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录于专辑#南方读+#
东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从“三来一补”起家,以“世界工厂”扬名。
过去,每每提及东莞,外界的印象总离不开“工厂”“流水线”“打工仔”“打工妹”等高频词。这些年,人们发现世界工厂在变:产业更新、人口更灵、城市更活……
怀揣“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的抱负,一场“潮变”,正在重新定义世界工厂。
东莞,世界工厂如何“潮变”? | 21城·21问
莞式“逆袭”
“埋头苦干,一不小心成为了历史。”曾任太平手袋厂第三任厂长的唐志平的“云淡风轻”,是东莞制造拼出来的“江湖地位”所赋予的。
197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虎门正式投产。《南方日报》报道称:小小手袋厂一根拉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三来一补”,改变了东莞的经济结构,也揭开了引用和利用外资的序幕,人、财、物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如潮水般涌入,落后贫瘠的农业县摇身一变,成为“东莞塞车,全球缺货”的“世界工厂”。
然而,较早享受到春江水暖的利好,也可能最先经历风雨袭来的考验。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呼啸而至。“倒闭潮”“失业潮”……似乎所有悲观的消息都与这里有关,东莞一时间成为舆论的风暴眼。
产业结构单一,外向依赖度太高;没有自主品牌技术,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微利经营……面对现实,老路子,走不下去了。
东莞,开始了自我救赎。首先在产业升级上下狠功夫。一手转型低端产业,盘活存量,一手引进大批新兴产业,引入增量,一改“满天星斗、不见明月”的窘境。
10年间,智能手机成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龙头。OPPO、vivo、华为等智能手机企业带领东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为万亿级“巨无霸”。2018年前后,全球每四部手机,就有一部产自东莞。
图为vivo生产车间(2021年5月24日)(孙俊杰 摄)
“一业独大”带来了光环,却有着抗风险能力弱的隐患。随之而来的终端需求变化、产业链波动等因素,使智能手机产业持续承压。统计公报显示,东莞2021年手机产量下降24.7%,出口金额下降14.1%;2022年手机产量下降19.4%,出口金额下降30.2%。
再遇风雨,东莞决定逆风翻盘,开启“逆袭”。
锚定“第二增长曲线”,储能产业率先成为东莞新一轮产业升级突围的“新能源”。
虽然没有龙头整车厂商,但东莞有一条锂链、一块储电。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生产上游设备材料生产、中游加工组装制造、下游应用等全链条,东莞有;储能相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东莞也有。2022年,东莞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收667亿元,未来两年还有望突破千亿规模。
另一个画出“潮变”弧线的是玩具产业。
东莞本就是世界最大的玩具出口基地之一。2018年起,东莞企业切入潮玩赛道,成功打造一系列火爆的原创潮玩IP(知识产权)。5年后,玩具产业营收翻了近三番,从“微笑曲线”底端向设计、营销两端攀升。从城市潮玩雕塑地标,到世界杯、冬奥会吉祥物的设计生产,世界工厂很潮。
哪些人在东莞?
20世纪90年代初风靡一时的电视剧《外来妹》在东莞拍摄,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张“标签”。
在城镇化“上半场”,产业发展吸引大批人口涌入,推动城市繁荣。外来妹、外来哥聚集在“世界工厂”,生产出了占全球1/3的“潮玩”、1/4的手机、1/5的羊毛衫、1/10的运动鞋。
他们惊人的活力,影响了东莞经济的“晴雨”。当年,“辣椒指数”备受关注,因为湖南、江西、四川等嗜辣省份的外来工是其中主力,指数高意味着人气旺、经济好。
如今,东莞的另一项指数在攀升——奶茶咖啡指数。第一财经的消费报告显示,东莞咖啡门店数位居全国TOP15,重点商圈茶饮店全国第一;每千人拥有茶饮店1.42家,密度全国第一。
透视这一现象,背后是东莞的产、城、人之变。
曾经的东莞像一座大型工业园,生活气息、文化氛围相对不足。
如今的时势大不相同,东莞的产业在升级,人口结构也在变化。
坐落在东莞市的中国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姚志豪 摄)
创新的城市,吸引了更多“最强大脑”——在松山湖科学城,中国首台、世界第四台散裂中子源完成9轮开放共享,完成超1000个科研课题,常年有超50位院士专家和2000多位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松山湖溪流背坡村是华为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2万名科学家、工程师、程序员在风景如画的“欧洲小镇”工作……
“智造”的东莞,拥有了更多高技能人才——2018年,东莞开始实施百万劳动力素质提升工程,帮助外来工持续提升技能、学历。2022年,全市技能人才达到129万,占就业人员总数24%,“技能人才之都”迈进2.0版。
对比六普、七普数据,东莞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数量,由7103人上升为13241人,翻了近一番。2022年,东莞人才总量达282.9万,其中高层次人才达20.5万。
工程师、研发人员与技能人才一道,成为东莞企业的中坚力量。
而且,东莞还有“青春本钱”。作为全国“第二年轻”的城市,东莞人口平均年龄仅33.4岁。16—35周岁的青年人数超575万,占全市总人口42.13%。
2022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上,东莞排名16位,“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第14位。
不一样了
