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驿道④|历2000年仍留存尚好的古道,韶关就有

南方+  2016-08-12 18:36

穿越岭南莽莽山川,一头连接中原大地,一头伸向神秘的海洋。走进韶关乳源瑶族自治县内,可见这条贯通南北的西京古道在崇山峻岭间蜿蜒北上,层层石阶、微微清风、如黛青山,一不经意就走进了“古道西风”的意境里。

“西京古道”也叫西京路,因历史悠久堪称岭南地区通往古京城的“高速公路”而得名。自广东浛洸至湖南宜章全程500余里,乳源境内就有160多公里。从凿山通道的连绵古道,到累如串珠的古建筑遗存,古道镌刻了两千年来历史的年轮,更留下了无数晶莹璀璨的文化瑰宝。

为更好地保护古道,西京古道韶关乳源段2012年就被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和利用纳入其中,西京古道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直通长安的古代高速公路

“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桂阳郡(郡址在今湖南郴州)太守卫飒奏准朝廷,在南岭的崇山峻岭中开凿了一条南起英德浛洸、北接骑田岭道,通往京都“西京”(今陕西西安市)的大路,后人将其称作西京古道。

韶关市韶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乳源资深文史专家许化鹏介绍:“西京古道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10多条古道中,有文字记载、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西京古道猴子岭。

在经历两千年之后,遗存至今的古道路段已为数不多,而乳源梯云岭至今仍较完整地保存着约3000米的西京古道遗存。记者行至梯云岭时,正值烈日当空,只见古道或凿山为路,或就地取材,厚厚的青石板顺着山体一路延伸,与周边的景致相映成趣,顿觉精神焕发。不多时,山势忽然变陡,古道亦随之盘曲险峻。指着最陡峭处约为70度仰角的古道,乳源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梯云岭便是因‘层山叠嶂,若登梯然’而闻名的。”然而,如此陡峭处,石阶最窄仍有2.8米长,最宽处约4.1米长,道旁便是一座深约百米的悬崖。经千百年来人行马踏,许多石阶的脚踏处都已磨损严重。

一路行来,邮亭、公馆、茶亭等古文化遗存累如珠串。在梯云岭半山腰处,一座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民集资兴建的石室凉亭,还在一直为人挡风遮雨,供人纳凉歇脚,只余门旁的对联提醒着路人“挑负宜息肩,何妨濡滞停步脚;来往当思路,切莫蹉跎误前程”。

古道凉亭。

西京古道路上,类似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心韩亭、仰止亭、大富桥、通济桥、观澜书院……每个建筑都有自己的故事,古人用智慧和心力铺就了一条南北交流的坦途,留给了后人无穷的宝藏。

海陆丝绸之路的连接通道

“上通两湖,下通百粤,来者来,往者往,熙攘交错,累如贯珠。”梅岭未开之时,西京古道曾一度成为岭南通往中原的“必由之路”,也正是从这里得以实现人员、货物、文化的南北交流。即使是在梅关古道开通之后,作为南北交往的商道,西京古道亦一直被使用。

“西京古道始于东汉,是在海陆丝绸之路开通后开辟的,又延续于唐、明、清三代重修,一直起到了沟通南北的作用。”许化鹏说,根据其历史作用,西京古道无疑是一条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古道蜿蜒。

作为南北交通要道,西京古道较早地为岭南传输了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大量中原人南迁,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南方,并与当地土著俚人杂居、融合,进一步沟通和加强了岭南同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象兑亭。

中原文化的输入,也加速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借由西京古道,南北商贸交流频繁。昔时,西京路上来往客商日夜不断,沿途商铺、公馆、凉亭、茶馆“十里一亭,五里一置”。大桥镇石墩自然村北约500米处,当时便是一处商业街——长兴街的遗址,街道长200米宽四五米,遗址总面积上万平方米。另据当地居民介绍,明至清代,今乳城镇的洲街,也是一条以西京古道为街道的商业街,昔时商铺成行、客流如涌。南北往来之繁忙、经济文化交流之频繁,由此可见一斑。

