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培发 孙景锋 2016-11-30 07:53
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2016中国智慧政府发展年会上,禅城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被评为第二届中国“互联网+政务”全国优秀实践案例50强。继去年“一门式”改革成功入选2015全国“创新社会治理”最佳案例后,禅城再次斩获全国性荣誉。
荣誉的背后,是社会和专家对禅城改革创新的一种认可。两年多前,当时未满40岁的刘东豪从区长升任禅城区委书记,成为佛山五区中最年轻的“主官”。面对“强中心”的新使命,他毫无犹豫地拿起信息化这一“武器”,在中心城区开启一场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治理创新试验。
在刘东豪的主导下,禅城“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横空出世”,迅速成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改革的样本。紧接着,从“一门式”到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再到区块链技术应用,禅城数据治理创新向多个领域拓展延伸,一路领跑。
刘东豪表示,禅城没有特殊资源和政策,禅城的探索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普遍意义,希望通过这一轮改革创新,展示大数据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让更多企业和地区能够认识到大数据产业优势,支撑区域全面转型升级。
改革发端
“摇醒梦中人”
“信息时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今年3月底,禅城召开促进企业振兴发展大会,面对全区数百家重点企业,刘东豪即兴脱稿演讲一个半小时,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讲述他观察到的由信息化引发的新经济趋势,让外界得以一窥他大力推进信息化改革创新的初衷。
如今回过头来看,在刘东豪履新之际,恰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折时期。而彼时的佛山,正大力推进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禅城被赋予“强中心”的新使命。为此,禅城大手笔投入千亿巨资升级城市基础设施,一改以往老城区的破旧局面,大步迈向地铁、高铁时代。但跟城市发展活力持续释放相反的是,因宏观经济形势和信息化时代的变化,辖区内不少企业老板对新形势、新事物感到困惑、迷茫,面临的经营难题也在增加。
作为一名“70后”,刘东豪对各种新事物保持敏锐观察。他注意到,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战略举措,背后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要素:数据和信息。而放眼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的新经济革命,其中关键要素也是信息。
刘东豪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禅城企业经营遭遇的困难并非需求萎缩所致,而是遇到生产工具变化带来生产秩序的调整,是信息化变革对消费端冲击的结果。“经济是严肃的,谁不适应市场,市场经济就会在波动中把谁淘汰了。”他说,必须把政府和企业从梦中“摇醒”,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困难,否则明天就会遭遇更大的困难。如果适应得好,禅城就有可能在这一轮变革中更早站上机会的轨道,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率先突围。
这一方向也获得了镇街基层的共鸣。禅城一街道负责人说,老城区空间狭小,无法依靠大项目带动发展,只能凭借中心城区优势,集聚创新要素,转型创新驱动,信息化是一条可行的路径,虚拟的空间能够创造无限可能。
攻坚克难
巧绕壁垒 啃下“硬骨头”
2014年7月16日,在履新后第二周,刘东豪首次公开活动的第一站选择到行政服务中心开展调研。“一门式”改革,谁也难以想到,这个在当天现场首次透露的新词,将会在接下来迅速影响禅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全国关注的一个焦点。
当年9月,距离履新仅两个月时间,刘东豪就在石湾启动自然人“一门式”改革,把原来各部门分设的办事窗口整合为综合窗口,让市民到任一窗口可办多项业务。速度之快,力度之大,出乎外界预料。
实际上,“一门式”概念并非禅城首创,此前在上海已有尝试,但在刘东豪的大力推动下,却变身成为“创新禅城”的代名词。
“一门式”改革的核心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通部门信息“壁垒”,让信息“多跑路”,市民“少跑腿”。刘东豪把这一特点总结为:“把简单留给群众和政府,把复杂留给信息技术。”
实际上,从行政审批出发的“一门式”改革是一次政府权力的自我革命,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那么,禅城为什么要自主选择这一领域进行攻坚?刘东豪说,中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改革的获得感,解决群众办事难问题就是改革的出发点,无差别、标准化的信息技术恰好为创新破解这个难题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作为一项创新,刘东豪早已预见攻坚的难度。为更新团队观念,在改革初期,他每周都坚持召开“一门式”团队例会,部署工作任务,以超常规的安排全力推进改革。
在组织架构上,刘东豪除了从各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专责小组之外,还指定由区纪委牵头负责自然人“一门式”改革事宜,用纪委监察的力量倒逼改革顺利落地。
