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敢问路在何方? | 21城21问

南方+

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中山,因纪念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得名,勇于探路、敢为人先的精神将此城深深浸润。

从“联产到劳”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酒店的诞生,中山曾引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

专业镇经济兴起,“中山货”路通四海。畅销的灯饰、家电、服装为她赢得“中国灯饰之都”“中国家电品牌基地”等38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称号, 一度让这座城市跻身“广东四小虎”,高速发展之路由此铺开,制造业之光因此点亮。

然而这些年,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中山面临土地瓶颈、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制约,能否跑出新速度?

在城市竞争趋于白热化的今天,产业上不去,特别是制造业上不去,城市发展之路走不实,未来更走不远。

若以此破题,敢问中山,路在何方?

00:33

中山,敢问路在何方?

中山制造,宝刀未老?

2022年,乌兹别克斯坦上合峰会主会场撒马尔罕旅游中心,绚丽的灯光映亮了这座中亚古城。这背后,有中山古镇照明企业的一臂之力。

灯饰照明,是中山传统制造业的一颗明珠。中山市古镇镇灯饰产品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超七成,年销售总额超千亿元。

20世纪80年代,中山能与东莞、顺德、南海并称“广东四小虎”,灯饰、家电、五金、服装等专业镇传统产业的兴旺立下汗马功劳。这一直是中山了不起的家底。

奥马冰箱自动化车间。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奥马冰箱自动化车间。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当时的中山,以市属公有工业企业“十大舰队”出海,乘风破浪,蜚声中外。

但是,盛名之下有隐忧:生产端低效、需求端饱和,产业形态低端,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存在结构性问题,转型升级后继乏力。

比如,“一镇一品”的产业集群模式尽管专业化程度较高, 但彼此缺乏内在联系,相互间鲜有合作,处于低水平的产业集聚 形态。在镇域行政区划体制下,镇街各自为政,土地开发利用碎片化、低效化,镇域之间产业相似,同质化竞争激烈,这些都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和高端要素的再配置。

广东省社科院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曾用三明治里的火腿肉比喻珠三角企业共同面临的夹心困境: 一边要和发达国家比产品质量、性能,另一边要和东南亚国家竞争生产成本。

中山何尝不是?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产业优势较小,对高端要素缺乏吸引力和承载力,面对市场和经济的周期调整承压不足。

传统制造业这柄“宝刀”还能不能行?中山为其“拂尘拭灰”。

首先拥抱数字浪潮。2022年,中山推动59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超12%。

接着进行生产流程再造。比如在照明龙头企业引入全流程数字化可视化管理,使每条生产线、每台设备情况尽在掌握。

最后是打通“端到端”价值链。突破实体工厂的范畴,数字技术应用在整个价值链发力,工厂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产品上市速度提升。

为破解发展动能不足难题,中山还从根子上下了“一剂猛药”——工业投资连续大幅增长,近三年分别达49.8%、31.6%和20.4%。2023年上半年,中山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0.8%,增速比第一季度加快7.7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上年同期的23%升至36.8%,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5.1%,占比升至12.3%。

“宝刀”锃亮,“血脉”贯通,供应链优势凸显,市场顿时四通八达:2023年,产值近2000亿的中山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出口订单取得恢复性增长。奥马冰箱占据欧洲市场超30%份额;第133届广交会上,老牌家电制造企业东菱威力现场签下近8000万元订单。

这才是中山制造,风采依旧,又生机勃发。

威法家居数字化车间。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威法家居数字化车间。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新舰队”破浪

市场如海,企业如舟。

沉浮于时与势的波涛汹涌,曾让中山引以为傲的“十大舰队”,命运迥然。产品陈旧、市场萎缩、成本高企……一些偏航者遭遇“触礁”,甚至“不幸搁浅”。

比如,威力、小霸王、凯达等曾声名显赫的行业龙头,因没有积累下优势技术,未能抵御冲击。这些龙头企业的衰落,直接影响了中山一段时间的发展速度。

中山制造必须发展出更新更广的内涵,打造出更专更精的产品。必须掀起一场“质”的变革。

全新的“十大舰队”应运而生。这是中山现有存量最大、知名度最大、潜力最大的产业集群,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光电光学等,产业集群总产值约有7000亿,撑起了整个中山制造。

新能源产业正担当着领航的使命。2022年,产业龙头明阳集团成为首个进军欧洲、日本市场的中国风电整机厂商,海外营收增长超600%,如今正朝着世界500强的目标迈进,“在梦想开始的地方延续新的梦想”!