人之变,带来了城之变,也打开了东莞人全新的生活方式与文化需求。
东莞,更“潮”了!CBA热度持续走高、“扒龙船”火爆全网、“国宝归来”登上热搜……
2023年3月1日晚,随着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恢复主客场制,广东宏远队 回到东莞篮球中心,在现场1万多名球迷的助威声中取得胜利(姚志豪 彭 博 摄)
面子火了,里子也实了;线上“爆”了,线下也更旺了——
文化空间在“潮变”。为解决公共文化面临的覆盖质量不高、服务效能不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东莞以“构建遍布城乡、高雅精致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破题,2023年起实施“四馆一剧院一空间”工程。由何镜堂院士操刀设计的东莞市博物馆新馆项目即将动工,预计到2026年底全市将建成400个以上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产业在“潮变”。此前,东莞几乎没有叫得响的文化产业,一骑绝尘的竞技篮球实力也尚未结出产业硕果。对此,东莞提出重点招引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综合文旅、现代体育等项目,力争到202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6.5%,年旅游总收入超680亿元,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
文化科技在“潮变”。拥有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技术基础的东莞,正在打开“文化+科技”的更多可能,当前,东莞鼓励发展电竞游戏、影视动漫、交互娱乐等行业,推动松山湖高新区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艺精品创作数字化利用、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化的探索也在推进。
……
这不是为了简单对冲“文化沙漠”这些负面评价,而是,东莞真的不一样了,也必须不一样。
她向世界递出了新名片:东莞,创造精彩之城!
参考文献:
[1]东莞,正在变身“中产之城”![EB/OL].(2022-12-18)[2023-07-07].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YyNTkxOA==&mid=2651705996&idx=2&sn=1e514dd3d8a51cef2921b54f9e016a8b&chksm=84d3cf5db3a4464b8e8ba2bbd3a30ac265ffba3cf3daa56a995d95a877895e3a43fae284eb76&scene=27.
[2]东莞40年:“世界工厂”的进与退|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出发地⑦[EB/OL].(2018-07-16)[2023-07-07].https://m.jiemian.com/article/2304609_qq.html.
[3]中共东莞市委政研究(市委改革办),南方城市智库.东莞40年1978—2018[M].中共东莞市委政研究(市委改革办),南方城市智库,2019:3-64.
[4]熊丽,郑杨,郭子源,等.东莞豪迈[N/OL].经济日报,2022-05-09[2023-07-07].http://paper.ce.cn/pc/content/202205/09/content_253579.html.
[5]张明之.“世界工厂”变迁的文化动因:文化何以主导制造强国变迁[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6):89-94.
[6]“手机之城”东莞如何竞逐“新能源之都”?[EB/OL].(2023-05-26)[2023-07-07].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5/25/c7723639.html.
[7]东莞进化论,从巨型工厂到千面之城[EB/OL].(2022-11-11)[2023-07-07].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k3NjEzMw==&mid=2650336630&idx=1&sn=1da545b790b30022faf1b0ecc8da47f4&chksm=881ef15cbf69784abf5ecbdffffcb0d40ab5bebfb4e6f9fc30e5aa163b3aa97c596a8513f43c&scene=27.
【撰文】话题研究员 马新杰 郭文君 曹斯 张西陆 陈明诗
【海报】刘子葵
【视频】叶永康
【运营】麦小华 钟金秀
【本期统筹】张西陆 谭亦芳 江强
【本期策划】曹斯 林焕辉 郑佳欣
南方+编委会出品
【开栏语】
6月20日召开的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了“锚定一个目标,激活三大动力,奋力实现十大新突破”的“1310”具体部署,强调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这份施工图、任务书,一锤一锤接着敲、一件一件钉实钉牢,全力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变成广东以高质量发展为牵引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行动和实际成效。
国家是大写的城市,城市是小写的国家。牢牢把握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聚焦广东21个地级以上市的发展实际与重点课题,南方+经过前期3个月的调查研究,依托实地采访、人物对话、文献研究等方式,策划推出“21城21问——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微调研”融合报道,以微观视角、锐度观察,为城市画像,为发展助力,为时代特写,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鼓与呼。
【更多篇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