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观察|广佛深污水处理费齐齐上调,背后的原因你知道吗?
在2月13日的世界政府首脑会议上,迪拜城市道路交通局局长宣布,将采用广州企业生产的无人机产品——亿航184载人自动飞行器作为“无人机的士”,于今年7月开始试运营。
亿航184的腾空而起背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快速接近饱和,竞争日趋激烈。总部位于深圳的大疆抢占先机在无人机市场一家独大。2017年1月初,全球排名前三的无人机制造商Parrot宣布裁掉无人机项目三分之一的员工。2017年1月中旬,无人机明星企业Lily宣布关闭。美国无人机老大3D Robotics更是直接退出了无人机硬件市场。
从酷炫的编队飞行演出到推出全球首款载客无人机,在争议中前行的亿航能不能从无人机的“红海”中逆袭?
载客无人机能不能为无人机产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消费级无人机成红海,还有谁能挑战大疆?
全球排名前三的无人机制造商Parrot、无人机明星企业Lily接连“倒下”,无人机行业正在经受着行业井喷以来的第一股寒意。
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
市场研究公司IDC去年12月2日发布的《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16年第三季度)》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出货量前三名厂商分别为大疆、零度智控、派诺特。其中,大疆一家独大,占据了52%的市场份额,零度市场份额为24%,派诺特为4.6%,其它品牌为19%。
起步于深圳的大疆,在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航拍一体机。在大量的工程试验中,他们不断修正错误,降低制造成本,将无人机的成本从数千美元降低到不足400美元,打开了消费级无人机的市场大门。
随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迎来井喷式爆发。亿航在创始人胡华智的带领下,在前期技术积累的基础上,亿航投身于无人机的研发制造,成立不到半年就得到来自真格基金、乐博资本、纪源资本的青睐,迅速发展壮大。
亿航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GHOST系列主打手机APP控制,无需任何组装或者额外的遥控器,降低用户使用门槛,其“自动跟随”功能能够使无人机无缝地自动跟随用户行动。
亿航无人机目标指向大众消费市场。该公司联合创始人熊逸放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亿航要打造手机就能操控的傻瓜机级别的无人机,“实现人人都能飞”的梦想。
2014年至2015年间,涌入消费级无人机的企业数量之多如雨后春笋一般,如小米等科技巨头也高调入局,但是真正能够与大疆抗衡的厂商寥寥无几。去年,亿航、零度被曝裁员,派诺特则宣布退出消费级市场。
毕马威和CBInsights的报告显示,2016年第三季度,全球无人机行业仅获得13笔共计5500万美元的投资,而第二季度,13笔融资总计约1.06亿美元。投资规模大幅度缩水,无人机资本市场“虚火”降温。
错位竞争,亿航的无人机“飞行表演”能赚钱吗?
据IDC预测,到2020年,中国航拍无人机市场将以86.5%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成长。届时,该市场出货量将达到576万台,市场规模达到250亿元人民币,其中消费级产品创造的出货量不足386万台,且市场竞争愈趋激烈。
艾瑞咨询去年发布的《2016年中国无人机行业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到750亿元。
在全新行业投融和市场格局中,无人机企业如何避开巨头锋芒,形成错位发展的新路径?放眼全国,已有不少无人机企业选择扎根细分领域市场,比如大疆、极飞都在探索无人机在农业植保领域的应用。
从Ghost两代产品到E-184,亿航一直在寻找新的市场空间。
“无人机市场前景广阔,需要明确定位,找准机遇抢滩无人机应用市场。”亿航政府事业部负责人赵穗麟说。“去年,我们也提出了新的商业模式以及研发出新的产品,其中行业无人机是新的业务线条,已经签下数张合作订单,涵盖水利、公安、地产等领域。”而在最近,亿航最受业界关注的动作有两个,除了全球款载客无人机亿航184拿下迪拜订单,还有元宵节在海心沙上演的“千机变”破了吉尼斯纪录。
“编队飞行演出已成为新的盈利模式。”赵穗麟介绍,亿航还先后与百度、京东、万达、唯品会等企业合作,通过自定义的无人机编队完成户外表演。
据介绍,亿航在两年前就开始研发无人机编队表演技术,并于2016年6月成立亿航白鹭传媒科技子公司,在无人机设计制造的基础上,探索新型科技媒体商业模式,让无人机成为“会飞的新媒体”。
亿航白鹭传媒科技董事长石磊表示,亿航将在商业、传媒、旅游等领域开拓出更广阔、更有价值的无人机应用市场。
亿航184能实现“滴滴打无人机”吗?
除了酷炫的飞行表演,亿航184走上了一条和大疆不一样的道路。
亿航184是全球第一款可载客的无人驾驶飞机,曾于2016年6月9日在美国内华达州获得飞行测试许可,但载人测试尚未进行过。亿航还与美国器官移植生物科技先驱企业—— Lung Biotechnology签订了购买1000台亿航184定制版的合作协议,用于运输移植器官。
据新华社报道,13日,迪拜道路运输管理局表示,他们已开始测试亿航“无人机的士”服务,并将在今年7月试运营。
不过,业界对于亿航184的商业前景仍有质疑。除了载客无人机的安全性问题外,根据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局(CAAC)法规规定,任何载人飞行器必须有驾驶员,不能全程自主驾驶。而各国政府对于无人机飞行的政策不一,推广难度较大。
“以后可能会有‘滴滴打飞机’,‘打’的是无人飞机”,在去年8月的一次无人机论坛上,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执行秘书长柯玉宝大胆设想。
事实上,载人无人机之前,消费级无人机面临的问题就不少,其中“黑飞”关注度最高。柯玉宝表示,可以受理飞行计划的是民航空管部门和空军的航管部门。公安无法调配空中的航空器和指挥飞机,一旦因无人机出现紧急情况,很难快速做出应急处理。在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看来,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是集中了自动控制技术、导航定位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平台,要操作一架重量在几公斤到几十公斤重的飞行器,必须要有合格的熟练的无人机驾驶员,否则对他人或者自己都会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
显然,时下处于舆论热点的载人无人机对驾驶技术的要求更高,管理自然也需要跟上。
对于亿航184的商业化前景,亿航联合创始人熊逸放坦言,亿航184无法预估一个确切的商业化量产时间表,“要实现空中自动驾驶交通运输的愿景,离不开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重要角色的通力合作。这是全新品类的科技产品,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去探索优化进而实现落地。”
【记者】昌道励 苏梓威 郑佳欣
【校对】陈大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