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八)丨 2021年就业呈V字恢复态势

营商环境研究工作室
+订阅

【编者按】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的第四本年度调查报告,目前已正式出版。《报告》源于课题组第4次全国范围的企业访谈,聚焦“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进展。本报告发现:数字政府的使用率增至约60%,进入大规模使用阶段;市场主体“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首次超过50%;市场主体认可“放管服”改革省时的比例超过90%。

近期,课题组将陆续摘录《报告》的主要内容。

专题六 | 全国市场主体成长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市场主体是就业之基,保就业首先要稳住市场主体。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抓手,其效果如何,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本报告从市场主体需求侧建设的视角出发,考察“放管服”改革服务于市场主体成长的最新进展。

现将2021年度调查报告的主要发现报告如下。

一、市场主体持续稳定进入

(一)在随机访谈样本中,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占17%

如图1所示,在全国受访样本中,2021年1~8月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占比17%,2020年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占比9%,2014~2019年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占比39%,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之前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占比36% 。如图2所示,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占比较202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较2019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随着疫情过后复工复产的有序推进,创业者源源不断地进入市场,市场主体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图1  2021年按登记注册年份划分的市场主体占比

注:因本报告的数值保留至个位,故可能出现总和不为100%的情况

图2  2019~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占比

调研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商事制度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市场主体创业的便利性,市场主体表示出强烈的创业热情。比如,陕西省安康市的一位办事主体表示:“十年前企业注册的时候都没有什么政务大厅,要到各个部门去办,现在有了政务大厅,就可以在一起办了嘛。”;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位市场主体也表示:“以前注册企业,拿到营业执照至少需要三四天乃至一个月,现在拿营业执照基本只要跑一趟,花费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效率大大地提高了”。市场主体对商事制度改革这个表述可能不太了解,但当听到“三证合一”、“五证合一”这些词时,都会给予肯定的态度,“比原来快多了”“那当然方便啦”等声音成为了各地调研员耳中关于商事制度改革的高频句。调研员们感受到各地为便利企业开办、激发市场活力做出的努力,“一件事一次办”“只用跑一次”等标语随处可见,“一窗通”“一号通”等专设窗口也成为了热门窗口。各地通过提升市场主体开办企业的便利性激发了市场创业活力,为市场主体快速增加创造了条件。

(二)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中98%为小微型市场主体

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主要为小微型市场主体。如图3所示,2021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中,小微型市场主体占98%。这表明,2021年复工复产下,市场创业增长主要集中在小微型市场主体。小微型市场主体创业活力大,是新增市场主体的最大来源。

图3  2021年按规模划分新增市场主体构成

注:报告中,小微型市场主体的员工规模为100人及100人以下,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员工规模为100以上

(三)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中98%为民营市场主体

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主要为民营市场主体。如图4所示,2021年新增市场主体中,民营市场主体占比98%,外资合资市场主体占比2%。 2021年民营市场主体创业热情高,是市场主体增长的主要动力,对疫情后的保就业、稳就业发挥关键作用。

图4  2021年按所有制划分新增市场主体构成

二、全国数字政府“一网通办”程度稳步提升

(一)就业形势恢复性向好

1. 2021年就业增长指数为55%,较上年回升了2个百分点

在调研中,调研员询问市场主体“所在企业过去半年员工数量变化情况”,并根据回答计算得到就业增长指数。如图5所示,2021年就业增长指数为55%,比2020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仍比2019年低5个百分点。从各个选项来看,如图6所示,与2020年相比,员工数量减少的比例下降了4个百分点。员工数量增加的比例与2020年持平,均低于2019年11个百分点。这表明,2021年总体就业形势向好,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图5  2019~2021年就业增长指数

 图6  2019~2021年市场主体的员工数量变化

注:就业增长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员工增多”、“员工不变”、“员工减少”三个选项占比,分别赋予权重为1、0.5、0,将各项的占比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注:因本报告的数值保留至个位,故可能出现总和不为100%的情况

