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几百元就能扒光个人隐私,如何剪除黑灰产业链?

南方名记:丁建庭
2016-12-12 17:13
+ 订阅

文|丁戈隆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事实再次证明了网络黑灰的一面。

今天,南方都市报用了四个整版篇幅实测网络信息泄露。报道称,你所有的隐私信息,包括开房记录、名下资产、乘坐航班,甚至网吧上网记录信息、四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实时定位、手机通话记录,用不了1000元,就可以轻易买到。

新闻报道让人不寒而栗!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隐私被泄露的风险,而且风险很大。

之所以说风险很大:一是因为成本很低,几百元就能轻松搞定;二是因为违法者众多,在许多平台上都能买到隐私信息,且已经形成完整产业链;三是因为监管乏力,监管部门指向不明确,事前监管几乎没有,事后监管也绵软无力。这一点恰如南方都市报调查——“向警方、监管部门举报后至今无人管”“为盗号软件找主管部门,找了一圈都没人管”……

必须承认,网络个人隐私泄露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中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就是说, 互联网技术本身存在漏洞,有时候甚至可能隐藏几年都发现不了,结果是“被谁黑了不知道、干了什么也不知道”。相对于黑客技术进步,一些网站和平台的安全意识和防风险能力都明显不足。技术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门,遗憾的是一些网站和平台都没能牢牢守住。

除了第一道门,有时候第二道门、第三道门同样没能守住。

守卫第二道门的责任者,是网站和平台的运营者。其中,既有互联网企业,也有政府部门、事业部门主办的网络平台。除了技术问题,最常见的问题还有两个:一是有“内鬼”,主动出卖用户隐私,比如说一些个人身份信息、航班信息、开房信息等;二是提供交易平台,容忍、默许甚至参与不法行为,只求经济效益、罔顾社会效益。

守卫第三道门的责任者,是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对于个人隐私泄露风险,一些主管部门事前缺乏正确研判,更多把注意力放在互联网繁荣发展上,放在对GDP的拉动上。而监管部门对于网络风险的复杂性应对不足,条块分割严重,存在“九龙治水”局面,缺乏整体监管和事前监管意识,事后的处罚和追责跟进不及时、威慑效果不明显。

剪除网络黑灰产业链,每一道门都必须守住。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政府要承担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对于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管理部门则必须加强监管,提高违法违规失职的成本,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

【校对】潘俊杰

编辑 葛政涵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