀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功效。

外形扁平带植物清气

客家灰水粽,算是碱水粽的一个变种,外形看着扁平,并不像其他的粽子般“奇峰突起”,一只约有半斤左右。

客家灰水粽所用的碱水,是用天然植物烧成的。在客家话里,这种植物叫做“布惊”大约是黄板树一类的东西。把“布惊”和黄豆苗、稻草烧成灰,再把灰用水煮,把滤出的灰水和裹好的粽子一起放入锅中,细火慢慢煲,让灰水充分渗入每一粒糯米,这样粽子肉就带有黄板树、黄豆苗、稻草的浓香味。因为这样的缘故,灰水粽就因此而得名。

此外,客家灰水粽还会用上双层粽叶来增香,最外一层是干竹叶,内里是山上野生的新鲜大芒草叶,好让做出来的粽子带上植物清气。按照当地吃法,蘸用红糖和水煮过的蜂蜜吃,口感非常软糯。

圆棒形,粗如臂

中山的粽子另有自己的特色,芦兜粽的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古时,中山村民觉得郊野多芦兜,认为这种百合科野生植物别无用途,不妨用以试作裹粽。果然,芦兜叶味融入于粽,别有风味。故此,日久成为家乡特色的芦兜粽。

芦兜粽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外形奇特清香可口

湛江雷州等地有种粽子叫做“鸭母稞”。在湛江徐闻乡下,村民经常会就地取材,到野外采集棘罟叶(俗称日导叶),编织“鸭母稞”。这种稞实际上就是大号的粽子,大得可以塞两三斤米。

旧时,雷州人多习惯摘取棘罟叶去刺,代替粽叶编织成鸭母、笔架、锅盖、橄榄、枕头之形粽子(俗称“饺仑”),取料粟米或糯米等制成。雷州市一带粽子较大,称为大粽。而东海粽更大更长,称为脚筒粽。

连粽子角都是扭的

台山粽子,外形成四角多边形,体型比肇庆粽略小,水草的包扎也不一样。台山粽属广府白粽的一种。

粽子内置丰富的馅料,粽子叶却被裹得严严实实,紧得连粽子角都是扭的,和广式粽的平四角形、肇庆粽的隆起尖五角形大不相同,故此又叫扭角粽。

台山粽的馅料也很特别,馅料里的半肥猪肉是关键,里面放了一种用盐腌过的红榄香草中草药,药名“红丝线”,有清肺止咳、散淤止血的功效,用红丝线拌着腌肉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可以消除肉和糯米的腻感。这些也是正宗“台山粽”的标志之一,全广东乃台山一带的本地人才懂得使用此植物。

保存多日也不变质

恩平人包的粽子也很有自己的特色。粽叶是从深山老林采摘的,这里裹粽子的带子是带刺的野生植物,从深山割回来后用针去刺,削成细条。粽叶和粽带都要经几煲几漂才可用,这样蒸熟的裹粽,带有独特的香气,不会夹生米,保存多日也不变质。

粽子的馅料和其他地方差别不大,绿豆、咸蛋、鸡肉等。但有一样不可缺少的,就是配以一种俗名叫“红篮”的草本植物,取其叶切成丝,配入各种馅料中搅匀,这种“红篮”蒸熟后,在粽子中心变成红色,十分好看,且有一种特别的香味。

形状酷似驼背娃娃

驼背粽是广东清远着名的汉族传统小吃,属于端午节食品。清远的粽子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形状酷似一个驼背娃娃,因而叫“驼背粽”。记者看到,驼背粽是包成两头扁平、背面中间隆起的形状。

驼背粽的制作方式非常特别,包“驼背粽”前,要先将糯米洗净后泡3个小时左右;把粽叶用热水烫过洗净晾干,粽叶通常是一种大竹子叶;至于馅料,就要先腌一下,这样才能入味。在包的过程中,将两叶粽叶折成漏斗状,舀入适量泡好的糯米,然后放上馅料,再舀入适量的糯米,包合后以粽绳扎紧,通常选用咸水草来捆绑。

七种配料搭配而成

东莞道滘裹蒸粽外形和肇庆裹蒸粽非常相近,但其用料非常讲究,材料超过七种搭配而成。东莞道滘裹蒸粽一般选用上等五花腩肉、咸蛋黄、绿豆糯米、湘莲,加上蒜蓉、沙姜、五香粉等调味品配制,再用泡软洗净的上好青竹粽叶包好,绑上东莞咸草,经沸水浸泡、明火滚煮数小时制成。

道滘裹蒸粽曾是渔民中午饭,粽子对于古时在水乡道滘生活的人来说有更现实的意义。据研究东莞民俗的专家介绍,过去道滘的渔民一早就要划船出去劳作,中午没有时间回家吃饭,所以都喜欢带上用糯米做的粽子。

如果说世上有三种人,那么吃货小编认为一种是喜欢吃咸粽子的,一种是喜欢吃甜粽子的,还有一种是都喜欢的。所以何必纠结于南北咸甜之争,来广东吧!在这里就能吃到集咸甜一身的“综合”粽子,大吃货省欢迎您!