“西京古道既是一条官道、驿道,也是一条商道。”许化鹏称,穿梭西京古道的更多是生意人。最热闹时,大量挑盐的脚夫“蚁旋鱼贯”,西京古道上出现了“万担盐箩上山冈”的盛况。

随着时代变迁,西京古道已被京港澳等高速公路所取代,人喧马嘶也早已渐渐远去,只留下一块块被人马踩踏得光滑的石板路,见证着昔日的繁华。

山区精准扶贫的新引擎

“古道悠悠两千年,长亭芳草碧连天。残碑断碣记前史,石板青青载渊源。”许化鹏如此描绘西京古道。时间带走了西京古道“万担盐箩”的喧嚣,但同时也给它留下了“西风瘦马”的古道遗韵。现在的西京古道,少了许多浓墨重彩商业开发的色彩,但多了很多保存较完整、遍布沿途各地的古道文化遗存,古道的韵味足了,发展的优势就有了。

长亭芳草。

在保护好“古道西风”意韵的同时,如何将西京古道的优势转化为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当地居民致富、实现精准扶贫的新引擎,成为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对于西京古道的开发与保护,当地已经有了长期的规划。“对西京古道的保护,总的底线是现在仍留存的一定要保护好,不能再遭受新的破坏。”乳源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十分重视对古道文化的挖掘开发工作,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经费,对古道及古道周边的古亭、古桥、古屋等进行有效保护。

无祀碑。

“利用西京古道资源,乳源计划利用五年时间打造古道历史文化长廊。”该负责人介绍,西京古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有效辐射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广和促进特色农业。举例而言,“游西京古道,吃禾花鲤鱼”已成为一个旅游品牌,当地政府今年投放了几十万条鱼苗,帮助农民增收,“凭借禾花鲤鱼每亩水田就能为居民增收几千元”。“古道经济”的春风在为当地经济带来发展新动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同时,还能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创业,达到精准扶贫的目标。

除西京古道外,乳源境内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必背瑶寨、云门寺等都远近闻名。发展“古道经济”,可将古道资源与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民族资源等有机整合,真正走出一条资源有序开发、人民群众获益的发展新路。

观点

与绿道相结合发展农村休闲游

西京古道作为保存最完好的连接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古道及周边建筑遗存仍保存较好。因此,专家提醒,西京古道应注意保护好古道的原始痕迹,不能以开发为理由,进行“人工再现”。

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朱雪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古道的开发必须保留原始痕迹,不能以开发为理由,进行‘人工再现’,不能在修缮过程中弄成仿古建筑。”朱雪梅建议,西京古道的开发,首先要做的是对整条古道进行完整的发掘和保护,这既包括尚存完好的古道遗存,也包括一些可能已经遭受到破坏的遗址和断碑等。下一步,对于尚存的古道,可以和城市绿道、乡村绿道相结合,发展农村休闲游、生态游,吸引更多城市人、年轻人到此徒步、旅游;对部分已破损的古道,可以将其“部件”如青砖石块、路碑等收集起来,通过古道文化博物馆等进行集中展览。

许化鹏介绍,对于古道的开发和保护,当地居民和政府正在一起努力。一方面,当地居民主动保护古道。西京古道周边地区从古至今一直有“石阶除道下九月”的习俗,由当地“缘首”组织牵头,募集资金组织人力对古道进行保护。也正因为如此,西京古道一直保存较完整。另一方面,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进行系统规划,每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专业性维护,保护范围甚至还涵盖了目前暂未列入省、市、县文保范围的路段,力争为后人留下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

【策划】郎国华、邓红辉

【统筹】刘江涛、王长庚、卢轶

【执行】肖文舸

【记者】李杰伦、李劲、毕式明 通讯员 赖南坡

【摄影】许化鹏 毕式明

编辑 王勇幸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