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⑰|遵义会议:3天会议决定党和红军前途命运

记者 洪奕宜 罗斌豪  2016-09-19 07:38

采访团在贵州遵义合影留念。

(本期联盟党报:贵州日报)

在贵黔大地上,有一场在历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地位的会议——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召开的遵义会议。若干年后,对那段历史是这样评价的:“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历史,就在这里转了个弯。

遵义会议会址坐落在子尹路上。匾额上金光闪闪的“遵义会议会址”几个大字,是毛泽东唯一为革命纪念馆题写的馆名。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的遵义会议,是在柏辉章的旧宅召开的。旧宅主楼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建筑,一楼一底,青瓦灰墙,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廊柱上砌拱券,东、西两端有转角楼梯,屋顶保持中国传统样式,窗上镶彩色玻璃。二楼东侧呈长方形的客厅,就是遵义会议主会址。

遵义会议旧址。

在遵义纪念馆,我们看到了该馆制作的一个3D模拟情景剧,还原了当年遵义会议期间剑拔弩张的情景——

第一天,博古作报告,将红军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敌人太强大。但他的报告并没有得到认同。敌人一直都很强大,前4次反“围剿”为什么胜利了呢?张闻天随后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反报告”,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左”倾错误军事路线定下了基调。

第二天晚上的会议,毛泽东第一个要求发言,矛头直指李德,谈出了问题的实质。

对于行军打仗,没有谁比总司令朱德最有发言权,他严肃地说:“有什么本钱,就打什么仗,没有本钱,打什么洋仗?”一向沉稳的朱德,还说了一句当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话。伍修权在《往事沧桑》中这样记载:“朱德在刘伯承的发言后,向大家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错误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遵义会议会议室。

就在这时,王稼祥从担架上支着身子,坚定地说:“同意总司令的看法,我再重复一句,错误的领导必须改变,‘三人团’得重新考虑。”几十年后,毛泽东回忆起遵义会议中王稼祥对自己的支持时说:“是他投了我关键的一票。”第三天的会议,周恩来主动承认错误并承担责任,全力推举毛泽东参加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茹。

今年80岁的遵义会议纪念馆研究员费侃茹,为了研究3天的遵义会议,已经研究了足足30年。他认为,“遵义会议所形成的决议,不是‘一言堂’、一团和气,是广泛讨论、民主集中的结果”。

从1982年任纪念馆副馆长开始,一直到现在退休近20年,费老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对那段红色史实的追寻。“遵义会议这三天,是我一辈子研究的题目。希望有人能替我继续走下去,把这段历史传承下去。”费老真诚地说。

【统筹】洪奕宜 曾妮

【采写】洪奕宜

【摄影】罗斌豪

编辑 李啸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