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咚快评|也说中关村二小事件,不要从成人视角居高临下下结论

南方名记:丁建庭
2016-12-13 17:15
+ 订阅

文|巴扎黑

校方调查意见今天公开,将备受关注的“中关村二小事件”推向舆论新高潮,也使得公众舆论呈现出泾渭分明的两极化:以受伤害孩子家长及其支持网民为代表的“谴责欺凌”一派,和以校方为代表的“偶发事件”派,各持己见,以致舆论难平,不能达成共识。

从校方通报来看,受伤害方家长要求对方孩子及父母当面道歉、教育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的条件并不难满足,争议点在事件的定性上——受伤害方家长要求将施暴者亮亮、军军(化名)的行为定性为校园欺凌,通报批评并记录在案,采取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而校方则表示,经过调查,三个孩子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认为事件属“偶发”,难以定性为校园欺凌。

设身处地去想,应该充分理解受伤害方家长的愤怒,特别是透过那篇广为流传的《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公开信,不难看出事件的确给受欺负的明明(化名)带来了一定精神和心理的伤害。

然而,假使确如校方调查所展现的“三名同学属正常同学关系,互动交往正常,无明显矛盾冲突”,亮亮、军军即便不满被体育委员明明管理而跑去向他丢垃圾桶,放在四年级学生的身上,这样的“报复”也更像恶作剧,而与此前网络上流传的诸多校园欺凌视频有明显不同。

这就是处理未成年事件的微妙之处,双方都是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不具有完全责任能力者,强调任何一方受保护的权利时,都应该谨防对另一方造成间接损害。正如该校校长所言,“毕竟在这个事情上,一个孩子受到了伤害,另两个孩子也同样受到了伤害”“教育者要从教育的角度、孩子的角度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社会化、成人化的角度去处理”。

不过,校长的这一理念之所以在网络上被淹没。很大程度上则是由于此前校园暴力引发的极大关注所产生的渲染效应,以及受害方家长那篇公开信。信中,校方被描述为“轻描淡写定性”“处置态度恶劣”“吼得口干舌燥还不放弃”。不知道这些是否完全属实,倘若仅仅因为家长到主管教育部门投诉,校方就认为是给学校添乱而“恼羞成怒”,那么再专业的意见恐怕也会被淹没。

一定程度上说,“中关村二小事件”恰恰体现了校园霸凌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它提醒我们,对事件处理要遵从的不止是简单的惩戒逻辑,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特点,乃至具体案例始末由来的专业意见。

这种专业,既指看待问题的专业,即不可以成人视角居高临下地轻易下结论,同时也指处理过程的专业,也就是真正本着对每个学生负责的态度客观公正处理,不能仅仅为了学校形象而在处理时有失偏颇,一味放大或者刻意淡化,都不是直面问题之道。

【校对】潘俊杰

编辑 丁晓然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