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书家,十封书信,十段越洋情缘|丝路来信第十封
在“丝路来信·全球书法家同写平安批”征集活动中,我们收到了许多专业书法创作者、书法研究者、书法爱好者的投递作品。他们书法精湛,还精心择取了作品内容,可谓纸上留笔墨,心中藏真情。
本文推出丝路来信的第十个故事:十位书家,十封书信,载着情缘,漂洋过海,传达着跨山越海的心绪。
十位书写者是:
钟东: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静永健: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
李星: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典藏员,书法家
花青:美术学博士,现为广州艺术博物院馆员,童书创作者,画家
陈嘉顺:历史学博士,现为广州艺术博物院策展人 、副研究员
张利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获得者,书法家
谭逢挺:曼谷吞武里大学哲学博士
刘影:澳门科技大学美术学在读研究生
曾敏文:暨大校友,香港市民
刘广社:侨乡台山书法爱好者
跨国的友谊:
中日学人手中的信札
在信息时代之前,书信是交流思想、沟通事宜、表达情绪的直接通道。学人之间通信,是学林传统,也承载了无数佳话。其中,有一部分书信,越过了大洋,成为了文化交流的使者。
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钟东先生和日本九州大学教授静永健先生是往来多年的翰墨之交。钟东曾经短暂侨居日本,任教于九州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这段时期,他与不少日本学者因工作建立联系,回国后常与他们有书信往来,其中之一,就是静永健。
钟东写给静永健的信件。
两人同年,年轻时都研究唐代文学。1992年,两人在河南孟县韩愈学术研讨会上相识。钟东回忆,其时静永健还是杭州大学的在读博士生,他已经在广州任教。
2018年4月,日本九州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的同事合影。左二、左三分别为钟东、静永健。
钟东现在中山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岭南文献的整理研究、书法艺术研究、古代诗歌研究,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据他介绍,静永健不习惯用电子邮件作私人交往,因此两人一般都是手写信件互通消息。在今年春天的通信中,静永健在信中附赠最新一期的《中国史学研究》杂志,钟东回赠两册《戏曲与俗文学研究》集刊和两套《六祖慧能研究资料汇编》。
钟东在创作。
静永健以白居易研究为中心,长期从事中国唐代文学研究。不仅能熟练使用汉语写作,也能用汉语口头交流。旅日学者陈翀曾评价,静永健是依据“日藏古抄本”研究中国中世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文学作品大量依赖抄写传播。依照散落各地的抄写本开展分析研究,是一项琐碎细致的工作。
静永健写给钟东的信。
“对于日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静永健先生也有长期关注。”钟东说。在整理出版的《目加田诚北平日记》序言中,静永健叙述了一件往事。1989年,日本明仁天皇继位时,中国文学研究者目加田诚建议将下一任天皇的年号定为“修文”。
“修文”二字出自《尚书·周书·武成篇》:在推翻暴君纣王后的胜利演说中,周武王提出“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以示停止武备、天下归于文明。“国家不同,文化亦林林总总。但只要互相尊重,便可和谐共处。”静永健如此解释目加田诚的期盼。
钟东的书法作品。
在“丝路来信”中,我们收到的中日交流书信还有不少。
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读本科的时候,花青发现班上有一位特殊的同学。他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日本老人,名叫高木基宏。那时她也没有想到,会与这位同学成为忘年交。在花青结婚时,高木先生还偕妻子飞来中国参礼祝贺。
花青和同为画家的先生邱佳铭一起为高木画的画。
高木原是建筑设计师,爱好中国艺术,退休之后申请留学,到中国美术学院重新修读中国画专业的本科学位。
花青回忆,高木并不是一位以天资取胜的画者,尽管学习过程艰难,但高木为人谦和,对专业也刻苦钻研。他的毕业作品是一幅用了古藤、乌鸦等古典元素创作的画作。“画得很认真。从原稿到誊本,一丝不苟。”
花青写给高木的信。
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高木回到日本,仍不时与在中国的同学通信交流、研讨。花青继续求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在撰写学位论文时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许多分布在海外,获得不易。
