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经常不舒服?三招教你缓解颈椎不舒适
治伤传人,“变与不变”中见精诚
清晨,时间还没到点,学生还没到位,75岁的石氏伤科传人石印玉教授已经打开诊室门,迎进了病人和家属。
石印玉每次门诊会准备5张加号券,对第6个来加号的只能说抱歉,因为要保证每个病人有充足的诊治和沟通时间。
“石氏伤科”是我国著名的中医骨伤科世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上海市名中医石印玉作为石氏伤科的第四代传人,在南来北往的病人身上感受着时代的变迁。
一、疾病谱在变:从单纯外伤到伤病交加,从腰痛、腿痛到身心俱痛
一百多年前,来伤科求治的人多是跌打损伤,以及风寒湿相关的痹痛。今天的诊室里,皮开肉绽、骨折出血的病人已很少见,各种痹痛也多由燥湿内热所致。这与现代人生活环境、工作方式的改变有关。
一位女病人四十岁上下,浑身关节酸痛,大骨头、小关节都痛,喉咙也痛,像有东西卡着……她长期病休在家,多项骨伤科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最近的五官科电子喉镜检查也未见明显异常。
另一位六十多岁因退行性关节炎就诊的婆婆,在十多分钟的问诊中,一直诉说着自己脾气如何变得暴躁,如何因一点点小事坐立不安。
石印玉说,这些病人不仅存在瘀阻经络,还夹杂肝气郁结、虚火燥热等表现,治疗上需活血化瘀、扶正通络,还需疏肝解郁、清热燥湿,同时需要调摄情志、少食肥甘等生活方式的引导。石氏伤科倡导“十三科一理贯之”整体观念,把握骨伤疾患病理机制,吸取中医内外各科精华,融会贯通,广收博蓄,这些特色在现代临床治疗中得以充分展现。
二、治伤观念要变:“老法子”要与高新技术接轨
35岁的刘先生拄着双拐进入诊室,自诉右胫骨骨折内固定手术后六个月,“半年多骨头一点没长,急死了”。他带来的影像资料显示,断骨间几乎没有新骨形成,确实无愈合证据。外院建议刘先生接受植骨手术,他慕名来到以治陈伤闻名的石氏伤科。
经仔细检查,石印玉认为刘先生的断骨不愈合,跟他手术后没有早期康复锻炼有密切关系。
刘先生说:“是有医生叫我多走多锻炼,但也有医生说骨头没长好不能动,我不知道听谁的好,想想现在骨头全靠钢板撑着,还是保险点不要动了……”
石印玉解释说,过去伤科医生接骨后,只能用小夹板做外固定,当然要嘱咐病人制动,以免导致剧痛和接合的断骨错位。而现在使用钢板、钢钉内固定,如此强度的固定和支撑,怕什么?
“我是在国外摔伤做的手术,术后第三天医生就叫我下地走路。唉,我要是回国后能坚持就好了。” 刘先生说完,就站起来在诊室里来来回回地走动,仿佛要把过去半年的时间补回来。
刘先生这样的病人并非个例,石印玉叹息道:“这就是学了一半的‘先进技术’。国内的骨折手术和器材都已和国际接轨,但新术式新器材会用了,医疗费用上去了,有些医生新观念新思路却不跟上,最终病人将不能获益。”
三、中药剂型在变:老药新用、内药外用体现独特智慧
门诊中,石印玉经常对病人说:“给你开两张膏药。”此膏药就是著名的复方紫荆消伤膏,由石氏伤科的祖传外敷剂三色敷药发展而来。三色敷药不论是对骨折、脱位的复位之后,还是伤筋的初期,均能起到活血化瘀、凉血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经过历代传承和改革,三色敷药更名为复方紫荆消伤膏,于1993年通过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以“巴布膏”这种全新的剂型面世,使传统膏药旧貌换新颜,使用也更方便、更干净。
麝香保心丸是经典的心内科用药,能想象它在石氏伤科也大有用武之地吗?石印玉经常会为陈伤旧伤的病人开出麝香保心丸处方,嘱咐病人:把丸药捻碎,摊在膏药上,贴在伤处。这是利用了麝香保心丸中麝香的辛香走窜特性,促进治伤药的渗透吸收。
四、大医精诚不变:最少痛苦、最少花费,恢复最大功能
门诊中,很多病人是抱着“能不开刀”的希望而来:断骨不愈合的病人希望不要植骨,骨折对位不良的病人希望不要打开重新接,强直性脊柱炎病人希望不要做松解术……对这些病人说一句“吃点药、贴点药,我们来想办法让疼痛减轻、功能恢复”,这需要多大的担当。石印玉认为,给病人带来创伤和痛苦的手术尤其是风险性手术,应该是必须为之才走出的慎重一步。
不开刀,可以手法治疗,但需要医者“手艺超群“。一位女孩摔伤了,骶尾骨痛不可触,痛不可坐,做完检查后没有发现骨折。石印玉却说:“里面还要查一查。”在病人和家属惊愕但信任的目光中,石印玉为病人做了“肛指检查”。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手法治疗,旨在按摩松解受伤后痉挛的深部肌肉。很多病人经此“一指禅”,剧痛立刻缓解。
不开刀,可以保守治疗,但更需要病人的依从和配合。对颈椎病病人,石印玉会嘱咐他睡觉前用毛巾做个毛巾卷,垫在颈项部,每天坚持15 分钟。这其实也是一种外治法,帮助病人恢复正常的颈部生理曲线。对需要长期服药的病人,石印玉会反复叮咛:“这胶囊每天早饭时吃,和最后一口饭一起吃。”这样具体的医嘱,可以让病人重视并牢记:很多治伤药有刺激性,不能把伤治好了,却把胃吃坏了。
“医生,我下次什么时候再来您这特需门诊啊?”几乎每个病人在问诊结束后会这样问。
石印玉会拿出手机或翻开日历,仔细核算这个病人下次复诊的时间。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对病人说:“好了还来什么?”
病人不放心追着问:“好一点,没全好呢?”
他就笑:“也不用来,普通门诊去续药就行。”
祝福这些“一次性”的病人,也祝愿那些“再来”病人早日“再也不来”。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