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广马周日开赛!但广马粉的世界,你们也许永远不懂
2016-12-14 18:34
“深圳速度”又发力了,这一次,是用洪荒之力为高等教育狂飙。
8月29日,深圳市政府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建设北大深圳校区。
11月19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与深圳联合签署合作备忘录,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校区。
11月,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
从清华、北大、哈工大等纷纷落户,再到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莫斯科大学、墨尔本大学先后来袭,深圳的高校“集邮册”里囊括了中外知名大学。
想到未来深圳名校林立,“最强大脑”云集,真是有点小激动呢!(就怕到时走在路上拉低整条街的智商T.T)
深圳马不停蹄地引入名校,是在下一盘什么棋?
深圳的痛点:没有自己的人才
深圳建市36年,年均GDP增速23%。
2015年深圳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增长8.9%,名列全国第四。
深圳有着能与世界级城市叫板的核心竞争力——高新技术产业。在深圳这片创新沃土上,培育出华为、中兴、大疆等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但是,深圳一直有一块心病:高校数量和质量上不去。当前,深圳仅有11所高校,其中10所为全日制,2015年普通高校在校人数为9.05万。而隔壁广州的高校数量高达82所,2015年在校生达到104.32万。
从高校数目和城市人口数的比例来看,深圳远低于上海、北京、广州。这与深圳目前的经济体量和人口数量是不匹配的。
事实上,深圳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深圳特区成立的第三年就建设了深圳大学。最初,深大的设立更多的是为了满足特区建设的需求,除了全日制还有半工半读、夜大等面向社会的在职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适应深圳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大在2012年提出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和定位。这个与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紧密相连的大学,培养出了一批有深圳气质的企业家,如马化腾、史玉柱、张志东等。
2011年,深圳获准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在创校校长朱清时的带领下,这所高校曾因推行诸如“自主招生、自授文凭”等一系列改革而备受关注。
但是,单单靠两所学校是无法支撑起深圳的高校版图的。深圳高等教育必须奋起直追。
当下,在城市和地区甚至国家的发展中,高等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对于要打造“中国硅谷”的深圳来说,培养自己的“原装”人才,就显得格外迫切。
不过,深圳也别着急,硅谷当年也一样纠结过“文化沙漠”这个问题。
硅谷的经验
最初的最初,硅谷是美国人眼中的“落后地区”,后来有了淘金热那里才热闹起来,成为港口城市(群)。
硅谷最重要的三所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它是一所医学院哦,和北大将在深圳设置的研究生院类似),都创办于淘金运动之后的20世纪下半叶,比起东海岸常青藤的那些老牌名校,足足晚了100多年。
当中的关键转折点在于,斯坦福搞了科技园区,吸引企业进驻(第一批入驻企业包括惠普和通用电气),并且向企业输出人才和研究成果。园区成为纽带,高校与企业在这里互补,一个不断提供人才,一个不断转化技术,科技转化为产品并创造了其他地方所无法比肩的经济价值。
今天的深圳比当年的硅谷有优势,他已然是中国乃至世界科创重镇,而这种科创繁荣能否持续?关键要保证人才和智力支撑。
深圳的高教版图
今年10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争取到2025年深圳高校达到20所左右,并推动3—5所高校排名进入全国前50。一个是量,一个是质,“深圳速度”与“深圳质量”要并驾齐驱。
目标已经有了,具体如何发展高教?