得知有一部价值丰富的原始文献藏于东京图书馆,花青向高木求助,高木马上到东京图书馆,将整本材料扫描发来,令她十分感动。
花青在给高木的回信中附上了一张自己的小画作纪念,并邀请高木携家人到广州一聚。博士毕业后,花青成为一位画家和策展人,定居广州。
“初涉职场,有许多地方我尚需学习,这让我想起我们在校求学的美好时光。”在信中,花青对高木说。
花青在创作。
历史的细部:
研究者眼中的文献
陈嘉顺说,侨批和他的生活、工作都已经长久相伴。
陈嘉顺是中山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研究社会文化史。成长于侨乡汕头,对华侨生活和文化他都耳濡目染。“我爷爷早年在新加坡,后来回国生活。但他的兄弟都留在了东南亚。”
“过番”在当年并不是一个具有十分深刻的家国意味的行为。一个人去东南亚生活还是在家乡生活,更多是一种谋生的现实选择。
绝大部分侨批都产生于20世纪的100年间。陈嘉顺说:“从1900年到2000年,从国民革命斗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改革开放等,这正好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100年。”侨批将这段历史中海外同胞对祖国的关注记录下来。正是这种“跨国性”,造就了侨批作为一种历史文献最独特的价值。
陈嘉顺抄写的侨批,是马来西亚一位名叫许应辉(族名祥元)的华侨在1936年寄给普宁的祖母的。
陈嘉顺所抄侨批的原件。
这封侨批来自陈嘉顺的私人收藏。信主人许应辉,是他一位朋友的祖父。“侨批是一种很日常、私人性很强的文献。这是它的独特个性,也意味着它的存世量极大。”基于研究经验,陈嘉顺估计,散落存世的侨批文献在100万件以上。
“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首先它要有一个量。量要足够,才好引起质变,才能推动研究结论的产生。”侨批作为一种文献,在比较晚的时候才引起学界关注,因此还处于整理阶段。但陈嘉顺看好这个领域的潜力。2022年,他与暨南大学教授黄超合作的《侨批》一书出版,提到侨批在挖掘红色资源方面的价值:“例如,我在书中提到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党的领导人曾写给华侨的回批,感谢他们对抗日的援助。再如南洋商业银行,在那里升起了香港第一面五星红旗,实际上那里也是侨批汇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
陈嘉顺在抄写侨批。
正如陈嘉顺所说的,刘影抄写的侨批就真实再现了历史的细节。1949年11月,一名叫黎松的归侨写信给他店铺的房东,报告广州解放的情况:“穗市已于去月十四日易手,幸解放军进兵迅速,军纪严明,小号幸无损失。”
刘影写的侨批作品。
自清末至民国,广州作为华南重镇,政权屡次易手。百姓饱经战火,对兵事怀有天然的疑惧。所以当政权易手,民众最先担心的是治安是否会混乱、兵士是否会劫掠。解放军纪律严明的面貌让广州百姓印象深刻,所以黎松首要提及的就是“军纪严明”“小号幸无损失”。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政府实行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疯狂掠夺社会财富,把国民经济推向了崩溃边缘。从黎松的叙述我们就可以发现,国民党军败退后的广州“各行生意充满萧条”。他只得向房东恳请,照“现广州各业”的成例将租金减低五成。
“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发达,很少会有人再写信了。我觉得这是比较可惜的。”刘影在澳门科技大学美术学专业读研,她说:“这种词幅短小的书信有很悠久的历史。王羲之的很多作品就是这种信札的形式。三言两语、家长里短。”
“因为笔迹可以反映作者写信时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研究书法让刘影有很深的感触,“比方说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在当时情景下,‘写’的过程是发泄性的。上面有很多涂改——涂改就是很私密性的情绪。所以侨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文献材料。”
来自香港的曾敏文抄写了著名的闽南“黄开物侨批”中的一封:
在毓同志照:
……兄自归家以来,出门绝少,……归家数天不能接交一同志之人也。……观夫现时战争之同志被其父母、兄弟、妻、子,彼岂非富贵贤良之人,而愿入枪林弹雨之中者。何也?排满之志大,救国之心坚也,不然岂彼愚而我智乎,兄其之思之,此布。
并请
近安
辛九月九日
弟 吴宗明 志
收信人黄开物(字在毓)和发信人吴宗明都是漳州籍华侨。吴宗明17岁前往菲律宾经商,后加入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
根据现存档案,吴宗明与黄开物等华侨曾以捐款、办报、武装参与等各种方式积极支持革命活动。但面对铁血之残酷,革命者中难免有人犹疑。
黄开物曾亲身返闽接洽革命事宜。因顾虑安危,刚返回时,黄开物极谨慎,“数天未接交一位同志。”吴宗明在这封侨批中用激将法,称黄是“阅书报社革命党之监督”——其他同志不顾自身安危而“愿入枪林弹雨之中”,岂是因“彼愚而我智”乎?
