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驿道① | 潮郡千载山川秀,斑驳古道待人寻

南方+  2016-08-12 18:3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他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也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

广东在两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岭南文化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区域文化特色。在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文物资源中,我省各地保留的古驿道历史遗存是一个珍贵的宝库。这些古驿道是不同时期岭南地区对外联系的通道,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代表了广东与周边地区交流的历史。当前,我省已确定首批6个古驿道保护利用示范地区,接下来将开展保护利用工作,并形成示范向全省推广。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潮州。那么,先一起来听听潮州古驿道背后的故事吧~


潮州地处我国东南,自古距离中原、江左等政治经济中心较远。近代以来广东经济在全国的地位益发重要,但潮州虽属广东,距离省城广州却有近500公里。于是当地人自嘲居于“省尾国角”。

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当地人民更加锐意向外拓展和沟通,一条条古道由是而建成。现在专家能够找到并考据证实的重要古道,多为宋明时期的官道驿铺遗迹,从潮州向东西南北四方延伸,贯通闽粤赣湘,也连通了沿海与内陆。这些古道如同血脉,深埋于潮州的文化和经济肌理之中,默默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今日的潮州,乘高铁到广州不过两三个小时的车程,航空、水运、公路等也相当发达。但记者重走古道,仍然深切地体会到前人对外开拓的坚毅与艰辛。

远上寒山石径斜

车到潮州饶平县上饶镇,从几爿排列得密密的村屋中穿过,迎面便是一座青翠的大山豁然而到眼前。此地虽非寒山,但那狭长的古道在青山白水间穿过,也与唐诗的意境所去不远。下车登山,仰面看去,一块块斑驳的石板铺成勉强容两三人并行的山路,仿佛从千百年前一直绵延到现代。

这处古道盘山而建,条石砌筑而成,台阶纵横,从西片村到梅州大埔县枫朗镇三溪村,全长共9公里,其中一段“上天梯”,行人要连续爬365梯级,长、险、直、奇,令人望之色变。站在古道中四望,风烟俱净,群山连绵,草木芊芊,让人顿生遗世独立之感。

▲位于潮州饶平县上饶镇第一山上的西片古道“上天梯”。

据饶平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上饶西片古道建于明嘉靖年间,历史上是“两省四县”商家民众往返的必经之道,古称“第一山”。1927年10月5日,朱德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沿该古道从大埔到上饶,召开了著名的军事决策会议,然后打到江西,实现了井冈山会师。

▲打山泉水的村民。

记者一行人走得气喘吁吁,却在狭窄的山路上遇到一位当地的老伯,带着两个水桶下山来。他告诉记者,前面不远就是伯爷泉,最是甘美,他这是专门上山来打水回家。记者紧向前赶去,果然发现了那池甘泉,清冽的水花带出阵阵氤氲水汽,一路疲乏燥热尽去。民间附会,这里的泉水利财利商,是以潮商闻名天下。同行者闻言都朗声大笑。

此处山岭腾秀,古道沧桑,田园风光如画,环境幽静、空气清新、登高望远令人心旷神怡。古道两旁建有西岩寺、善福寺、宝塔寺、凉亭、伯爷泉等古迹,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大可来一探究竟;或者来旅游、探险、健身,面对葱茏草木、清风甘泉,也可枕流漱石,洗目洗心。

明时古道宋时桥

钱东镇中兴街,今属上浮山村,古称浮山铺,建于明成化年间,是闽粤古道必经之地,旧时为繁华圩市街道。这里的官道至今保存较好,两旁一些老建筑虽有破损,但结构依然完整。仔细看路面,未被水泥覆盖的地方,古时候铺路用的鹅卵石也清晰可见。

▲福寿庵,古时作为驿馆。

路旁有一座福寿庵。据上浮山村党支部书记吴秩平介绍,这座庵虽为近年重建,规模和形制却和往日相近。官道旁设庵,与宋史的记载若合符契。据郎国华博士《从蛮裔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一书引用的资料:

宋室南迁之后,在绍兴二十九年设置了广州经由海丰到潮州的递铺,以便于广州至潮州,进而经福建到南宋政治中心临安的联系。宋朝在潮惠沿海交通线上创造性地设“庵”代驿,由僧人长住维护,为经行的客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因有僧人的精心维护,“故庵逮今犹始创也”,又大大节省了修缮费用。

至今这里的地名也还留存着古时的印记。如“官路墘东四巷”,墘为附近、边缘之意,这条巷子当年就正在官路之旁。明代的官路,用今天的眼光看来已狭窄难行;路旁的人家,却依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过上了更加富足的生活。

附近的钱塘村还有一座宋代建成的陈塘桥,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至今仍在正常使用。据《饶平县志》记载,这座宋桥一度是潮州与福建之间官道的必经桥梁,这条官道起于潮州,抵达汾水关,从西南至东北穿过钱塘村。

