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二)|聚焦“放管服”:企业注册时间四年缩短1.4天

营商环境研究工作室
+订阅

【编者按】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的第四本年度调查报告,目前已正式出版。《报告》源于课题组第4次全国范围的企业访谈,聚焦“放管服”改革的成效与数字政府建设的进展。本报告发现:数字政府的使用率增至约60%,进入大规模使用阶段;市场主体“最多跑一次”的比例首次超过50%;市场主体认可“放管服”改革省时的比例超过90%。

近期,课题组将陆续摘录《报告》的主要内容。

专题一:全国减证照调查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2018年起,国家要求逐步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国务院办公厅在2020年11月印发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明确指出,改革创新审批方式,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大幅提高核准审批效率,在2021年底前实现全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证照分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否真正实现了企业开办便利化、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市场主体最有发言权。本报告以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为标准,从市场主体的视角出发,考察全国企业开办中的减证照工作进展。

现将2021年度调查报告的主要发现报告如下。

一、全国企业办理营业执照的进展

(一)完成登记注册所需时间持续下降,2021年减少至5.6天

近四年,全国企业登记注册所需时间持续缩短,2021年平均为5.6天。在调研中,调研员访问市场主体“企业注册成立时,完成企业注册(拿到营业执照)所需的时长为多少”。本报告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年份、登记注册所需时间的访谈数据,计算每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完成登记注册所需平均时间。如图1所示,2021年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平均所需时间为5.6天,比2020年的6.2天缩短0.6天,比2019年的6.9天缩短1.3天,比2018年的7天缩短1.4天,市场主体完成注册登记所需的时间持续缩短,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图1  2018~2021年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时间对比

(二)“一天注册”市场主体持续增加,2021年达到29%

近四年,全国一天完成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比例持续增加。在调研中,调研员访问市场主体“企业注册成立时,完成企业注册(拿到工商营业执照)所需的时长为多少”。本报告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年份、登记注册时所需时间的访谈数据,计算每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一天完成登记注册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2021年全国29%的受访市场主体表示可以一天完成登记注册,与2020年相比,一天完成登记注册的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

图2  2018~2021年市场主体“一天注册”比例对比

调研中,在谈及完成企业注册(拿到工商营业执照)所需的时长时,市场主体们时常提起“一天注册”这一关键词。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位市场主体感叹道,“现在比之前是快多了,原先注册企业至少都得一个月,而且还是要先办齐了各类证件才能营业,现在办一个营业执照也就一天,后续的证件可以开始营业之后补齐,更方便了。”在湖南省岳阳市,市场主体表示,“只要资料准备齐全,一天就能完成注册登记”。据当地窗口服务人员介绍,“最快的时候可以4个小时内就办理完成,部分市场主体早上办理,下午就能拿到证件了。”在陕西省安康市的调研过程中,“比原来快多了”“现在挺方便的,以前得跑几次”“从时间来说很大缩短了”等类似的声音不绝于耳。从调研情况来看,全国各地市场主体都对“一天注册”赞不绝口。

(三)登记注册所需窗口稳步减少,2021年为1.7窗

近四年,全国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窗口数量呈平稳下降态势。在调研中,调研员访问市场主体“企业注册成立时,完成企业注册所需交涉和沟通的办事窗口数量有多少”。本报告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年份、登记注册时所需打交道窗口数量的访谈数据,计算每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完成登记注册平均所需打交道的窗口数量。如图3所示,全国平均而言,2021年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窗口数量为1.7个,与2020年持平,比2018年的1.8个减少了0.1个,总体呈稳定下降趋势。

图3  2018~2021年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需窗口数

(四)“一窗注册”比例稳中有增,2021年达到56%

近三年,全国市场主体“一窗注册”的比例大体保持在六成。在调研中,调研员访问市场主体“企业注册成立时,完成企业注册所需交涉和沟通的办事窗口数量有多少”。本报告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年份、登记注册时所需打交道窗口数量的访谈数据,计算每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一窗注册”的比例。如图4所示,实现“一窗注册”的市场主体占比由2018年的51%逐步提高至2021年的56%,近三年比例稳中带增。