2. 新老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差距缩小至2个百分点

为考察商改前后设立的市场主体的就业变化情况,报告将样本进一步划分为“2014年之前设立”、“2014年之后设立”两类。如图7所示,2019年至2021年,新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始终高于老市场主体,且2021年二者的就业增长指数均较2020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2019年水平。

同时,新老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差距逐年缩小。2021年,新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为56%,老市场主体则为54%,新老市场主体的差值已缩小至2个百分点。

如图8所示,总体上,2021年,新老市场主体在员工数量变化上差异不大。从各个选项来看,新市场主体中,有24%的市场主体员工数量增加,64%的市场主体员工数量不变,均高于老市场主体,说明2021年新市场主体在稳就业上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7  2019~2021年新老市场主体就业增长差距

 图8  2021年新市场主体员工数量变化

3. 服务业就业增长指数为53%,在各行业中最低

为对比不同按行业的市场主体就业情况,报告将样本分成“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新兴行业”三类。如图9所示,2021年年,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新兴行业的就业增长指数均较2020年有所回升,就业形势恢复性向好,但仍未恢复至2019年的疫情前水平。

其中,服务业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其在2020年的就业增长指数下降了10个百分点,2021年的就业增长指数较2020年仅提升1个百分点。

与2019年各行业中服务业就业增长指数最高的情况恰好相反,2021年,服务业就业增长指数为53%,在各行业中最低。这表明,疫情对各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服务业冲击巨大。

图9  2019~2021年各行业就业增长指数

2021年,新兴行业在促就业、稳就业上表现更加积极。如图10所示,新兴行业市场主体员工规模增加比例为28%,高于其他行业;员工规模不变的比例为59%,与其他行业相近;员工规模减少的比例为13%,低于其他行业。

图10  2021年各行业市场主体员工数量变化

注:因本报告的数值保留至个位,故可能出现总和不为100%的情况

4. 大中型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为59%,高于小微型市场主体

为考察不同规模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情况,报告根据现有员工规模将样本进一步划分为“微型市场主体”、“小型市场主体”、“大中型市场主体”,共三类。如图11所示,2021年,小型和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分别为57%和59%,均较2020年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2019年疫情前的就业增长水平。而2021年微型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则下降了1个百分点,复工复产背景下微型市场主体的就业恢复情况并不乐观。

2019~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始终高于小型和微型市场主体。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为59%,分别比小型市场主体和微型市场主体高2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在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稳就业能力凸显,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图11  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

如图12所示,从各个选项来看,大中型市场主体员工规模增加的比例为33%,分别比微型市场主体和小型市场主体高23个百分比和7个百分比;员工规模减少的比例为16%,分别比微型市场主体和小型市场主体高2个百分比和4个百分比。大中型市场主体员工规模增加和减少的比例,均高于小微型市场主体,表明大中型企业间员工规模变动较大。

图12  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员工数量变化

注:报告中微型市场主体的员工规模为10人及10人以下,小型市场主体的市场规模为10至100人,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员工规模为100以上

(二)业绩恢复性回暖

1. 2021年业绩增长指数为57%,比上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

在调研中,调研员询问市场主体“在过去半年,公司的业绩变好、不变、还是变差”,从而得到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如图13所示,2021年业绩增长指数为57%,比2020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仍比2019年低8个百分点。表明业绩恢复性回暖,但离疫情前仍有差距。

从各个选项来看,如图14所示,与2020年相比,2021年市场主体业绩变好的比例上升了11个百分点,业绩变差的比例下降了16个百分点。与2019年相比,业绩变好的比例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业绩变差的比例上升了6个百分点。这表明,2021年市场主体业绩总体向好,但业绩表现还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图13  2019~2021年业绩增长指数

