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委书记陈奕威:未来几年每年有1条高速竣工,1条轨道开工
花灯是我国传统农耕时代的文化产物,承载着人们美好愿望。惠东县平山街道一条老街上,有一位九旬老人曾汉清坚持手工做花灯,他巧手将一根竹子,破成竹篾制成花灯、婚庆灯、添丁灯、祈福灯……“我从10多岁开始做花灯,做了70多年了。”
各种纯手工花灯让人惊艳
惠东县平山街道解放北路,是惠东县城一条老街,沿街挂满了喜庆的大红灯笼,街上车水马龙,气氛热闹。走到老街尽头,繁华忽而沉静下来,街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坐在屋内一角,正用竹篾编着一个灯笼骨架。老人叫曾汉清,今年90岁。
老人身边摆满了各式灯笼,灯笼之精美让人惊叹。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灯笼,绘制了许多不同图案和文字,有 “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囍”等等。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当数一对龙虎灯:两只大灯笼上分别绘着一条龙、一只虎,栩栩如生。“这些灯笼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做的,画也是自己画上去的。”老人笑着说。
屋内地面上,散落着一根根竹子和一条条细长的竹篾,客厅成了编制工坊。老人抽起一条,竹篾便在他布满皱纹的手中游动,一个小灯笼骨架随之一点点成型。做好的灯笼骨架,要用特制的浆糊在骨架上糊上纱纸,然后根据灯笼的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颜色用毛笔画上画写上字。老人不需打草稿,在灯笼上看似随意却又精心地落笔,一个纯手工制作的灯笼随即诞生。
祖传三代都做花灯,他10多岁起学做花灯
从买竹子到破成竹篾,编制、糊纸、画画……一切都是老人亲力亲为。老人说,他家有7兄弟,他排行第五,祖传三代都是做花灯的,在他懂事时,他就看着爷爷、爸爸在做花灯。家里几个哥哥也在帮忙,10多岁时,他跟着父亲学做花灯。
花灯扎制起来费时费神,首先,选择做花灯骨架的竹子就很有讲究。购买合适的竹子回来,用竹锯裁好所需的长度,顺纹开好竹篾,用竹刀除去篾肚,留篾青那面,削好待用。之后,就是做骨架、糊纱纸、画彩图等,每道工序都很复杂。老人说,刚开始学很辛苦。用篾刀削篾条时,一不小心竹丝就会刺进手中,鲜血直流。“得学较长时间,才能基本掌握要领。”煮浆糊也有技巧,要将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才能有足够黏力,纸粘上去才不会发霉也不发黑。
使用场合不同,花灯个头大小各异
曾汉清老人做的花灯品种不少,且根据花灯不同使用场合尺寸款式都有讲究。有庙会用的,有婚庆、添丁时用的,也有做白事用的。
每一种灯笼都有不同尺寸。“龙虎灯,圆(音)尺四;添丁灯,行(音)尺三。”曾汉清老人说,他口中说的尺寸,只有做灯的人才明白,要换算成现代人用的尺寸,他也难以说清楚。
他做得最小的花灯属伯公灯,这种长形的伯公灯,直径约25厘米,制作较简单,是当地村民在添丁祈福时挂的一种花灯。花灯上写着 “百子千孙”等字样。有不少地方的村民将伯公灯随意挂在村子里的伯公庙或村子里的大榕树上,期盼家人平安健康。
曾汉清老人扎得最多的是“添丁”花灯。春节期间上灯,是惠州诸多村子世代传承的一种习俗。在惠州方言里,“灯”通“丁”,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每年春节期间,以庆贺“添丁”为主要内容的上灯习俗,在惠州各地轮番上演,上一年生了儿子的人家,都要购买一个花灯挂在本姓氏的祠堂上。每年,曾汉清老人都会接到不少添丁花灯的订单。添丁花灯的款式比较多,有圆形也有长形的,直径在40~50厘米的都有。还有一种写着“双喜”的花灯,这种花灯,是家里举行婚庆喜事挂的。
个头较大的是龙虎花灯,这种花灯是举办庙会时挂在寺庙上,是当地村民祈福用的花灯。这种花灯的直径有七八十厘米,一个花灯画有一只老虎,另一个画有一条龙。
自学画画,照着书法字典学写字
扎花灯体现匠心的是创意,但真正考验水平的则是细节。扎花灯中,比较考验技术的是配色和描绘。真正的纸扎高手,除了追求独特的匠心,还要在纸扎上精描细画,追求一种视觉效果。
曾汉清老人做的花灯,或画有水彩画,或写有大大的毛笔字。他原来只会做灯笼,不会在灯笼上画画。他看到爷爷父亲传下来的灯笼后,就照着祖传灯笼上的画来画,之后,还买了一些图学着画,慢慢地,就能在灯笼上画上不同的图案。
除了在花灯上画画,老人还要在灯笼上写字,或是百子千孙,或是双喜、恭喜,还有不同姓氏祠堂用的花灯。老人能根据顾客的要求,在花灯上写上不同字体的书法大字。老人拿出一本《明清名家书法大辞典》说,顾客需要什么样的字体,他就根据书上印的字体写出来。
一个灯笼做好画好后,还要刷上一遍清漆,这样才能保证花灯不怕雨淋,能挂上好长一段时间。
手工灯制作工序繁杂,后继乏人
每天上午8点,曾汉清老人吃了早餐后就在店里做花灯,一般做到下午5点。
老人做的灯,除了吸引惠州本地客人前来选购,还吸引了许多来自深圳、海丰、汕尾的客人。老人说,他做的花灯还不算很好,只学到父亲手艺的一点皮毛,哥哥们做的花灯才是真正精品。
据了解,由于手工花灯制作工序繁杂,更注重技巧与细节,且成本更高,因此做的人不多。曾汉清老人的纸扎花灯面临着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虽然有很多人上门表示要向他拜师学艺,但老人说,自己年纪大了,手艺这门功夫全凭个人领悟,他很难教。虽然儿子会做花灯,但他对于传统手艺不太感兴趣。
【记者】朱如丹 陈春惠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