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耄耋老人:儿时祠堂摸黑练字 教外国小朋友书法| 丝路来信第八封
“尊敬的弘艺:你好,今日是爷爷第一次给你写信,希望你能在百忙中用心看一看。你是我们家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是我们家的光荣,你升上大学时,正是新冠病毒肆虐之际,我和你奶奶无法回家向你致贺,谨致歉意。”
这是一封从加拿大寄来的侨批,写信人为81岁华人赵嘉平。赵嘉平自2006年起移民加拿大,但因疫情原因已有长达三四年的时间不曾回国。借此次“丝路来信·全球书法家同写平安批”活动的机会,他特地为孙子赵弘艺写下一封长信。信中不仅讲述了赵嘉平的个人经历,也包含着这位老人对孙子的殷切期盼与嘱托。通过这封侨批,赵嘉平希望能让大洋彼岸的家人少些挂念,同时也鼓励孙子好好学习。
81岁华人赵嘉平给孙子赵弘艺写的信。
“我们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四子赵元份的后代,我是他的第三十世孙,你是他的第三十二世孙。我们家近代都是做小买卖,家中没有读书人。”赵嘉平在信中告诉弘艺,“爷爷我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读书人,读了二十年书。”
赵嘉平。
他写道:“我小时候读书有点小聪明,读书成绩不差,所以能读到中师毕业,但可惜无法读上大学。弘艺,你现在能读上大学,为我们家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你能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继续努力,开创未来。”
赵嘉平的孙子赵弘艺。
收到爷爷的来信后,赵弘艺感到既激动又惊喜。他表示自己过去从来没有以书信的方式与爷爷交流过,而爷爷在信中所传递的精神令作为晚辈的他倍受感动。
赵嘉平在加拿大和妻子、女儿一家合影。
在赵弘艺的记忆里,爷爷赵嘉平一直是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他以前经常跟我讲他青春时代的一些故事,我印象非常深刻。他那时候喜欢书法,但家里面比较穷,买不起纸和笔。他就趁晚上的时候跑去祠堂,用毛笔湿水,然后在界砖上面练字。夜晚很黑,在祠堂里面摸黑写字,是非常艰苦的。”
赵嘉平在多伦多与书法界朋友合影留念。
经过不懈努力,赵嘉平的书法水平有了显著进步,在小学时期便成功取得广东省新会县硬笔和软笔书法比赛的第一名。小学毕业后,他从会城考入三江一所中学读书。因为身处务农家庭,赵嘉平在学习之余还会帮助大人完成一些农活。
“我记得他说以前从会城到三江,因为没钱,只能走路,要走三个多小时。回到家之后,他就要帮补家务,特别是收完谷之后需要舂米,他就一边拿着书本看,一边舂米。”爷爷刻苦学习的精神给赵弘艺的内心带来深刻的触动。
赵嘉平应加拿大北京协会邀请参加龙文化节书法活动。
1985年开始,赵嘉平进入新会县教育局工作,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和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工作期间,他曾主编过新会历史上唯一的《新会县教育志》。1988年,赵嘉平的书法作品《滕王阁序》入选首届澳门、中山、新会书画联展,此后每届他都有作品入选该联展。上世纪90年代起,其书法作品先后入选广东省市县书法联展、广东省职工庆澳门回归书画摄影展览和广东省园丁书画展览。
2003年,赵嘉平从县教育局退休,他的女儿和女婿便为他办理了移民加拿大的手续。尽管身居异乡,赵嘉平也一直尽自己所能传承中国文化,从未放弃过对书法的热爱。他不仅积极参加当地的书法协会和茶话会,与众人交流自己在书法方面的心得,还经常现场泼墨挥毫,受到许多华人的欢迎。此外,他还尝试给外国小朋友上书法课,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们传递勤奋、好学等中华民族精神,为海内外文化交流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
赵嘉平参加“亲情中华金水桥之恋第七届多伦多少年书画大赛”的评奖活动。
据赵弘艺介绍:“到了外国之后,爷爷经常将自己的一些书法作品分享给亲戚朋友、学生,包括我也经常收到他的作品。他这样的传播行为非常好地教育我要记住中华传统文化,不要忘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赵嘉平为旅加的书法家黄耀俊先生赠送书法作品。
2007年,赵嘉平的书法作品入选第二届加拿大中华书画大赛。2010年,他又有作品入选台湾第八届国际名家美展和第五届加拿大中华书画大展。“这年十月,我写的一副自撰楹联‘海峡蕴和风,隔岸连心消壁垒;山川凝瑞气,凌空邀月照征途’获得世界杯花好月圆庆中秋诗联大赛的三等奖,是加拿大唯一的入选者。”赵嘉平写道。
2011年,赵嘉平所作的《游子情钟白海豚》七律诗,获得“江门市中华白海豚全国诗词邀请赛”全球唯一的一等奖。2015年,其毛笔书法和一幅硬笔书法分别获得正体汉字全球书法比赛的佳作奖和特优奖。
赵嘉平在家挥毫,墙上镜框里的书法是明代祝枝山的作品。
赵嘉平老人对学习倾注了一生的热爱,而年至耄耋的他,也十分希望家族文化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在这封家书的结尾处,他语重心长地嘱咐孙子:“弘艺,爷爷今年已经八十一岁,是年纪大机器坏的时候了,要想重振赵氏家风,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肩上了,好在我家弘艺够叻仔。我听人说,一个人是否灵醒,主要是靠母亲的遗传,你能读上大学,就是靠妈妈的遗传基因,所以你要好好孝敬母亲,做妈妈的好儿子。当然,爸爸辛苦拉扯你长大,也是功不可没。”
赵嘉平为多伦多的鸿福酒楼赠送对联。
赵嘉平好学力行的精神无疑为孙子弘艺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即使到了八十岁高龄,爷爷仍然在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他还教我一些平仄的内容,以及怎样去写对联、诗词,我觉得受益匪浅。同时他有一种可以抵受住艰苦环境的精神,这种精神一直都在鼓舞着我。无论多艰苦的环境,如果你想去学习,愿意去学习,你总是有能力坚持下去的,可以挺过所有的难关。”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之际,日前,南方日报、南方+、GDToday发起“丝路来信·全球书法家同写平安批”征集活动。两周内,便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巴西、阿联酋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符合要求的新侨批近100封。
【策划】罗彦军 曹斯 赵杨 林旭娜
【文字】南方+记者 林旭娜 周煦钊 实习生 杨悦
【图片】受访者提供
【海报】莫迪
【动图】张宇晴
【视频】南方+记者 周鑫宇 实习生 黄奕淇
【参与执行】陈梅玉 周煦钊 邱洪添 童慧
■链接
大马华人:小时写不好字被老师打手心,现在每年亲笔写书法贺卡 | 丝路来信第七封
从花都到迪拜,他终于理解当年父母闯荡天下的不易 | 丝路来信第六封
爷爷曾受小平同志接见,孙女为“一带一路”项目工作 | 丝路来信第四封
中国导弹先驱徐兰如之女徐午:从延安黄土高原到美国落基山下 | 丝路来信第三封
北伐将领、抗日名将陈铭枢长孙女陈小涟:手书一封,家国牵挂|丝路来信第二封
当西班牙“小书法家”遇到侨批会发生什么?马德里20余名师生接力挥毫|丝路来信第一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