 图14  2019~2021年市场主体业绩变化情况

注:业绩增长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业绩增多”、“业绩不变”、“业绩减少”三个选项占比,分别赋予权重为1、0.5、0,将各项的占比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2. 新老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差距缩小至4个百分点

如图15所示,2019年至2021年,新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始终高于老市场主体,且两者在2021年均较2020年有所回升,但仍未恢复至2019年的水平。同时,新老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差距逐年缩小。2021年,新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为58%,老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为54%,新老市场主体的差值已缩小至4个百分点。

如图16所示,从各个选项来看,新市场主体中有37%的市场主体业绩变好,42%业绩不变,21%业绩变差。新市场主体业绩变好的比例比老市场主体低1个百分点,业绩变差的比例比老市场主体低9个百分点。这表明,2021年新市场主体业绩表现更优,经济恢复情况更佳。

图15  2019~2021年新老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

 图16  2021年新市场主体业绩变化情况

3. 服务业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为55%,低于其他行业

如图17所示,2021年,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新兴行业的业绩增长指数均较2020年有所回升,就业形势恢复性向好,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尤其是服务业,2020年的业绩增长指数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19个百分点,虽然2021年较2020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与疫情前差距达8个百分点,受疫情影响最为严重。

图17  2019~2021年各行业业绩增长指数

如图18所示,从各个选项来看,工业建筑业、服务业和新兴行业市场主体业绩变差的比例分别为24%、25%、24%;业绩变好的比例分别为37%、35%、44%。这表明,相较于2020年,2021上半年新兴行业业绩恢复表现最好,而服务业还需进一步恢复性发展。

图18  2021年各行业市场主体业绩变化情况

注:因本报告的数值保留至个位,故可能出现总和不为100%的情况

4. 大中型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为62%,高于小微型市场主体

如图19所示,2021年,微型、小型和大中型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分别为48%、60%、62%,均较2020年有所回升,其中小型市场主体恢复情况最好,业绩增长指数较2020年提升了16个百分点,但各规模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仍未达到2019年疫情前的水平。

2019~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始终高于小微型市场主体。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分别比小型市场主体和微型市场主体高2个百分点和14个百分点。

图19  2019~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

大中型市场主体在2021年的业绩恢复情况更佳,如图20所示,从各个选项来看,大中型市场主体业绩变好的比例为51%,高于微型市场主体26个百分点,高于小型市场主体10个百分点。

图20  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业绩变化情况

(三)创新恢复性增长

1. 2021年39%的市场主体进行创新,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

在实地调研中,调研员询问市场主体“贵企业在过去半年是否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从而得到关于市场主体创新的相关情况。如图21、图22所示, 2021年年,推出过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的市场主体比例为39%,相较于2020年上半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逐渐恢复。但相较于2019年市场主体创新比例44%,下降了5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完全恢复还需要一段时间。

图21  2021年市场主体进行创新的情况

图22  2019~2021年有创新的市场主体比例

2. 老市场主体进行创新的比例为44%,比新市场主体高9个百分点

从市场主体设立时间来看,2014年之前设立的市场主体创新比例更高。如图23所示,过去半年,老市场主体推出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比例为44%,新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为35%,老市场主体的创新比例更高。同时,新老市场主体中都存在着少量的业务收缩现象,老市场主体的业务收缩比例4%,比新市场主体高1个百分点。

图23  2021年新老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如图24所示,2019年到2021年,老市场主体的创新比例始终高于新市场主体,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从2019年的1个百分点,增加至2021年的9个百分点。

图24  2019~2021年新老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3. 新兴行业市场主体创新比例为47%,高于其他行业

从不同行业来看,新兴行业发展节奏快,创新比例最高。如图 25所示,有47%的新兴行业市场主体在2021年推出新产品或新服务。工业建筑业市场主体业务收缩的比例为6%,高于其他行业,业务收缩情况较为严重。

图25  2021年各行业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注:因本报告的数值保留至个位,故可能出现总和不为100%的情况

