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古驿道⑥|这条路记载着潮汕人的发家史

南方+  2016-08-12 18:36

324国道汕头澄海东里镇路段,在路边草地上竖着一块石碑,上书“樟林古港”四字。此处今天看来是地道的内陆,为何却称古港?当地人介绍,200余年前附近就是海港,是潮汕人出海最主要的出发地,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三个重要起源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乘红头船远赴南洋。

樟林古港在鼎盛期形成了“八街六社”(后又增建三街)的港埠格局,至今保存较好的仅有增建三街中的新兴街。这条长约200米的小街,是樟林古港最繁荣时期的历史缩影。

“通洋总汇”海运长

新兴街建于嘉庆七年(1802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记者近日踏访其地,入目处但见青砖古巷风剥雨蚀,唯有挺拔的廊柱、古朴的题名、屋顶上那历多年而颜色如新的灰塑,提醒着来访者此处曾经有过的富庶与繁华。

新兴街。

新兴街由54间两层楼的栈房组成,当年一直延伸至出海的港湾。前门临街,后门连接内港,巨楹厚板,精灰厚墙,可囤积大批货物。栈房这种“上为货仓、下作客栈”的建筑形式,正是潮商对外开拓的历史见证。可以想见,当年潮商出洋归来,便是将船上的货物运到内港码头,然后直接搬进栈房。

新兴街的林园。

栈房中至今保留较好的“安平栈”,一砖一瓦,一楹一柱,保留完美,门前匾额上“安平栈”三个大字十分清楚,其余结构布局也基本保留原状,古风犹存。

樟林港在诞生之初便携带着海洋文明的基因,所以在被供奉的神明,也与海洋文化息息相关。位于古码头东面的观音庙,供奉着南海观音以及潮汕当地的福德老爷。另据当地人介绍,包括古港河畔正在修缮的樟林天后圣母宫外,樟林共有4处天后庙。这些天后宫与庙宇一道,被视为庇佑海运兴旺的神明,香火不断。

樟林古港石碑。

明清时期,樟林古港既是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又是潮汕贸易“海上互市”的转运枢纽,航线北通福建、台湾等地,南达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号称粤东“通洋总汇”。

据《澄海县志》记载,其时,粤海关在澄海设立税口共5处:樟林口、东陇口、南洋口、卡路口、难关口。广东省每年在澄海地区征得的税银占总金额的五分之一。有专家指出,樟林港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东线的重要港口,出港的物品包括瓷器等。

新兴街牌坊。

“新兴街是了不起的见言物,假如这条街放在欧洲,老早就被他们开发成一个什么人都来看的景点。走进去都是古代的栈房,栈房以前临海,风景很好。更重要的是它在潮汕历史上的地位,我们要研究潮汕人向外发展,这条街就很有历史价值。这条街是文化的一个象征,是很宝贵的文化财产,对开拓旅游业也有帮助。”国学大师饶宗颐说。

随着海岸线前移,河道淤塞,樟林古港渐渐变为寻常巷陌,新兴街也随之消沉。如今的内港看来只是一条宽约二三十米的河道,码头也早已荒废,剩下一地枯叶,半壁残阶。

由此扬帆到异乡

“想起几百年前,人们带着一点寒伧的行李,乘着简陋的红头船,以咸鱼、虾酱、酸菜、腌萝卜送饭,在风浪中漂泊,分别到达当时的安南、暹罗、东印度群岛、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情况,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澄海东里人秦牧在《故里的红头船》中写道。

红头船模型。

何为红头船?据黄光武《雍正潮州海盗、广东海防与红头船》记载,红头船源于清朝雍正皇帝的“御批”。雍正对东南沿海苏、浙、闽、粤等四省的出海船只,钦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即出海船只,必须油以黑(江苏)、白(浙江)、青(福建)、红(广东的颜色作标志,并实行船户联保,以杜海寇侵扰。但这一钦规实行不久,似乎就被人们淡忘了,唯独粤东持之以恒,后来变成远洋船只的一种标志。

200年前的新兴街,有多少人提着“过番三件宝”——市篮、水布、甜粿——从码头乘上小船换乘红头船,再随着红头船的帆影到达异乡。在古港繁盛之时,“行船经商”“出洋谋生”“南洋发家”是这里流行的创业理念。

新兴街。

至今新兴街口东南面还有一处高大建筑物,大门匾上书“永定楼”三个大字。这座建筑物占地约800平方米,是货仓和航标两用的实用建筑。本地人也称它为观海楼,据称当年楼上挂着红色的航灯,红头船进入南澳海面即可见到。遥想当年,满载货物的红头船远航归来时,接驳的小船在码头、货栈与河海交汇处穿行如梭,何等盛况。

