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网约车新政,将会怎样影响我们?
文|有料哥
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蓝皮书》),将家庭年收入20万到30万元的人士归为北上广新社会阶层。
但有意思的是,根据《蓝皮书》的调查,在被划为“新社会阶层”的人群中,6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并非中产阶级。
收入这么多却不认为自己是中产,这又是为什么?难道我们都“被中产”了吗?
新的社会阶层
家庭年收入均值超过28万元
在讨论你究竟算不算中产之前,有料哥先普及一个概念——“新社会阶层”。
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几年涌现的新造词语,根据200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新的社会阶层,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那么,这个新兴的“新社会阶层”经济状况究竟如何?
根据《蓝皮书》披露的内容,从个人收入来看,新社会阶层在过去一年的平均收入达到166403元,是社会平均收入(75184元)的2.21倍。而在家庭收入层面上,新的社会阶层过去一年的家庭总收入平均为288826元,是社会平均家庭收入(147573元)的1.96倍。
有料哥翻看了相关报道发现,从家庭总收入来看,居住在上海的新社会阶层的年收入达到369131元,北京为259978元,而排名第三的广州为201772元。
对比超过28万的阶层平均家庭年收入,广州的平均值还有点“拖后腿”。不过就算是这样,20万元的年收入,数字也已经不小。可是,为什么65%的受访者却仍认为自己并非高大上的“中产”呢?
算一笔账
有家有孩子,一年要花多少钱?
所谓“中产”,定义其实是有争议的,比如《福布斯》杂志就将中国的中产家庭定义为年收入1万至6万美元之间,而国家统计局在2005年给出的国内中产阶级的定义为“家庭年收入在6万至50万元人民币之间”。
但家庭年收入6万,在广州确实显得少了点(连目前的平均工资×12都达不到),因此广州的中产阶级的标准显然更高。2014年,有媒体推测了中产阶层的收入标准:人均年收入达17万元以上,家庭年收入总额51万元以上。
是不是看上去有点太高了?似乎有料哥周围的人也很少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所以咱们还是先以前面提到的“20万”为标准来看待吧。
由于还是单身,因此有料哥在广州只能算是“独门独户”,自己挣的钱够花就行,过得也挺滋润。但在办公室里,一位编辑大哥却冲着有料哥吐槽:“你这没结婚没孩子的,怎么会知道生活的苦……”
紧接着,这位编辑大哥给有料哥算了一笔账(以下内容是有料哥死乞白赖地缠着编辑大哥写的):
什么叫做中产阶级?
戏谑一点说,我觉得,是夹在中间的那个阶层。
上世纪80年代生人,受过高等教育,毕业即到广州,奔着四张去了。年轻的时候,我也跟有料哥一样,觉得生活如此美好,天空如此灿烂,姑娘如此美丽。
然而当你步入中年,成家立业,生活的压力才悄无声息地袭来,天空还是蓝的,就是多了点霾。
我们可以算笔账。
房子,郊区两房,月供6000元,二手房,供20年,此外还有每个月120元的物管费。
养娃,一个月的奶粉就要1000元,买衣服、玩具和纸尿裤,如果省一点,大概1000元每个月。
菜钱,一个月2000元(已经很省了,外面吃顿饭就至少两三百块了,瘦肉都18元/斤了)
养车,一个月2000元(上下班都开、油费、保险、保养、停车费等)
仅这些支出,就已经达到12120元了。
以前咱们都说月薪过万挺不错的,现在呢?月薪过万好像根本不够花。
好吧,你说买车干嘛啊,你可以不买车不养车啊,行,去掉2000元,那也要10120元一个月的最低开销,还不算上应酬、给老人的钱、偶尔头疼脑热看病的钱。
除此之外,因为小孩年龄比较小,还没有到上幼儿园跟小学的年龄,但我们小区里只有一家幼儿园,别无他选。而这所幼儿园实行双语教育,一个月的费用达到可怕的5000元。
幸好我们家是双职工,我跟老婆都有稳定的收入,否则日子简直不敢想。
然而,这还只是普通的情况,如果家里有人突然间得了重疾,那负担就更不是一般的重了。为啥罗尔事件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因为他的生活,跟很多伪中产阶级的生活很像:看起来有车有房收入还过得去,但家人的一场大病,很可能就会让这个家庭落入窘迫的境地。
或许有人会说,你可以离开广州啊?
接下来再讨论,就是哲学的终极问题了,恐怕这点字数无法表达,还是省省吧。
编辑大哥算完账后,语重心长地对有料哥说:“年轻人,珍惜现在快乐的单身汉生活吧!”
咱们粗暴地做个乘法就会发现,目前编辑大哥一家人一年的开支需要12120×12=145440元,如果小孩明年进入那所近乎别无选择的幼儿园的话,那么去掉奶粉钱,年开支则会变成16120×12=193440元,距离“20万”更近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不是刚好吗?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料哥在前文提到的广州“201772元”的数字,是指家庭年均“收入”。尽管编辑大哥的家庭年收入比20万元还是高出不少的,但未来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的开销会进一步增加,这便意味着,他的家庭一年下来并没有太多的积蓄,也就没有更多的钱来“以防不测”。
压力重重
“中产”的明天在哪里?
其实,有料哥前文提到的《蓝皮书》,并不只是讲了“新的社会阶层”,更是用大量的篇幅和数据,对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和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情况进行了分析。
根据《蓝皮书》,虽然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但却出现了放慢的新态势,尽管2014年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已经达到37.4%,但这种放慢的态势,给未来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带来了挑战。
而我们可能面对的,则是一个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跨越时所遇到的长时段停滞,即“中等收入陷阱”,这也是我们国家面对的重要挑战之一。
回应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家庭收入看上去挺高的“新社会阶层”,却不认为自己是中产呢?
有料哥觉得,看上去挺高的收入,却并没有达到跟心理预期一样的生活状态,从家庭经济状况来讲,收入水平、资产总量和消费水平都不能达到真正让人满意的程度,而从家庭生活状况来说,工作、收入、家庭成员关系所带来的压力,都在加剧着这一群体的焦虑感。
中产的明天在哪里?这也许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不过,从另一个侧面来说,生活中面对的很多东西,并非是金钱可以完全衡量的,虽然在广州,月薪过万可能也给不来你生活上安全感,但这座城市完善的基础建设,全国第一的人类发展指数(最新数据是0.869),优良的空气指数(相比北京的雾霾),多少都会给你带来一些弥补,而这些,很多时候也并不是金钱就可以换来的。
用一句歌词结束今天的粤有料吧——“嬉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希望你能如愿获得生活中应有的尊严。
【策划】不瘦
【撰文】小胖
【校对】吴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