图26  2019~2021年各行业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如图26所示,2021年各行业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均较2020年有所提高。其中,工业建筑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比例较2020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仍低于2019年4个百分点,呈恢复性创新增长。服务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比例较202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但由于2020年服务业市场主体受到疫情严重冲击,2021年市场主体创新比例仍低于2019年7个百分点,服务行业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还须进一步恢复。新兴行业2021年市场主体创新比例较2020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甚至高于2019年疫情前的市场主体创新比例2个百分点,创新活力进一步得到激发。2021年,不同行业之间的创新活力差距被进一步拉大,新兴行业市场主体的创新比例与其他行业之间的差值由2020年的4个百分点扩大至9~11个百分点。

4. 大中型市场主体创新比例达57%,高于小微型市场主体

从不同市场主体规模来看,规模越大,市场主体的创新比例越高。如图27所示, 2019~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创新比例始终高于小微型市场主体,大中型市场主体在创新上的突出表现具有长期性。2021年具体情况如图28所示,大中型市场主体创新能力和活力最强,有57%的大中型市场主体进行创新,高于小型市场主体18个百分点,高于微型市场主体达31个百分点。

图27  2019~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图28  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三、全国市场主体高质量成长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市场竞争激烈是市场主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持续四年位居第一

在调研中,调研员通过访问市场主体“据您所知,您所在的企业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得到反馈如图29所示。2021年全国市场主体面临的三个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激烈”、“房租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被提及的比重分别为22%、20%和15%,成为当前市场主体面临的“新三难”。如图30所示,“合同执行难”、“开办企业难”、“退出市场难”较少被提及,比重分别为3%、2%、2%,与2020年相比无太大变化,不再是市场主体面临的主要困难,成为“旧三难”。

图29  2021年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

市场竞争激烈依旧是最大困难,连续四年排名第一。2021年,有22%的市场主体认为市场竞争激烈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但得票率相比2020年下降了6个百分点,实现了四年来的首次下降,相对其他困难降幅较大。

调研过程中,不少市场主体表示受到市场竞争激烈影响。东部地区某城市的市场主体描述道:“现在市场上的价格混乱,有价格战的现象,会有恶性竞争。”东部另一城市也有市场主体表示: “市场太乱了,大家互相挤压,打价格战,政府的监管不是很到位。” 

2021年市场主体面临的招工困难占比增加1个百分点。2021年,有14%的市场主体认为招工困难,位居主要困难前列。东部地区一位市场主体提到:“目前招工用人成本太高了啊。现在年轻人都吃不了多少苦,很多人都是干一干就走了,用人成本太大。”另一位经商多年的市场主体说“现在当地没有什么人才,工资越来越高,但还是招不到人。”而除招工困难外,市场主体面临的其余困难均有所减少,减少幅度较明显的是“市场竞争激烈”及“融资难”,分别下降6个和4个百分点。

图30  2018~2021年市场主体面临的困难

注:2021年的调研中,被访者可选选项新增加了“房租成本高”,故无往年数据

(二)小微型市场主体难上加难

图31  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在员工数量、业绩、创新方面的情况

横向来看,与大中型市场主体相比,小微型市场主体的就业、业绩、创新情况表现欠佳。如图31所示,在员工数量方面,大中型市场主体员工数量增多比例比小型市场主体高7个百分点,比微型市场主体高23个百分点。从业绩来看,2021年,大中型市场主体业绩变好的比例比小型市场主体高10个百分点,比微型市场主体高26个百分点。在创新方面,大中型市场主体的创新比例比小型市场主体高出18个百分点,比微型市场主体高出31个百分点。不论从哪个维度来看,小微型市场主体的成长都受到自身劣势的制约。

