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有料|你住的城市整洁、有序与否,跟这份重磅文件息息相关
文|有料哥
就在昨天(12月21日)一天内,北京上海广州先后正式公布了各自的网约车管理细则,与几个月前的征求意见稿相比,北京上海仍然要求“京人京车”“沪人沪牌”,而原本对网约车司机没有户籍限制的广州,增加了司机需具有广州户籍或持有广州市居住证的条款。
一直以来,“网约车”都是备受热议的话题,有料哥也曾不止一次地在《粤有料》中讨论过。现在,网约车政策的正式公布和实施,会给司机带来什么?而经常使用APP打车的乘客,又会受到哪些影响?听有料哥慢慢分析。
与征求意见稿相比,正式版有何变化?
对比征求意见稿和目前的正式文件,有料哥发现,广州此次出台的《网约车管理办法》还是作出了一些修改的。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分为“放宽”和“收紧”两类。
这些限制被放宽
首先,在针对网约车司机的要求方面,原先的征求意见稿要求“男性年龄60周岁以下,女性年龄55周岁以下”,而正式版则修改成“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
由于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且极有可能在未来付诸实施,因此法定退休年龄也将有所延长,因此可以视为对“年龄条件”的放宽,也可以视为修正。这样,可以有更多年龄段的人加入网约车司机的队伍。
其次,在针对网约车车型要求方面,原先的征求意见稿规定车辆排量要求不小于1950毫升或1750毫升(涡轮增压发动机车辆),而正式版则统一更改为1750毫升,汽车排量被大大放宽。如果翻译得通俗一点,就是大致由2.0L排量减少到了1.8L排量。
这些限制被收紧
相比“京人京车”和“沪人沪牌”,广州虽然一直都要求网约车必须挂上“粤A”的铁皮,但在先前的征求意见稿中,网约车司机的户籍并没有明确的限制,这被不少人视作广州网约车司机门槛低的标志。
但“户籍”的限制,还是在正式版政策中被提了出来。根据《网约车管理办法》,司机需具有广州户籍,或取得广州市居住证。且不说广州户籍,在居住证新政出台后,办理广州居住证至少有一个居住半年以上的门槛,因此户籍限制也等于是被收紧了。
同时,正式版对新能源车辆的要求进行了具体细化,增加了纯电动续驶里程不低于100公里的条件。有料哥扒拉了一下资料,这个还是有一定的门槛的,许多国产的新能源车辆纯电动续驶里程都达不到这个标准。
网约车管理办法对司机和乘客有何影响?
不得不说,由于先前的网约车平台对于车辆、司机的限制门槛都比较低,这也使得去年一年各个“网约车”平台蓬勃发展,实现了一个井喷的效果。不只是在北上广深,也不只是国内的二线城市与省会城市,就连有料哥的老家,一座位于内陆的三线小城,打开滴滴,也能叫到快车。
那么,网约车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后,对司机和乘客各有什么影响呢?
对于司机:门槛更高,但管理更规范
由于新政对于司机、车辆都进行了详细的限制,因此一些车型不符合规定、车辆年限不符合要求的车辆就要遭遇不予准入的情况。
在有料哥使用APP叫车的经历中,约到的既有奔驰宝马这样的土豪车,也有广汽传祺、东风日产等普通轿车,还曾遇到过五菱宏光等车型。从乘坐体验来看,不同的车型确实会带给乘客不同的乘坐体验,因此针对车辆的限制,有料哥还是赞成的,毕竟这样可以促进网约车服务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而针对“粤A”牌照的要求则更加显而易见,如果《网约车管理办法》严格执行,那么大批外地牌照网约车将被直接“清出”广州,这对于不少有了广州户籍却上了外地牌的网约车司机而言,或许不是一个好消息。
此外便是户籍限制了,虽然广州的政策中规定持有广州市居住证也可做网约车司机,但居住证也不是说办理就能办理的,除了具有合法稳定就业或合法稳定住所外,还要在广州居住满半年以上才行,这在无形中也成为限制广州网约车司机的一大门槛。
由此看来,能够变身网约车的“车”和能够做网约车司机的“人”恐怕都将有所减少,那么行驶在广州大街小巷的网约车数量减少也是件可以预期的事情。
对于乘客:乘车体验或可提升
有料哥觉得,新政势必将导致网约车数量的减少,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车辆的变化肯定会对乘客用车造成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车辆和司机都有所减少,会导致网约车在用车高峰期“供不应求”的现象加剧,相信晚高峰打车的人们都有过“等你等到我心碎”的经历吧。而网约车的减少也会带来出行成本的提高,比如用车高峰车费翻倍的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打不到车或者不愿支付更高费用的乘客,就会选择其他方式出行,如公交地铁、出租车等,相比网约车,交通成本算是降低了不少,但通勤体验肯定就好不到哪去了。
不过对于乘客而言,新政带来的影响也并非都是前述内容。
现在网约车的准入车型已经从制度上被规定下来,而车型的最低门槛也基本上是中档轿车的水平。因此,只要严格执行车辆准入门槛,那么乘客在打车是就不会遇到“货不对版”的情况了,乘车体验也将普遍提升。
另外,司机和车辆的门槛,也筛选掉了一批“问题司机”和“问题车辆”,从这个层面看,乘客出行安全的系数也是有所提高的。
网约车和公交、的士互补,提升整个城市的交通体验
其实国家层面的网约车新政出台时,舆论是一片叫好的,由于之前多地宣称“网约车”不合法,但面对网约出租车的蓬勃发展却没有现成的管理办法,因此上面定的“调子”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国家对于新兴产业的支持。
但当北上广深等地的网约车管理办法出台时,却遭遇褒贬不一的看法。赞成的人认为能够提高网约车司机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而反对的人则认为这样做将会“赶走”一批司机和车辆。
不过有料哥觉得,这事应该这样看待。
大城市都存在着“人多、车多、道路资源稀缺”的突出矛盾,而在广州,由于主城区的道路相对狭窄,而上班族通勤方向又是从中心城区向黄埔、番禺、白云等地发散,因此高峰期客流集中的现象明显,道路和公共交通资源稀缺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
作为在广州大道边工作的人,有料哥可以负责任地说,门口的这条双向十车道的路,早晚高峰没有不堵的,有时候甚至堵上个一整天。有料哥并不能说网约车的出现加剧了城市拥堵的状况,但我们的大广州堵车越来越严重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解决城市拥堵的方法,除了加强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外,再有便是进一步推进“公交优先”的策略。毕竟从车辆大小来看,一辆公交车大约占据两、三辆小轿车的面积,但所能盛下的乘客数量却远高于小车。
有料哥认为,网约车新政的正式实施,强化了公交优先的策略,对网约车进行了明确定位,即与巡游出租车形成差异化发展,变成一种相对高档的出行方式。
而走上差异化路线,寻求提供更高水平、更多便利、更高效率的出行服务,或许正是今后“滴滴”“优步”们的发展方向。
这样一来,网约车和公交、的士等互补,各归其位,可以更好地提升整个城市的交通体验。
【策划】不瘦 余秋亮
【撰文】小胖
【校对】吴琳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