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世”而安,“得”意忘言:两位书画家的海外人生 | 丝路来信第九封,时长共1分21秒)
随“世”而安,“得”意忘言:两位书画家的海外人生 | 丝路来信第九封
当澳门美术家协会年度会员作品展在澳门教科文中心开幕,李得之同画友、同事们济济一堂鼓起掌来的时候,旧金山还是满天星辉,城市静静沉睡在湾区海水的怀抱中。几个小时之后,谢世明也许就要前往当地华埠的中文学校,为生活在异乡的华人子弟们讲授书法中的动静之别。
离乡:“金山客”与闯澳少年
谢世明原居住在广东开平。为了陪女儿读书,他通过妻家亲属的关系在2010年举家移居美国旧金山。
谢世明(右)。
居住在这里的粤语华人喜欢称旧金山为“三藩市”,即英文“San Francisco”前两音节的音译。旧金山临近硅谷,金融业、旅游业发达,但仅有80余万人口。其中华人占近四分之一。“三藩市”的名字也许正恰切地赢得漂洋而来的老移民们的心理好感——众多华人聚集生活,此地似离故土不远。
谢世明说,早年国内物质贫瘠,又传说大洋彼岸有金矿埋藏,老一代华人移民为“淘金”而来,于是称为“金山客”。
“因为语言不通,老一代华人就只能做苦力。他们以前就比较辛苦一点。”其实,谢世明一开始来美国时也说不好英语,一度只能在华人超市做售货员。
“反正谁都不认识你,刚到美国排第一位的是生存。”谢世明说,“我辗转打了几份工。在美国呢,你耐得住寂寞、有工作做,那你的日子很容易过,时间也一下就过去了。”
谢世明(左3)在活动中。
旧金山风景秀丽,四季如春。谢世明在美国的华人朋友写了一副对联调侃:上联是,美国“好山好水好寂寞”;下联是,家乡“好脏好乱好热闹”。他解释说:“家乡小镇上人多又乱,但是大家都热热闹闹。到了旧金山,旅游城市风光如画,但是融入不到生活圈子里。”
有的人沉醉于灯红酒绿的消费生活,晚上K歌,好不痛快。但谢世明不愿去,他延续在国内的爱好,下班后有时上上网或看看中文台的电视节目,要么就是在房间里书写和作画。
“美国到了晚上很没有安全感的。这边对于枪支的管控并不严格,每到晚上我就很少出门。”谢世明说,“所以一般我晚上就在家写字作画”。到美国十余年来,他积累了一百多幅作品。
相比谢世明,李得之离开广东更早一些。
李得之,又名李德胜,出生于中山小榄。出生之前,父亲就已经去了香港,拿到了永居身份。
李得之在创作。
“那正是物质贫乏的年代,我父亲去香港找工作,养家糊口。父亲有时候经过澳门回中山,过边境的时候不能带很多的商品呀现金之类的,稍有价值的东西都要登记——手表、相机这种。”李得之回忆,当时父亲每次带回来的什么东西都很稀罕。他回忆跟弟弟吃到出前一丁的时候,不由感叹:“哇,特别好吃。”
1979年,边境对人员的管制放宽了,15岁的李得之到澳门闯荡。凭借在内地学的书画手艺,他在工艺品作坊受到老板赏识,独立招工做了分厂老板。
李得之扇面小品。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内地发展日盛一日,使得澳门工艺品业遭遇冲击。发挥所长,李得之转业从事摄影。机缘巧合之下,一位土生葡人(在澳门土生土长的葡萄牙后裔)看到他的获奖影像作品,结识后便邀请李得之进入澳葡政府新闻局任职,随当时的澳督韦奇立做官方新闻摄影。
“在当时的澳门政府,官员基本上都是葡萄人和土生葡人,中国人做的工作基本上是比较低下的。所以即便是可以在政府供职,一般的中国人也不会考虑做公职人员。”李得之回忆道。
李得之扇面小品。
从1979年至今,李得之已经在澳门待过了40余年,亲眼见证了澳门和内地的巨变。“刚过来澳门的时候,这边比内地好,我们过关回家都带很多衣服、布匹、烟啊、酒啊,在澳门挣一点钱就可以在内地到处玩。”
“当时从澳门到内地去,在经营投资上还算比较有优势。”李得之辞掉新闻局的工作,前往内地开办了一家婚纱摄影公司,但不久就经营失败了。铩羽而归的李得之又回到新闻局重操旧业。
“回归之后,澳门开放了赌牌竞争。刚好也碰到内地的经济繁荣,就有很多人来澳门玩,带起了澳门的经济和福利。”
书画耕耘:放不下的文化记忆
为了女儿,谢世明在中年离开家乡,开始进入另一个文化环境。“我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在哪里都是生活。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世界上,要享受这个过程。”谢世明的处世态度颇为洒脱。不知道是不是古典艺术的熏陶,使他沾染了文士风度。
谢世明书“和”字。
“我做过其他一些工作。后来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介绍我去中文学校做老师。我在国内时就对书画艺术有一定的研究,学校里面也缺中国传统文化和书法艺术方面的老师。于是我和校长一拍即合。”
谢世明很得意于自己对书法的感悟。“在旁边冲杯茶,放点古典音乐,一边写一边画,一边喝茶一边听音乐。”谢世明惬意地描述自己的创作,“哎呀,那是个享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养生之道。”
谢世明书“慎思”“明辨”。