曾敏文所抄录的侨批。
华侨是近代史上推动救亡和近代化的重要力量。1913年武装讨伐袁世凯失败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重组“中华革命党”,是为国民党前身。吴宗明就是最早入党的数百名党员之一。
1915年日本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吴宗明等人又立即代表菲律宾华侨团体通电北京政府、闽粤政府反对之,曰“宁战毋让,侨誓以生命财产为后盾”。
黄开物于20世纪40年代在马尼拉去世。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又深陷内战。恶性通货膨胀下,时任厦门私立双十中学校董事长黄其华回忆:“(校董会)赤字差额越来越大……(支持学校的公司)不但没有盈余,连资本也化为乌有。”后来承杨启泰、吴宗明等侨友捐款才弥补双十中学经费的不足。
双十中学镇海校区。来源:双十中学官网
刘广社是江门台山某医院的工作人员。在当地的华侨文化博物馆,他抄录了一封抗日战争时期在美国的华侨收到的国内回批。侨批中记载了当年华侨受到家国情怀感召,在美国从军对抗日本法西斯的历史史实。
“昨孟信兄从美国寄回一信,内言及在外中国人抽签当兵,其中有戴洪哥中签去当兵……乞大人寄信回家,俾一方面以安家中各人,一方面以释其妻女在家悬念之心。”当兵尚需抽签,短短数语,不仅展现了当年华侨青年舍身报国的热烈情怀,也记录了民众为从军亲属担忧的真实状况。
刘广社所写侨批。
刘广社说,在侨乡台山,华侨的身影已然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一所学校、大一点的医院之类,或多或少都曾受到华侨的捐助。人们对于美钞、英镑、加币这些外国货币也都不陌生。”
“虽然现在信息技术发达。但从我的观察来看,也有一些小朋友在特别的节日,给自己在海外的亲戚写信留念。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受到重视。”
亲情的牵挂:
山海悬隔侨批寄情
亲情是侨批永恒的主题。一封家书,跨越山海,是嘱托,是牵挂,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张利安是国家二级美术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职业道德和行业建设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银奖。他去信给在葡萄牙的妹妹,叮嘱她在“治学、立业”中要调整心态,“当求中和之道,不急不缓,则能长久”。在哥哥的眼中,妹妹丽珍的成长倏忽而过。“忆汝在家之日,情景如昨。山海悬隔,遥念无时”“企日后得闲回国欢聚”。
张利安的侨批。
李星是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典藏员,本硕均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篆刻专业。他坦言,自己之前从未接触过侨批文化。在师兄的推荐下,他从“丝路来信”活动中了解到侨批的历史背景、地理分布等信息,被先侨们所写侨批中的亲情深深触动。
李星。
“在网上检索相关信息的时候,一幅侨批原件的照片吸引了我。我对信件的写作者、历史年代并不是很了解,但觉得其中所写——‘近日贵体违和……联壁寄来银六十元,并鸭脯四只’,很生活化,充满温情。”李星因此选择这一封真实侨批作为创作范本。
李星书写的侨批。
曼谷吞武里大学的哲学博士谭逢挺投递的侨批也很符合他自己的心境。“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收到您的来信……知道你们平安健康。我在暹国旅途都很平安,生意如同往常,请不要挂念……”儿行千里母担忧。负笈他乡,即使是最朴素的语言,亲笔的来函也应能劝抚母亲的挂怀。
谭逢挺写的侨批。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之际,日前,南方日报、南方+、GDToday发起“丝路来信·全球书法家同写平安批”征集活动。两周内,便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巴西、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符合要求的新侨批超100封。
【策划】罗彦军 曹斯 赵杨 林旭娜
【文字】南方+见习记者 辛腾旋
【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南方+记者 周鑫宇
【海报】莫迪
【执行】林旭娜 陈梅玉 邱洪添 周煦钊 童慧 实习生 杨悦
■链接
300位侨领齐聚汕头共写平安批,向全球潮籍侨胞发出邀请|丝路来信
随“世”而安,“得”意忘言:两位书画家的海外人生 | 丝路来信第九封
加拿大耄耋老人:儿时祠堂摸黑练字,老来教外国小朋友书法 | 丝路来信第八封
大马华人:小时写不好字被老师打手心,现在每年亲笔写书法贺卡 | 丝路来信第七封
从花都到迪拜,他终于理解当年父母闯荡天下的不易 | 丝路来信第六封
爷爷曾受小平同志接见,孙女为“一带一路”项目工作 | 丝路来信第四封
中国导弹先驱徐兰如之女徐午:从延安黄土高原到美国落基山下 | 丝路来信第三封
北伐将领、抗日名将陈铭枢长孙女陈小涟:手书一封,家国牵挂|丝路来信第二封
当西班牙“小书法家”遇到侨批会发生什么?马德里20余名师生接力挥毫|丝路来信第一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