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国内烂片层出不穷,同样烂掉的还有一些影评人

南方名记:丁建庭
2016-12-29 20:56
+ 订阅

文|路中林

12月27日,《中国电影报》发表名为《豆瓣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的文章,随后《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该文,并换了一个标题《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面临信用危机 恶评伤害电影产业》。由此,“豆瓣、猫眼电影评分遭批”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争议过程中,有不少人意欲将矛头指向国家电影局等机构,他们试图证明,禁止豆瓣、猫眼评分实际上是保护主义政策作祟,而之所以如此反对影评人的批评,则是因为管理部门和资本暗地里达成了相互保护的协议。要知道,充斥着可怕阴谋论的观点在网络时代最容易产生“影响力”。一些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就希望抓住热点,捕风捉影。

不过,最蛊惑人心的阴谋论往往也是最经不起推敲的。事件发生后,电影局局长做了未与豆瓣、猫眼有过接触的表态。其实,道理很明显,一个国家电影的发展水准绝不是影评能决定的。电影质量和影评原本就是两码事,《中国电影报》的文章及“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众号随后发表的评论所讨论的,都是如何对待影评、影评如何能更客观等问题。

许多人,包括一些所谓的资深影评人,恐怕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影响力。电影是门技术活,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观众在决定是否观看一部影片时,往往会事先查阅一些权威观点,目的就是在观影过程中能获得指导和引导,将自己的欣赏水平提升到一定层次平。

换句话说,权威的影评扮演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许多人先读影评才决定观看影片,所以影评人的意见也会自然而然地影响观众的判断。影评人给一部影片一星还是五星,并不会影响影片本身的质量,但会产生巨大的羊群效应。

然而现实中,许多影评人为利益所惑,抛弃了客观、公正立场。不少片商为争夺观众,分别拉拢一部分影评人,令其相互攻讦、抹黑。2012年国庆期间《画壁》与《白蛇传说》同时上映,事后双方均承认雇用了影评人和水军。4年过去了,这一情况并未转好,观众所以为的批评自由和权威评价,在许多情况下都被滥用了。即如前不久上映的《长城》,许多影评人并未对影片本身予以分析,而将笔力倾向“片外”的诸多隐秘,抛出各式阴谋论。当舆论场为偏颇之见所充斥,真正稳健、客观的意见便很难被听见。

中国电影烂片的确不少,这既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然而影评人利用自己的权威影响,不惜为各类庸俗的趣味聒噪、喝彩,电影制片者眼见有利可图,也盲目迎合时下的不堪趣味。如此看来,国内烂片层出不穷,同样烂掉的还有一些影评人。

【校对】谢日强

编辑 张哲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