图4  2018~2021年市场主体“一窗注册”的比例

从市场主体的反馈来看,数字政府建设有助于实现“一窗注册”、“一窗通取”。在调研中,不少市场主体表示通过数字政府平台线上办理好需要处理的业务,如企业注册登记,然后到现场领取营业执照即可。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位市场主体表示,“只要在网上正确提交相应的资料,很快就能办完,到现场领取营业执照就可以了”。浙江省衢州市一位市场主体反映,“现在办证速度很快,我这次就只是来线下拿执照的,之前在网上就已经办完了。”在湖南省常德市,调研员观察发现,办事大厅内下午工作时段最繁忙的窗口竟是执照领取窗口,在大厅采访到的一位市场主体也表示,“我网上交完资料办好手续,今天过来拿个证就走了。”

二、全国减证工作的进展

(一)在数量上,企业平均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1.8个(项),连续三年保持不变

2019~2021年,企业注册登记平均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基本不变。在调研中,调研员访问市场主体“企业在开始营业前,大致办理了多少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本报告基于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年份、登记注册时所需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的访谈数据,计算每年新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平均所需办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如图5所示,2021年企业开办平均所需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由2018年的2个下降为1.8个,在2019~2021年间,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大致持平。

图5  2018~2021年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平均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

(二)在结构上,市场主体最认可税务部门许可证(或涉证事项)减少

在调研中,调研员首先询问市场主体“您认为相对于去年,所在行业所需办理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增加、减少、还是不变”。对于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增加的市场主体,调研员进一步访问“您所在行业增加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类别是什么”,并针对每一类许可证(或涉证事项)、计算认为其增加的市场主体占比。同理,对于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所需数量减少的市场主体,调研员进一步访问“您所在行业减少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类别是什么”,并针对每一类许可证(或涉证事项)、计算认为其减少的市场主体占比。将两个比例相减,即可计算市场主体认为相关证件在2019~2021年间“净增加”的比例。由图6可知,市场主体中认为税务相关许可(或涉证事项)“净增加”的比例最低,为-23%,意味着市场主体最认可税务部门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减少;认为银行部门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净增加”的比例次之,为-7%。

图6  2021年认为所需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净增加”的比例

注:图6中正数代表认为所需许可证(或涉证事项)增加,负数代表所需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

三、全国减证工作的市场主体获得感

(一)企业减证获得感指数持续下降,2021年为48%

2018~2021年,企业减证获得感指数持续下降。调研中,调研员访谈市场主体“您所在企业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的数量如何变化”,按照市场主体的回答划分为“数量减少”、“数量不变”、“数量增加”三类,计算减证获得感指数。如图7所示,2021年市场主体减证获得感指数为48%,比2020年下降3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4个百分点,比2018年下降13个百分点,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从各个选项来看,如图8所示,2021年,有16%市场主体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有所减少,19%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增加,64%市场主体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

图7  2018~2021年减证获得感指数

图8  2018~2021年市场主体对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变化的认知

注:减证获得感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数量不变”“数量增加”三个选项占比, 分别赋予权重为 1、 0.5、 0,将各项的占比与相应的权重相乘, 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 0~100%之间。

(二)2021年新设企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高于前两年,达到53%

2021年新设企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略微高于前两年,达到53%,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的比例达到23%。本报告按企业成立时间将企业划分为“调研当年注册”,“非调研当年注册”两类,按照市场主体的回答划分为“数量减少”、“数量不变”、“数量增加”三类,计算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注册成立的企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如图9所示,2021年设立的企业减证获得感指数相较于前两年设立的企业上升2%,减证获得感略微提高;2021年之前注册成立的企业减证获得感指数为49%,与前几年情况相比有显著降低。如图10所示,2021年设立的企业比2020年设立的企业认为当年所需许可证(或涉证事项)减少的比例上升了4个百分点,说明“证照分离”、“先照后证”等相关政策的落实给市场主体带来了便利,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图9  按成立年份划分的减证获得感指数

图10  按成立年份划分的企业对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变化的认知

注:减证获得感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数量不变”“数量增加”三个选项占比, 分别赋予权重为 1、 0.5、 0,将各项的占比与相应的权重相乘, 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 0~100%之间。