在日常运作中,刘东豪经常变身“解说员”,向各级嘉宾讲解每项改革的具体情况,以争取各级机构和部门对禅城改革的支持。
禅城一民生部门负责人表示,他在基层摸爬滚打几十年,历经多次改革,只有“一门式”改革是真正革新思维,从市民办事的角度出发,思考改进政府服务,让市民真正受惠。
让民生受惠,只是本轮改革的其中一个目标。刘东豪认为,在互联网新时代,大数据将超过土地等要素资源,成为最具价值的资产。但谁来掌控数据,党委政府作为综合服务执行者,有职责和义务建立和掌握大数据。
上述话语道出了“一门式”改革的另一个目标:采集大数据。事实上,政务信息化已持续推进多年,各部门手头并不缺乏数据。但以部门为主导的信息化,在现实造就了越来越多的“数据烟囱”,成为改革的难点所在。
而禅城改革的巧妙之处在于,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侵犯”各部门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成功跨越部门障碍,实现数据的共享与“流动”。这集中体现了刘东豪“操盘”改革的高超技术和智慧。
在自然人“一门式”改革成功探索有效改革路径的基础上,刘东豪快速复制、推广改革成果,迅速向法人主体、社会综合治理领域延伸,成为全国“互联网+政务”改革的样本和各地学习的对象。
再赶“早集”
坚定拥抱区块链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如何依托大数据技术催生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这是“一门式”改革成功推进后,刘东豪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刘东豪看来,实体经济需要虚拟技术进行改造,虚拟技术也需要向实体靠拢。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快速发展,必须建立一个信用桥梁,解决信用和安全问题。
今年年初,区块链技术的新变化让刘东豪眼前一亮。在深入研究之后,刘东豪认为,使用区块链技术是新阶段消除大数据弊端的一种较好解决方案。
一旦认准方向,禅城改革又迅速向前推进。7月25日,禅城宣布启动创建广东省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并与世纪互联合作联手打造首家面向政务服务及民生应用的区块链平台和开放数字经济平台。
区块链,这个互联网前沿领域的新生事物,刚刚成为风投热议的焦点。很多人甚至还没完全听说这个新词,但它却已成为禅城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少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政府要不要这么“潮”?
但刘东豪对信息化时代的创新发展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他说:“这是一个无周期的信息经济时代,以前,政府做计划以五年、十年作为一个周期,信息化到来之后,这种周期消失了,市场突然推出一款新产品就换代了。”
11月18日,禅城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刘东豪发表讲话特别指出,禅城政府在信息化改革中“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早集”,但仍然不能懈怠,不能止步不前,不创新就会落后。
现实的发展也印证了刘东豪的观点。10月18日,国家工信部信软司和国标委指导发布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引导全国区块链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当大家开始关注这个新技术时,禅城已迈开了应用的步伐,正结合“一门式”改革成果,在政府服务、民生服务以及产业制造展开研究,不久就有新产品面世。
“我们要让大数据成为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的重要桥梁,把数据应用作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涡轮增压驱动。”刘东豪说。
媒体印象
“双面”东豪:学生与先生
在媒体人眼中,刘东豪是一名“很潮”的学者型官员。作为一名“先生”,他是禅城改革创新的“导师”,作为一名“学生”,他又是信息化新知识的“追赶者”。
作为佛山五区之中最年轻的区委书记,刘东豪对各种新事物保持着敏锐的观察,始终关注世界发展前沿的动态。在他的各种讲话中,不仅可以经常听到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潮词汇,还可听到各种发展的最新动态,如美国国会对发展区块链决策,爱沙尼亚总统在全国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国务院出台大数据战略等。在建设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时,他就用当时热播的美国大片《速度与激情7》里“天眼”系统,来描述云平台的前景,激发大家对云平台的兴趣。
接触过刘东豪的人大多知道,他喜欢看书,善于钻研。他的阅读量很大,各种杂志报刊,无所不包,至今仍保持着看书的习惯,也经常向周围的干部推荐书籍。比如,他曾在大会上向干部推荐《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希望大家从晚清民国几大城市的动荡变迁中思考如何提升城市竞争力,保持城市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中,看书甚至成为他与别人交往的一个方式。在近期举行的禅城区新一届区委常委媒体见面会上,刘东豪在介绍新当选的区委常委时就提到,他与吴问其的交往是从谈论看书开始的。
刘东豪非常善于总结提炼。在推进禅城大数据治理创新中,他在“吃透”互联网各种新理论后,提炼总结很多新概念。比如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的“秒级处理”,就是用来形象描述互联网新模式下政府处理社会事件的“快速反应”。而对于时下最前沿的区块链技术,他就用“他信+自信”来解读这种新技术在构建社会信用中的重要作用。面对信息化时代产品更新迭代加速的情况,他则提炼出“无周期的信息经济时代”概念,提醒企业要重新审视这种变革。