●走引进之路
从高校发展思路来看,深圳走的是“引进模式”,而非自建高校。中大深圳分校、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北里莫斯科大学,均采取引进和合作方式办学。
时间紧,任务重,深圳要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怎样在短时间内吸收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引进已有的高等学府不失为一条捷径。这也是深圳从新加坡身上学到的经验。
1965年建国的新加坡,虽然目前人口只有547万,高校却有15所,其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都是全球排名100以内的高校。
从1998年开始,新加坡实施了“10所顶级大学计划”,即在10年内吸引10所世界一流大学到新加坡合作办学。经过多年的努力,陆续引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等名校合作办学,高等教育实力得到迅速的提升。
●紧贴深圳产业需求
无论是已经建成的还是正在筹备中的深圳高校,都实用性满满,个性十足。
随手摘录几个: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
致力于培养全球科技领袖和未来企业家,围绕环境科学与新能源技术、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精准医学与公共健康三个主题领域开展研究。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首批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课程、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充分考虑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需求和深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稀缺人才。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2015年12月获教育部批准筹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定位是重点发展医科和新型工科,包括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互联网以及生物工程等所有现代工科涉及范畴,都会在深圳校区开设。
▲北大深圳研究生院:
以医学和信息科学技术为重点,建设相应的学术研究机构,为深圳校区的人才培养和深圳创新城市建设提供学术和人才支撑。
医学、信息科学、新能源成为引进办学在学科设置中的高频词。这些项目与深圳的产业、前沿科技紧密相连,这些学校与学科设置都指向“实用主义”的考量,都服务于深圳的经济转型与发展,紧扣城市和产业需求。
速成建校怎样沉淀“深圳气质”?
众多大学进驻以后,深圳的城市气质也不一样了。发展和城市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持续的努力,甚至比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更需要时间。对只有36年历史的深圳特区来说,高教版图“速成”是否可行?实用主义浓重的学科设置是否能持续发展?这些是值得未雨绸缪的问题。
先谈“速成”建校。引进与合作办学确实是一条捷径,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助别人的“原始积累”完成自己的跨越式发展。
一所名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术优势是从多年的教学科研中积累而成的,学校管理模式也许可以复制,但名校的异地办学如何复制本部的人文积淀和精神魅力,还是一个难题。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决定一所大学是否是好大学,关键在于他有多少大师,而非有多少建筑。深圳要引进的不仅仅是牛校,还有牛人。如何保证有足够多、足够好的教授,也是摆在这些名校面前的实际挑战。
再说“实用主义”的选择。诚然,能源、材料、信息科学、医学等学科与深圳未来的发展十分“对口”,而且来深圳办学的各个名校拿出的确实也是自己的王牌专业和项目,但是,大学的职能就是输出劳动者吗?
有料哥认为,培养各个专业的技术人才,让他们服务社会,确实是大学重要的职能之一。除了知识、技能、学术,大学还有许多文化功能——小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到关怀人类的共同命运,大学能带给学生的不只有知识,还有让他们发现世界、发展自己的机会。
关于大学本质的讨论太多太多,有料哥在这里也不展开讨论了。就说一点,大家静下心来回想一下,大学给你留下的印记还有多少?毕业几年、几十年以后,在工作生活中打磨洗刷后,最终留在你心里、脑海里的东西,就是大学真正带给你的印记,也是你之所以成为你的原因——无论它是午后三点在昏昏欲睡的高数课堂上记住的那唯一一个定理,还是被体育达标规定所迫练习长跑而形成的晨跑习惯(说不定因此上周去参加了广马)。
有人说,不同学校的毕业生会有不同的气质,不同地区的学校也有不同的文化气息。那么,在深圳建校的这些大学,是不是也会吸收“深圳精神”?除了硬件上的支持,深圳打算给这些高校赋予怎样的气质?
深圳有这样的忧患意识:36年前深圳特区横空出世,经济高速发展,人口飞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决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大学。说高等教育是深圳的心病,不如说深圳一直渴望一种根植于深圳的底蕴和情怀。大学既是在提供智力和技术,也在编织人与城市的情感纽带。许多毕业生会选择留在自己读书的城市工作,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只看重和发展应用性实用性强的学科,是否能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就业”是否就是未来生活的全部?
育人是百年大计,相信深圳一定能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策划】只偶
【撰文】点小羊
【校对】吴琳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