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睦岗发现龙母祖庙行宫牌匾,经鉴定竟是……
作者:范雪梅
披云楼与肇庆古城墙密切关联,是千年古城沧桑历史的直接体现;它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的重要文化景观。目前,学界对披云楼的专题研究尚不多见,而笔者在肇庆从事地方图书馆事业多年,发现披云楼在民国初作为图书馆这一史实,几乎不为人所关注。
披云楼位于肇庆古城墙西北侧(肇庆府署后),是千年古城墙的标志性建筑。该楼原为木结构,楼高三层,有“披云”匾额悬挂于楼门上,此后“披云楼”之名沿用至今。因该楼有高插云天之势,故又称为飞云楼。
据《肇庆市文物》(218页)载,披云楼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为郡守郑敦义拓肇庆土城为砖城时所增建。自宋至今,屡经修葺,且先后重建过五次。民国十六年(1927)冬,披云楼毁于火,第四次重建,县长陈同昶主持,并改建为“披云楼图书馆”。
民国三十七年《高要县志》对“披云楼图书馆”有两处重要的著录,摘录如下:“十六年(1927)冬,披云楼火,县长陈同昶募款改建为披云楼图书馆,县长沈竞踵成之。抗战事起,图书大半散失,移存县立图书馆。”
民国三十七年《高要县志》对“披云楼图书馆”有两处重要的著录,摘录如下:
“十六年(1927)冬,披云楼火,县长陈同昶募款改建为披云楼图书馆,县长沈竞踵成之。抗战事起,图书大半散失,移存县立图书馆。”
“二十年(1931),陈县长同昶继筑环城北路,起东斜坡之北,绕而合于西斜坡,由是南北东西,周行无阻,连络为一,而交通益便矣。又重建披云楼,以为图书馆,楼名仍旧,然非复旧观。”以上民国三十七年《高要县志》对披云楼图书馆的建造时间的记载,并不是很明确。查1987年版《肇庆市文物志》载,“民国十六年(1927),披云楼毁于火,在原址改建披云楼图书馆。……民国二十年(1931),重建披云楼”。而1996年版《肇庆市志》却载,“民国19年建成的披云楼图书馆”。后两者虽然时间比较明确,但并不一致。因此,有必要先确证一下披云楼究竟何时开始改建为图书馆,又何时建成开放?
对民国初披云楼毁于火的具体年份记载,《肇庆市文物志》与《高要县志》一致,即民国十六(1927),但《高要县志》明确为当年冬天。不知当时披云楼何故被火烧毁,这一次被雷电所毁的可能性不大(清康熙三十九年曾为雷电所毁),可能是冬季天干物燥,又其周边林木荫翳,也就较容易引发火灾。
披云楼图书馆的兴建虽然是官方所主持(即官办图书馆),但却没有从县财政拨专款来营建,而是由县长陈同昶亲自募捐款项。《肇庆市文物志》在《高要县志》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披云楼毁于火后即在原址上改建为图书馆,故可以认为披云楼图书馆的始建时间为民国十六年(1927)。兴建后,不是一年半载就建造完工,等陈县长卸任之后,新任县长沈竞“踵成之”。
至于图书馆具体建成时间,《肇庆市文物志》保留《高要县志》的说法(民国二十年),但《高要县志》本身的说法并不确切,所以两者皆不可取。1990年版《高要县志·文化编》载,“披云楼图书馆。民国十九年,县长陈同昶在披云楼废址上修披云楼,始办图书馆”,这一说法(民国十九年建成)被1996年版《肇庆市志》所采用。比较而言,本文更倾向于“披云楼图书馆于民国十九年建成”这一说法。
据1990年版《高要县志·文化编》,在披云楼图书馆开办的前一年(民国十八年)七月,位于原端州天宁北路肇庆公园内的高要县立图书馆落成开放。县立图书馆从民国十五年开始修建馆舍,至建成需三年左右时间,这与同时期披云楼图书馆的建造时间相近。
关于披云楼图书馆馆藏的古籍或其他图书资料的来源与数量,现已无从得知。1990年版《高要县志·文化编》载,“抗战时图书馆迁移散失不少,肇庆光复,其图书移交县图书馆而停办”。可见,在抗战时期,位于具有防御功能的古城墙之上的披云楼图书馆,可谓首当其冲!战乱之中,披云楼图书馆被迫迁移,馆内图书已“大半散失”,令人惋惜。等到抗战结束后(民国三十六年冬),披云楼图书馆保存下来的全部图书正式移交给高要县立图书馆。至此,披云楼图书馆停办。
披云楼图书馆在历史上存在时间比较短暂,自民国十六年冬创建,至民国三十六年冬停办,前后仅仅二十年光阴。然而,披云楼是肇庆千年古城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究明披云楼图书馆作为民国早期官办图书馆的这一段特殊历史,有助于丰富肇庆古城墙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披云楼图书馆是中国古城墙史上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西江历史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