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花都到迪拜,他终于理解当年父母闯荡天下的不易 | 丝路来信第六封

四海粤谈
+订阅

00:29

(青年书法家宋征宇:从迪拜到花都,越洋家书寄共鸣 | 丝路来信第六封,时长共29秒)

青年书法家宋征宇:从迪拜到花都,越洋家书寄共鸣 | 丝路来信第六封

母亲大人膝下

敬禀者

儿此行迪拜满目繁华

想当年您与父亲来迪拜闯荡

身无分文又丝毫不懂外语

如今在此有一席之地

需要多少勇气受了多少打击

辛酸苦辣实难相信

举头望月

恍然理解了一切的来之不易

想必当时不能陪在我与兄长身边

也是万般无奈迫不得已

如今兄弟二人长大成人

但想必在您心里我们永远

都是哭闹着想妈妈的小孩子

祝工作顺利身体安康

癸卯年征宇于迪拜写至广州花都

一封侨批写毕,宋征宇仔细地扫描好,发给父亲。这时候,他内心早已和父母取得和解和共鸣,但一时他还做不到直接将信寄给母亲。

宋征宇有时候会感到迷茫,但是他仍然相信时间的力量。

他常常讲到时间的重要性。不管是性格变迁、专业修为还是亲情关系,他清楚地了解到时间对这些事物强大的影响。而更多的时候,时间隐藏在生活的背面,让这个青年真实的轮廓愈加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宋征宇写给母亲的家书。

宋征宇写给母亲的家书。

双亲异国创业,孤独少年曾留守

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宋征宇突然发现爸爸妈妈都不在自己身边,他开始经常哭泣。这也正是哥哥出国留学的时候。哥哥大他六岁,兄弟俩在奶奶的抚养下长大,感情极好。

哥哥走后,他独自在杭州跟奶奶一起生活。他回忆,爸爸和妈妈总是两三个月回来一次,“可能来学校门口看我一眼,看个几分钟,然后就又飞走了。我爸妈一走,我就又开始哭。”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两三年,“对他们长期不回来这件事,后来慢慢地就麻木了”。

宋征宇(左一)兄弟和父母亲、奶奶的合影。

宋征宇(左一)兄弟和父母亲、奶奶的合影。

当真正站在迪拜街头,从周围满是异国语言的人群中仰望到一轮明月,宋征宇才似乎体验到当年父母的处境。在写给母亲的信里,他这样回忆自己的心情:“此行迪拜满目繁华。想当年,您与父亲来迪拜闯荡时,身无分文又丝毫不懂外语……辛酸苦辣实难相信。”

从小到大,聚少离多的生活使他不太习惯和父母的情感沟通。“因为他们不怎么在我身边,所以当他们真的回来,我也不会跟他们太多地交流”,宋征宇说:“我现在想不出来我爸和我妈谁做饭比较好吃——真的没怎么吃过。”

宋征宇兄弟和父母亲、奶奶的合影。

宋征宇兄弟和父母亲、奶奶的合影。

一直到上大学之后,宋征宇才开始慢慢增加了跟父母的日常交流。“潜移默化地,就这样过渡过来。就像大部分的小孩见了人他可以叫‘叔叔阿姨’,但就是可能有些小孩,他叫不出口。他其实心里是懂的,但是就是不愿意叫。只有真的等慢慢长大了之后,他自然而然就会叫了。”

不过,虽然开始“叫人”了,宋征宇这个“小孩”的心里还是存在着些不明不白的芥蒂。上面那段体贴而温情的话,他没敢真寄给母亲。“我把扫描件发给了我爸,他也没说我妈有什么反应。”

“直到现在,我们在家都是‘有事说事’”,他说,“打电话的时候,他们就会说‘喂喂喂’,然后开始正常地说具体某件事。也不会说先问候一下——就是打电话说‘爸爸妈妈’,我都有点说不出口。”

一弹琴就想睡觉,但是书法不会

宋征宇现在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书法专业的硕士学位。高中时,宋征宇转为艺术特长生,之后考上国美,一路从本科读下来。

不同于古典主义故事中的天才少年,走上书法之路于他而言,与其说是主动选择,不如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他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学习书法。“其实小时候上过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围棋啊、钢琴啊,这些东西都试过,而且其实都算是有天赋的。比方说钢琴我学了半年,就考了六七级。”“但是其他东西就是坚持不了。一弹琴,就想睡觉。一下棋,就想睡觉。”他用略带调侃的口吻说,“但是写书法不会睡。”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初中高中那会儿,有一段时间我非常叛逆……选择书法也是有点因为这个。”宋征宇就读于一所省级重点高中,据他说,学校里聪明学生很多,“每年高考本一率都有90%那种”。

不想上课的时候,宋征宇就翻墙出校去玩。有一次翻墙下来,正撞在校内监控的镜头下。他没遮掩,鬼使神差地冲着监控招了招手。“我就是想测试一下这个监控到底有没有用,结果刚好就被拍下来。教导主任就到班里面来找我。”

教室里是当然找不到的,全班没人知道宋征宇去了哪。当父亲的电话打到他手机上时,他才淡淡地说:“我在地铁上。肚子有点饿,出去买点早饭吃。”翻墙逃课加私带手机,教导主任气得要开除他。最后还是父亲从广州飞回来面见校长,宋征宇才得到豁免。

校长是个挺好玩的人——他回忆,校长宽慰父亲不要在意这件事,“年轻的时候不翻,难道他们要等老了之后再翻吗?”