(三)小微企业减证获得感指数高,达到51%

2021年,小微企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达到51%,比大中型企业高10个百分点。本报告按照市场主体的规模分类,计算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如图11所示,在2018至2020年,小微企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与大中型企业相近,但在2021年大幅度高于大中型企业。具体来看,如图12所示,在小微企业中,2021年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的比例为17%,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不变的比例为67%。

图11  2018~2021年不同规模企业减证获得感指数

图12  小微市场主体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变化

注1:减证获得感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数量不变”“数量增加”三个选项占比,分别赋予权重为1、0.5、0,将各项的占比与相应的权重相乘,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0~100%之间。

注2:本报告中,员工人数10人以下为微型;10至100人为小型;100人以上为大中型。

(四)服务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高,达到50%

服务业的减证获得感指数最高。本报告按照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所在的行业将其分为工业建筑业、服务业、新兴行业三类。如图13所示,2021年服务业的市场主体减证获得感指数最高,达到50%,略高于其他行业。与过去几年相比,如图14所示,2021年服务业市场主体中认为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增加的比例为17%,较2019、2020年分别下降了5个和4个百分点。

图13 按行业划分的减证获得感指数

图14  服务业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变化

注:减证获得感指数采用扩散指数法进行计算,即计算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数量不变”“数量增加”三个选项占比, 分别赋予权重为 1、 0.5、 0,将各项的占比与相应的权重相乘, 再相加得出最终的指数。所有指数取值范围在 0~100%之间。

四、全国减证照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2021年完成登记注册时间为5.6天,办证“最后一米”的问题有待解决

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市场主体平均登记注册时间为5.6天,虽然企业登记注册时间在近四年不断缩短,但仍有改善空间,需要打通“最后一米”。

从调研来看,提交材料要求不明确、标准不统一,是本次调研中市场主体抱怨最多的问题之一,制约登记注册所需时间进一步缩短。西部地区的一位市场主体反映,“他们不会一次性告知你要准备的所有材料,往往是问一点答一点,不问就不答,我因为资料没准备齐都跑了好几趟了,你说气不气嘛。”据受访市场主体反馈,窗口标准不统一、跨区标准不统一是准备材料耗时比较长的主要原因之一,西部地区的另一位市场主体抱怨道,“我有一次询问到了所需的材料后,下一次再来却说我准备的不对,又要让我再跑一趟”。

(二)2019~2021年平均办理证件(或涉证事项)数量均为1.8个,减证工作进入瓶颈期

一是,2021年企业开办所需办证数量的减少幅度不大。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先后出台了“先照后证”、“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压缩审批时间,简化审批流程。但从市场主体的反馈来看,最近三年需要办理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未见明显变化,市场主体依然需要办理1.8个许可证。

二是,市场主体对减证的获得感持续下降。2021年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获得感指数为48%,比2020年下降3个百分点,比2019年下降4个百分点,比2018年下降13个百分点,市场主体对减证的获得感持续下降。2018年时有37%的市场主体认为办理的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2019年该比例下降12个百分点,2020年进一步下降4个百分点,在2021年,只有16%的市场主体认可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认为办理许可证(或涉证事项)数量减少的市场主体比例持续下降。”

三是,部分事项的减证工作进展不明显,市场主体中认为消防和安全类许可证(或涉证事项)增加的得票率最高。本报告计算了市场主体认为所在行业各类许可证(或涉证事项)“净增加”的比例。在安全、消防、环保、卫生、食品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上,市场主体认为其均有增加。其中,安全、消防相关证件均(或涉证事项)“净增加”16%,环保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净增加”13%,卫生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净增加”12%,食品相关证件(或涉证事项)“净增加”10%。

统筹:徐现祥、周荃、王子晗、陈邱惠

调研:周荃、魏锦萌、郭栩、刘凯瑞、欧阳婷婷、张永光等

执笔:林树鹏、肖泽林、王子晗

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的我国营商环境优化研究》(20&ZD071)

编辑排版:姜浩然

审核:吴曼聆、秦缘、苏湘晗、周荃、毕青苗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往期回顾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一)

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报告(2022)更新中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