永定楼。

据记载,至清朝咸丰年间,樟林港中可作远洋航行的红头船队多达100多支,每支船队十几艘至几十艘船不等。船队每年南下雷琼、安南、暹罗、苏门答腊、文莱、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大宗出口的是陶瓷、潮绣、红糖、樟脑、棉布等;转运出口的是苏杭的丝、绸、绫、缎、绢和福建、江西的药材、松香、兽皮等;大宗进口的为稻米及各种豆类,各类名贵黄金、玉器、犀角、象牙、香料、柚木、楠木等。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到海外谋生的先侨,60%以上从樟林古港出发,乘红头船远赴南洋。一波接一波的海外移民潮,不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近代海外潮商群体,还涌现了一批近代海外潮商巨子。他们当中有新加坡种植业大王佘有进、泰国转口贸易业和大米加工业巨头陈黉利家族、泰国米业大王高楚香家族、泰国典当业领班郑子彬、泰国粮油加工和航运业大王蚁光炎……

翻拍20世纪80年代古港旧照。

“虽然樟林古港如今已没有了海,但是精神上的海洋仍然存在于很多潮汕人的心中。走出海外的华侨后代,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樟林古港参观,感受当年他们的祖先从这里出洋,在外拼搏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澄海区旅游局副局长杜少石说。

看点

塑造“红头船故乡”  唤起侨胞集体记忆

早在1984年,樟林古港便被公布为澄海县(今澄海区)文物保护单位。这一片占地4.6平方公里的古港区,在潮汕明清时期经济贸易情况和移民史、华侨史研究中有重要价值。

近年来,东里镇开始加大力度对樟林古港进行保护开发,在今年3月份出台了初步的全镇历史文化保护规划,樟林古港便是这份规划的中心。为了唤醒海外侨胞的集体记忆,东里镇决定在古港河附近按照1︰0.8的比例修建一艘红头船,初步估计造价200万元。

近年来,国内旅游的趋势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从观光型向怀古型及体验型发展,而承载着潮汕人对于海洋集体记忆的樟林古港及新兴街,无疑十分符合这一变化趋势。

澄海区旅游局介绍,“十三五”期间,澄海把樟林古港的开发规划放在重要地位,将对镇里进行指导规划,具体包括:规划仿造红头船,塑造“红头船故乡”的旅游形象;充实博物馆内容,展览出土文物,并设碑林、名人园,为海外知名潮汕侨胞树碑立传等,致力将其建成集观光、寻根、文化交流于一体的樟林古港文化街区。

新兴街的码头。

观点

应该将新兴街开发与古港河有机结合

“新兴街的繁荣兴盛,与古港河关系密切。在看待新兴街的时候不能将其单独看待,而应该将其与古港河有机地结合起来。”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澄海博物馆副馆长蔡文胜说。

近年来,随着古港河的治理,古港河沿岸围起了石围栏。对此蔡文胜认为:近年在古港河整治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也有了新的进展。这样做的出发点本来也是为了保护古港河,但是却无意中切断了古港河与新兴街的联系。原本新兴街的货栈有前后两个门。前门向着街道,后门直通内港。“当时的货栈,不少都从河边上货的,但是石栏杆的修筑,将这一联系在无意间隔离开来,难以构成一个整体。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开发还需尊重历史。”

同时,蔡文胜认为,虽然作为樟林古港目前保存较好的见证,但新兴街的现状并不乐观。“像林园、过街楼等进入新兴街的必经之路,都已经非常残破,成为危房。一些货栈在新兴街被公布为文保单位之前已经被改建成现代样式房屋。现在新兴街已被列为文保单位,要严格按照文保单位保护规定落实保护工作。当地政府有责任对居民进行宣传、监督,防止发生建设性破坏。”蔡文胜说。

蔡文胜还谈到了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建筑序列的保存与保护。“目前樟林现存的建筑,从风格上讲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港口兴起前的明末时期,二是兴盛时的清初至清中期,再者是清末到民国。在樟林古港的开发过程中,这种序列能够体现樟林从渔业港到贸易、移民口岸再到淤塞后侨乡形成的变化过程,应该得到保存,将历史发展的原本面貌展示给世人。”蔡文胜说。

【策划】郎国华、邓红辉

【统筹】刘江涛、王长庚、卢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伍青、黄学佳、 许端阳 实习生 郑新洽  (澄海区博物馆、樟林古港历史陈列馆对本文有贡献)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郭智军

编辑 王勇幸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