“在创作书画的过程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就像打太极一样的。这可以说是国学文化。”谢世明的课堂主要是针对华裔中学生开的,间或也会有美国学生来听。“我上课的时候,经常会讲一些理论给他们听。我不但教写字,还要教文化。把一个字词的典故讲给他们听,他们就会有兴趣。”
谢世明有时参与国内的书画展览、竞赛,有时也向美国人、在美华人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今年春节旧金山组织的庆祝活动中,谢世明现场挥毫为众人写春联。他还尝试用传统书法的笔法写英文,“为什么中国书法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呢?因为它既是文字,又是文化,还是一种艺术。”
谢世明在活动中为美国群众即兴设计英文字体。
30岁之后,李得之放不下对书画艺术的钻研。“小时候在中山,我们一伙人都是画画的。比方有个黎柱成,后来做了中山美协的主席。我们小的时候也有一种理想,就是去学美术。”趁着澳门新闻局的工作很清闲,李得之报读了广州美院的在职硕士班。毕业之后,他从新闻局转到澳门艺术博物馆工作。
“艺术博物馆的工作对我的艺术影响很大。因为我们和故宫的合作比较紧密,我们每年要去两三次故宫、上海博物馆,看的东西都是名画,都是国宝,看了很多。”李得之自小在中山跟随当地名家潘董良学习。潘董良1992年不幸车祸去世,他深引为憾。
李得之扇面小品。
“刚回归的时候故宫的技术也比较落后。我们上北京去,他们不知道什么叫数码相机。他拿过去说‘哎呀,这个挺好的’。后来故宫就派人来澳门学习。”李得之说,“因为我们和故宫的关系建立于比较早的时候,所以关系也比较好。每年都有故宫、上博的展品拿到澳门展出。”
今年9月到11月,故宫和上博珍藏的“清初六家”之一恽寿平的书画特展在澳门艺术博物馆展出。作为专业创作者和研究者,李得之觉得促成这类艺术展出很有意义。
恽寿平特展海报。
父母家人:牵挂无远弗届
谢世明的父母依然留在国内生活。“父母年纪大了,他们不想来美国。”在他的主张下,父母也曾来美国住过一段时间,“他们老人家来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在国内,可能早上去喝个茶,下午去打打牌,他们的生活才比较自在。”
在母亲节,谢世明给家中去信:“敬禀者,兹母亲节之际,附上美金五百元。祈查收笑纳。儿在美俱各安好,切不可挂念可也。”
谢世明写给母亲的侨批。
“现在是高科技的年代,大家都是用微信电脑操作。但是我讲句实话,我短短的几十个字,写在一张信纸上,这是我的真情流露,是电脑做不到的。”谢世明对手写侨批信件的形式非常珍视,“每一张艺术作品都有唯一性,你让我重新写一张都写不出来。为什么?因为当时那种环境,和作者那种心情,是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电脑上的字都是四四方方的。但是我亲手写下这个作品,又盖印子到上面。妈妈一看到会觉得‘哦,这是我儿子亲手写给我的’。”
1979年,15岁的李得之和家人去香港投奔父亲。香港的居民身份难以申请,他们本来只是打算暂时在澳门落脚。结果,偷渡的船只遇上台风无法靠岸,又返回了澳门。虽然母亲和弟弟之后还是成功去了香港,但李得之却长久地留在了澳门。后来,二弟去加拿大读书,娶了加拿大夫人定居在当地。一家人分隔香港、澳门、加拿大三地。
今年秋天二弟要从加拿大回国的消息传来,李得之十分高兴。他给二弟去信中说:“爸妈及家人生活如常,一切无恙,勿挂念。……闻说你今年秋会从加拿大回来一趟,大家都十分期待。”
李得之写给二弟的信。
李得之说,二弟远隔重洋,常常三五年不回国。因为疫情,他跟母亲也已经三年没见了,直到今年才接母亲到澳门暂住。在给二弟的信中,他写到带母亲去医院做体检的事情:“她身体还算好,一些老人病是免不了的。有医生开的保健药品,政府福利费用全免。”
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十周年之际,日前,南方日报、南方+、GDToday发起“丝路来信·全球书法家同写平安批”征集活动。两周内,便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巴西、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符合要求的新侨批近100封。
【策划】罗彦军 曹斯 赵杨 林旭娜
【文字】南方+见习记者 辛腾旋
【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南方+记者 周鑫宇
【海报】莫迪
【执行】林旭娜 陈梅玉 邱洪添 周煦钊 童慧 王瑾 实习生 杨悦
■链接
300位侨领齐聚汕头共写平安批,向全球潮籍侨胞发出邀请|丝路来信
加拿大耄耋老人赵嘉平:儿时祠堂地砖摸黑练字 教外国小朋友书法 | 丝路来信第八封
大马华人:小时写不好字被老师打手心,现在每年亲笔写书法贺卡 | 丝路来信第七封
从花都到迪拜,他终于理解当年父母闯荡天下的不易 | 丝路来信第六封
爷爷曾受小平同志接见,孙女为“一带一路”项目工作 | 丝路来信第四封
中国导弹先驱徐兰如之女徐午:从延安黄土高原到美国落基山下 | 丝路来信第三封
北伐将领、抗日名将陈铭枢长孙女陈小涟:手书一封,家国牵挂|丝路来信第二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