▲宋代建成的陈塘桥是饶平古驿道的一部分,已有700年历史。

秦汉旧事犹可追

“茸茸猫毛草,风吹两边倒,岭脊为闽诏,山阳属粤饶。”

这是当地民谣对潮州周边三关之一的“汾水关”地理位置的生动描写。棋谚有云:金角银边。放在中国这个大棋局上,潮州正是这类边角,沟通周边数个主要省份,却与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地势又是背山面海,崇山峻岭中有著名的柏嵩关、汾水关、老虎关等三关,在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潮州的古道屡屡见诸史籍。

▲位于潮州饶平县上饶镇的西片古道。

潮州目前保留下来的古道虽然多是宋明时期修筑的,但潮州被开发及与中原交流的时间非常早,在信史中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宋明。

汤溪镇古驿道往南的浮滨镇,以坪溪单丛闻名海内外。1974年,此地发现中原商周文化遗址的浮滨文化。在铜器、陶器、石器以及埋葬习俗上与商周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能够与远在中原和陕西的商周文化融合发展,可见当时此地经济文化及交通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又从《潮州志》可知,在秦汉时代,现在潮州区域的交通条件已可支持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秦时平南越、守五岭,今潮州所辖区域便属南海郡。汉武帝时南越反,汉属国东越发兵八千人平叛。此后汉晋六朝、隋唐五代,此地都屡见于史册,隋开皇年间始置潮州。

唐宋之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沿海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潮州也因此通过古驿道与浙闽加强了联系。宋代潮盐为当地一大出产,沿水路北上运销上杭等地。

明代张琏起义时,在柏嵩关驻军10余万人,占据粤闽赣边区30多县,震动全国。郑成功也曾屯兵于汾水关,抗击清兵。抗战中爱国军民也在汾水关两次打退来犯日寇,战绩辉煌。至今关上仍存抗日纪念碑。

近代以来,随着海洋重要性的凸显,潮州也发挥出更大作用。在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从上海到江西的红色交通线上,潮州也是重要的一环。中国共产党的大批高级领导人、各级干部、物资都通过这一交通线来往于江西苏区和上海之间。

古道上粗糙的石板承载了两千年历史。秦皇汉武的诏令、唐宗宋帝的羽檄、南昌起义部队的鲜血、抗日军民身上的硝烟,都随着时间的长河,在这些条石上冲刷出深深的痕迹。

看点

至今耆老话朱德

——潮州古道上的红色故事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两天后,起义军迅速沿赣闽边界南下,经长汀、上杭等地,转战潮汕,准备夺取广州,建立革命根据地再次北伐。经过一系列激烈战斗,朱德率起义军一部辗转到达潮州饶平县的茂芝村。此时部队只剩两千多人,连续受挫,而且已成孤军,士气低落,周边却有5万敌军虎视眈眈。

朱德在茂芝全德学校召开团以上干部军事决策会议,否决了有人提出的“解散队伍、各奔前程”的主张。朱德在会上说:“我是共产党员,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

会议最终决定:穿山西进,直奔湘南。起义军离开茂芝,经茂芝到麒麟岭的古驿道北上,向闽、粤、赣边区突围。饶平县委和茂芝群众到麒麟岭送别,临别朱德送给县委步枪12支,白马一匹,留下20多名伤病员——其中包括后来十大将军之一的许光达——还留下100块光洋作为伤病员的医疗费。

这支由朱德带领的起义部队最终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于1928年4月28日在江西宁冈县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今天,作为茂芝会议的旧址,全德学校已经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著名景点,对革命历史感兴趣的人纷纷来此参观。简陋的建筑上满是时光的痕迹,抚今追昔,仍然可以想见当年艰苦卓绝的革命历程。

观点

古驿道保护可借力茶文化、红色旅游

2016年3月起,广州地理研究院便开始了饶平古驿道调研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属于较早的。该院研究员陈升忠介绍,他们先后数次的调研,发现饶平的古驿道保护与利用有很多亮点,可结合点也很多。如上饶的西片古道和麒麟岭保存完好,其中的红色旅游元素丰富,可以与红色旅游开发结合。南部的浮滨古道在茶园中穿过,古道上的驿亭现存状况良好,所以,浮滨古道的保护可以与周边的茶产业结合,开发特色茶文化旅游。

▲潮州市钱东村木雕艺术。

▲潮州市钱东村木雕艺人。

陈升忠认为,古驿道保护与绿道开发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驿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对于本地人而言,古驿道的重新开发实际是当地乡村文化记忆的挖掘;对于外地人来说,则是对于广东历史文化的寻根。各地古驿道保护与文化寻根结合,便能形成全省古驿道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饶平的南部古道分支直达柘林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在这个意义上,古驿道的保护与当前的“一带一路”结合,有了更高层次的文化和经济意义。

【策划】郎国华 邓红辉

【统筹】刘江涛 王长庚 卢轶

【执行】肖文舸 郁石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郁石 袁佩如 廖奕文 苏仕日 通讯员 陈榆 余秋松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罗斌豪 苏仕日

编辑 王勇幸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