对医药行业“皇冠上的明珠”创新药研发,中山同样志在必得。在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创办仅11年的康方生物,已开发超过30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首创、同类最佳的创新候选药物,成为国产创新药“出海”的代表。

延续“光”荣传统,中山“换种姿势”,继续“追光”。在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光学专家龚俊强创立的联合光电,已占有全球高端安防镜头市场90%以上份额。让中山拥有建设国家光电产业聚集地的底气。

……

2023年上半年,中山先进制造业投资增长7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3.9%。电气机械和器材、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及医药等制造业均取得较大增长,中山制造迈向更高层次。按现代产业看,先进制造业增长7.9%,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0.1%;高技术制造业增长7.1%,占比为15.8%。

今日,中山造,澎湃创新动能;中山货,再次风行天下。

中山城区。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中山城区。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踏平坎坷成大道

人口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

中山制造曾带来大量人气。从1990年至2020年,这座面积不到1800平方公里的城市涌入超过300万人口,是1990年常住人口的2.5倍以上。近10年来,中山常住人口年均增长2.5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人口规模的扩张,是城市吸引力的说明,而人才结构优化,则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友焕曾直指中山在高端人才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短板。如何将“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

2022年,中山印发《中山市新时代人才高质量发展二十三条》,全面实施“中山英才计划”。2023年,中山首次推出竞争性人才项目,聚焦加强企业人才体系建设,首次将支持对象从“人”扩大到“人才工作阵地”。

中山,正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选择。

中科中山药物创新研究院2023年毕业的27名硕士研究生中,近三成选择留在中山发展,加入中山生物医药产业;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94名硕博毕业生,多数决定在粤港澳大湾区竞逐光电光学梦。2022年中山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比上年增长12.1%,与区域产业高度适配的专业人才,将在这里施展拳脚。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南方+记者 叶志文 摄

人气聚,人才壮,产业兴。

中山迎来全新机遇:深中通道等跨区域交通项目的落地和推进,将促进人才、资金、创新等要素流动,带来无限可能。

中山拥有全新平台:2022年,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建设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这是全省首个以区域协调发展为主题的改革创新实验区,空间无限。

中山部署全新动作:2023年6月28日,深圳、中山两市首次面向全球联合招商,两市共建珠三角首个跨市经济合作区域,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和一体化融合发展探新路。

……

在高质量发展比拼中,今日之中山产业有底气,创新有锐气,发展有人气。

敢问中山,路在何方?

踏平坎坷,终成大道;逐光而行,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王兆琛.中山市工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20(29).

[2] 邝光荣.中山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和经验启示[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2020(1).

[3] 励精图治十年路 中山人口绘新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人口发展情况简析[EB/OL].(2022-10-27)[2023-07-10].http://stats.zs.gov.cn/gkmlpt/content/2/2177/mmpost_2177275.html#403

[4] 中山组建新“十大舰队”产业集群,跌落第三梯队如何翻盘?[EB/OL].(2023-04-11)[2023-07-10].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30411/herald/04288797229a35215d0b8c617059654b.html.

【撰文】话题研究员 廖瀚 曹斯 朱丹 张哲 

【海报】张昶

【剪辑】叶永康

【运营】麦小华 施心怡 张鹏 卓杰

【本期统筹】张哲 谭亦芳 张培发

【本期策划】曹斯 林焕辉 郑佳欣

南方+编委会出品


【开栏语】

6月20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这份施工图、任务书,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钉实钉牢,全力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变成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国家是大写的城市,城市是小写的国家。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聚焦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的发展实际与重点课题,南方+经过前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依托实地采访、人物对话、文献研究等方式,策划推出“21城21问——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微调研”融合报道,以微观视角、锐度观察,为城市画像,为发展助力,为时代特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鼓与呼。

【更多篇目】

广州,还有“实”力吗? | 21城·21问

聪明的深圳,还需要哪些智慧? | 21城·21问

珠海,能否再“杀出血路”? | 21城·21问

汕头,可以多“特”别? | 21城·21问

佛山制造,跨过“中年危机”了吗? | 21城·21问

韶关,在“盘算”什么? | 21城·21问

河源,只此青绿? | 21城·21问

梅州,你真的保守吗? | 21城·21问

又美又强,惠州能行吗? | 21城·21问

汕尾,迎头赶上了吗? | 21城·21问

东莞,世界工厂如何“潮变”? | 21城·21问

编辑 朱丹
校对 曹柏英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