广东的端午节习俗非常丰富,扒龙舟、挂黄葛藤、浸龙舟水、烧艾条等等,小编十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了,很多习俗小编以前也没听说过,直接来看看有啥好玩的吧↓

扒龙舟

每年端午节,广东各地都要举办端午赛龙舟的活动。相传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四月,小宋帝赵罡当时被元军前截后追,从失守的宋都临安(今杭州),经福建沿海仓皇逃至新安县九龙土瓜湾(今属香港),期间恰逢端午节,赵罡观看了当地的龙舟比赛,一时兴起,以护驾有功为名,御赐黄缎巨型罗伞给乡民。扒龙舟从休闲娱乐活动,演变成竞赛运动项目,罗伞逆风阻力,才逐渐消逝。

祭河神

赛龙舟开始前,所有队伍都会焚香点烛、放鞭炮,用一头烧猪拜祭河神。拜祭完后,参加赛龙舟的人吃烧猪,吃完才放龙舟入水,之后会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环节——“抢青”。

所谓“抢青”,就是把一根挂着一扎树叶的竹竿放在河中央,参赛的队伍各派出一个人去抢。这是一种求吉祥的仪式。

龙船饭

“龙船饭”是初四晚龙舟大赛前招待桡手的。食“龙船饭”,是珠三角农民的大聚餐。烹饪,从村民中挑选多名业余烹调高手作“候镬”,到各家各户借来炊具、碗碟,架起案板,垒好大灶,煮的是大锅饭,炒的是大锅菜。

傍晚,全体村民便云集地堂(晒场),或坐或蹲,宴开百席。每席有菜十余盆(用大面盆盛装),必有一碟蒜头蒸辣椒,用以辟除“扒仔”(划手)身上的水湿气。

拜龙母

端午恰逢龙母诞(农历五月初一到初八),肇庆德庆龙母庙每天都有舞龙、舞狮等表演,还会有龙母祈福斋宴。相传,龙母生辰诞有为龙母娘娘沐浴更衣的习俗,民间有摸龙床、赛龙舟等习俗。

挂黄葛藤

端午节挂黄葛藤是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当天,广东梅州客家人便在自家门前挂起黄葛藤,这样的民俗在客家地区延续了千年。

在客家人眼中黄葛藤是驱邪之物,与客家民间传说中与唐末农民起义领袖的黄巢有关。

浸龙舟水

因为龙舟寓意吉祥,同时平日摆在祖宗的祠堂中,因此龙舟滑过被广东人认为是“大吉水”,于是另一个习俗应运而生——浸龙舟水。

在华南地区,什么都很讲“意头”的广州人每每此时就会全家走到江边洗龙舟水,有小孩的家庭,家长会让孩子小手小脚都“浸浸”龙舟水,祈求小孩子身体健康,快高长大,驱邪避秽。

打午时水

端午节在惠州还有本地特色,如“打午时水”、“洗龙舟水”等。“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到井里打水。在惠州老百姓心中,这个时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带来好运。

烧艾条

点艾条是端午时惠州不少家庭的传统保留项目。艾条在惠州又被称为“午时香”,按照惠州习俗,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在端午节当天正午时分,将艾条放置在家里大门、厨房、阳台等地点燃,辟邪驱虫。艾条里包有锯末、硫黄、艾叶、香料等物。

回娘家

广州旧俗在农历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节之举。年轻“新抱”(媳妇)们,用“全盒”六个或四个,盛以粽子、猪肉、生鸡、鸡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长辈贺节。

姑娘和儿童们挂香包,挂包以五色丝线编织,一般均为新媳妇所送,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贤良,一方面体现新媳妇的手艺,俗称“新抱手艺”。香包中装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

晒百日姜

潮汕人过端午节还有晒“百日姜”的习惯,即将生姜洗净,用细绳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顶上,让其日晒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取下,刚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风散寒。

【整理/制图】杨小妍

【校对】陈宇

【来源】整理自网络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