这些新概念让高深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大家可以更快速地抓住并理解新生的事物。这也是刘东豪演讲的一大特点,他总是善于从身边的细微案例讲起,从细节的变化中总结出新的发展大趋势。
团队使命
应对“挑战”打造“强中心”
伴随着区级党代会、“两会”的闭幕,禅城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已经全部产生,刘东豪担任区委书记,孔海文担任区长,刘孔二人将继续“拍档”,引领中心城区继续前行。
自2010年成为“千亿经济体”以来,禅城就一直面临在高基数之上保持稳定增长的挑战。跟以往有所不同的是,在保增长的同时,禅城正遭遇史上最强烈的腾笼换鸟“阵痛”:受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影响,制造业生产环节持续迁出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忧虑一直不绝于耳。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生产环节外迁的同时,禅城已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
如何在社会“变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新跨越,“强中心”是一个必解的课题。在佛山“一老三新”的强中心版图中,禅城坐拥“一老一新”,居于“强中心”的核心。过去5年,在历经城市升级三年计划和两年延伸计划后,禅城开始进入一个城市发展的蝶变期,进一步夯实了作为“强中心”的基础设施。在硬件更新基础上强化中心城区的软实力,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刘孔配”在未来5年打造“强中心”核心区的新使命。只有一个高品质的“强中心”,禅城才能持续增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集聚新经济要素,支撑千亿新经济的崛起。
为实现这一目标,禅城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选优配强,在16名区领导中,有10人留任,新进6人,保持了党委政府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记者留意到, 禅城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基本都有本科学历,不少是研究生学历,其中有8人拥有硕士学位,集中展示了“禅城军团”的高学历、善学习的特点。
从执政履历来看,刘东豪和孔海文都是“经济操盘高手”,一位在三水主政期间,在招商引资频频取得突破;一位在南海大区长期历练,执掌过千亿大镇狮山。刘东豪在履新书记之后,主攻改革创新,而孔海文作为区长,则聚焦经济与民生发展,二者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同时,团队成员履历也非常丰富,这中间既有跨市、跨区工作经验的领导干部,还有在市直机关工作过的专业干部,也有长期深耕本土的“老基层”,善于处理基层各种矛盾。团员的年龄结构也比较合理,最年长的是1964年出生,最年轻的是1979年出生,年仅37岁,“60后”担纲主体,“70后”干部成长迅速,其中有两位常委不到40岁。
这种新老搭配、优势互补的组合,对于禅城持续推进“强中心”战略,打造高品质“强中心”,将起到良好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言论
企业没有创新,就没有高的附加值,就没有强大的竞争力,生产出来的产品只能沦为传统商品行列,靠低端竞争。创新有很多不确定,也可能遭遇失败,但创新,并没有那么可怕。禅城的“一门式”改革就是一次跨越式的创新,刚开始很难下决心,因为要把传统根深蒂固的东西再造。当时看来是“断崖式”的改造,重重困难,但还是咬牙坚持做下来了。为什么要做断崖式改革,因为这不是“做溪流”,这是要“做瀑布”,没有断崖就不成瀑布,就没有风景。企业家们要运用问题导向思维,找准市场需求,市场上呼唤什么就要做什么,市场的痛点就是企业创新的发力点。
——刘东豪谈创新驱动
禅城“一门式”改革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做好简政放权,在一个窗口审批所有的事项;第二步是通过收集数据,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第三步是进一步分析数据,为禅城产业转型升级做重要支撑。
——刘东豪谈“一门式”改革
大数据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处理不好的话,弊端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冲击禅城原来打下的基础。虚拟世界中的信用、真实性、数据权属等问题尤为关键,这些问题处理是否妥当决定了大数据在交易过程中能否发挥出良好的作用。信息化管得好、用得好的话,是一匹战马;管不好,使用不好,就是一匹烈马。它既可以带我们征服对手,同时也可以把我们摔得粉身碎骨。
——刘东豪谈信息化应用
禅城没有特殊政策和特殊资源,需要禅城干部更加奋发有为,具备不断研究、不断探索的精神,以及树立前瞻意识,甚至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比别人研究得深一层,都比别人走得快一步。这样,禅城才能通过大数据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为禅城今后的发展,以及其他地区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刘东豪谈干部作为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张培发、孙景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