宋征宇在给母亲写家书。

宋征宇在给母亲写家书。

“如果有人问我,你热爱什么东西?我觉得让我脱口而出,说我很热爱很热爱某项东西,比方说书法——我觉得是蛮虚假的。”宋征宇不太喜欢用浓墨重彩的词汇来描述自己。“我学书法,从五年级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停过。我下笔的时候也不会去抵触这个事儿。对我来说,书法就像是一个朋友,我开心或者不开心的时候找他聊天,就像小河淌水一样。

“因为爸妈一直在外地,所以他们总是拿一种观点教育我,就是什么事情都要靠你自己去解决。所以我就有比较独立的思想。”

书法是需要用一生追求的东西

宋征宇的父母早年在迪拜创业,靠自我奋斗建立了一家制造业公司,家里的门店远播到数十个国家。

“我还没有想好我的职业到底是干什么,但书法一定是我的兴趣爱好。它一定是我需要用一生去追求的一个东西。”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他不想成为职业书法家。他向记者严肃地分析这其中的道理:“古代是没有书法家这个职业的。我们今天所说的古代书法家,他们基本上都是志在仕途。作为一个文人,你要参加科举,你必须要会写软笔字——这在古代是一种必备技能。”

父母希望他在文化方面有所建树。虽然不在身边,但父母给兄弟二人的成长以充分的经济支持。哥哥展现出对经商的兴趣,父母就支持他留学读商科;宋征宇选择了艺术道路,父母也表示支持。

“我希望是选择一个在别的方面的职业,而且可以再把书法坚持下去的。”宋征宇说,书法要求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文化太博大。所以即使一个年轻人他很有天赋,对技法掌握很快,但一定是要到了老年他的艺术才比较饱满。这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越丰富、他的积累就越多,他到了一种新的境界。”

宋征宇书房挂着导师张爱国教授所题斋号。

宋征宇书房挂着导师张爱国教授所题斋号。

中国文化讲求中庸,崇尚虚怀若谷的道德品质。“书法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息息相关的。比如说一个书法家,他年轻的时候,写得很飞扬跋扈。因为年轻人嘛,他精力旺盛,然后他那个字‘志在四方’。”

“到老了之后,他写出来的字可能就变得很浑厚、很古朴、很安静。这就是境界又到了不一样的地方。书法乃人。”宋征宇说,“书法跟文化素养这两个方面,它都是需要依靠一辈子去完成的事情。”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从这种意义上讲,书法并不纯粹是一门艺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被中国传统文化所标记之后的个体对生命感悟的传达。采访中,宋征宇对记者提起最近读到的一句话:“以少知而自炫新奇,以意足而不顾颠错”——这是清人宋曹的话,用来批评流俗的情绪化的书法表达。

最后,宋征宇感觉还有话要说。他再次提到了经济问题:“肯定是要有一些危机感。目前来说我可能是条件比较好,但实际上前两年疫情的时候外贸不好,当时我家都快破产了。所以如果说真的有一天需要我独当一面,我肯定要想方设法地去养家糊口的。”

“要是生活中彻底就不写字了”,他顿了一会儿,说:“那肯定也是可以接受的。一个人活下去最重要,吃饱穿暖。”

然而,可能还是会写信呢。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宋征宇的书法作品。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之际,日前,南方日报、南方+、GDToday发起“丝路来信·全球书法家同写平安批”征集活动。两周内,便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巴西、阿联酋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符合要求的新侨批近100封。

【策划】罗彦军 曹斯 赵杨 林旭娜

【文字】南方+见习记者 辛腾旋

【视频/动图】张宇晴

【海报】莫迪

【图片】受访者提供

【参与执行】林旭娜 陈梅玉 邱洪添 周煦钊 童慧 实习生 杨悦

■链接

新加坡美女画家丹红:携南洋三子同寄乡愁 | 丝路来信第五封

爷爷曾受小平同志接见,孙女为“一带一路”项目工作 | 丝路来信第四封

中国导弹先驱徐兰如之女徐午:从延安黄土高原到美国落基山下 | 丝路来信第三封

北伐将领、抗日名将陈铭枢长孙女陈小涟:手书一封,家国牵挂|丝路来信第二封

当西班牙“小书法家”遇到侨批会发生什么?马德里20余名师生接力挥毫

全球征集!书法家一起来写平安批


编辑 王露纯 陈梅玉
校对 居伟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