纵向来看,小微型市场主体受疫情影响更为严重。如图32、图33、图34所示,2021年微型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比2019年低6个百分点;业绩增长指数比2019年低10个百分点;有创新的比例为2019年低6个百分点。2021年小型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比2019年低8个百分点;业绩增长指数比2019年低9个百分点;有创新的比例比2019年低7个百分点。与大中型市场主体相比,恢复情况欠佳。

从短期来看,受疫情影响,小微型市场主体在稳就业、业绩增长和创新方面的能力都受到一定冲击,虽然较去年有所恢复,但仍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受疫情影响,小微型市场主体面临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

从长期来看,小微型市场主体员工规模增加、业绩增长和创新的比例均低于大中型市场主体,在多个方面长期存在劣势。小微型市场主体收到自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融资难等问题限制,再加上近年来各类市场主体的大量进入,市场竞争激烈,小微型市场主体发展难将是一个长期性问题。

图32  2019~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就业增长指数

图33  2019~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业绩增长指数

图34  2019~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有创新的比例

小微型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激烈、房租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的问题更为突出。如图35所示,市场竞争激烈、房租成本高和劳动力成本高的比重分别是23%、22%和16%,均排在所有规模市场主体的第一位。进一步针对“新三难”将企业按规模划分,微型市场主体受到“新三难”影响的比例最高,小型市场主体次之。

图35  2021年按规模划分市场主体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一位来自东部地区的办事群众反映:“我在与大企业合作时,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大企业随意频繁变更合同,小微企业却难以应对,最终只能委曲求全。”东部地区另一城市的房地产商提到:“我们这里就像刚刚改革开放时的深圳,这里适合创业,不适合就业,个体户非常多,但是做的工作大都比较辛苦,工资也给不了太高,所以很难留下人才。”小微型企业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无疑是各地政府建设本地经济、加快经济腾飞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调研中的一些个体户表示,“商事制度改革措施的确减少了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和费用,但要决定生意成败,还要依靠其他措施共同发力”。其中一位受访者说道,“对于我们这些小本经营的人来说,最关键是有钱赚。可是现在运营成本高,招工难,很难赚钱啊。”这表明了小微企业仍然比规模较大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三)服务业增长恢复情况欠佳

图36  2019~2021年各行业就业增长指数

 图37  2019~2021年各行业业绩增长指数

2021年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恢复情况欠佳。如图36所示,2021年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指数为53%,在三个行业中最低;如图38所示,2021年,服务业的就业增长指数较2020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在三个行业中增长幅度最低。而服务业市场主体由于对客流量的强依赖,在疫情中遭受的冲击最大。如图36所示,2020年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较2019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受疫情冲击严重而恢复欠佳,2021年服务业市场主体的就业增长指数在三个行业中的相对排名位于最后。

2021年服务业的业绩增长恢复状况欠佳。如图37所示,2021年服务业业绩增长指数最低,为55%;如图39所示,2021年,服务业的业绩增长指数较2020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三个行业中增长幅度最低。2021年服务业市场主体的业绩增长指数在三个行业中的相对排名位于最后。

图38  2021年各行业就业增长指数较2020 年的增长幅度

图39  2021年各行业业绩增长指数较2020年的增长幅度

【END】

统筹:徐现祥、周荃、王子晗、陈邱惠

调研:周荃、魏锦萌、郭栩、刘凯瑞、欧阳婷婷、张永光等

执笔:李文朴、肖淇泳、钟彤奇

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研究》(20&ZD071)

编辑排版:郭栢瑄

审核:吴曼聆、秦缘、苏湘晗、王子晗、周荃、毕青苗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往期回顾

1.《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一)

2.报告(二)|聚焦“放管服”:企业注册时间四年缩短1.4天

3.报告(三)| 聚焦“放管服”:企业被上门检查比例显著降低

4.报告(四)|聚焦“放管服”:一件事“一次办”比例四年提升21%

5.报告(五)|数字政府使用率升至60%

6.报告(六)|50%市场主体认为现在办事完全免费

7.报告(七)|各省营商环境口碑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更新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