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茂名把实施“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作为落实省委“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在各区、县级市选取重要镇街节点建设了6个示范墟,取得阶段性成果。南方+茂名频道推出“落实百千万工程 茂名绘出示范墟”系列报道,立体式呈现示范墟建设新面貌。
从采矿炼油工业中崛起的茂名市,又称“南方油城”。
在茂名建市的发源地,有一条“油城墟”,是工业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也是茂名推动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示范性项目之一。
伴随项目的落地推进,金塘镇正努力创建国家级卫生镇;墟村联动,培育一批新业态,“一村一IP”产业效益显现;1958号蒸汽小火车环湖观光,制造“工业乡愁”的文旅新场景……如今,油城墟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金塘镇内外兼修揭开了新面纱。
近日,南方+记者走访落户于茂南区金塘镇的“油城墟”,发现其推动了墟村面貌大变样,展示油城文化的观光小火车将从露天矿生态公园连接至镇中心的簸箕巷,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联农富农的势头越发强劲。
镇域新机遇
打造镇区“20分钟生活圈”
簸箕巷是油城墟的核心区。“60天完成了近21亩地的征地、拆迁、补偿和16户人家的安置规划,关键是群众愿意配合。”金塘镇金塘村党支部书记罗水渠回忆推动簸箕巷落地书房仔村的过程时,反复提到发展机遇。
这是一片靠近镇中心市场的闲置屋地,隔着一条河便是镇的商业街,“地理位置好,必须要抓住机遇,按照项目规划,把商业体做起来!”罗水渠说,结合油城墟建设对金塘的发展机遇和带动村民增收晓之以理,村民很快就同意了,还无偿让出部分土地用于人行道建设。
“现在不仅路通了,环境也变美了,还可以自己经营庭院经济,很好!”这几天,家住书房仔村的齐姨接到好几个租店铺电话,正在和罗水渠商量着结合簸箕巷的业态发展有选择性地出租。
油城墟项目于2022年6月落户金塘镇、7月开始动工,目前一期——金塘镇墟改造提升和簸箕巷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已基本完工。
“先改造群众认可的示范性房屋,以点带面,3个月完成了镇墟500多户以及项目沿线牙象、谭屋、天安等7条行政村1735栋房屋外立面风貌改造。”金塘镇副镇长陈蕾说,同步推进圩街基础设施改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等工程。
“基于项目的落地建设,金塘镇今年成为茂南区创建国家级卫生镇的第一批镇域。”陈蕾介绍,以此为契机将进一步畅通骨干交通路网,打造金塘镇到茂名市区“20分钟生活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油城墟项目的落户,成为金塘镇落实“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无论是面貌提升、交通路网畅通,还是商业体建设,都在为墟村联动、联农富农、撬动镇域经济引凤筑巢。
引凤筑巢
丰富业态联农富农
夜晚,金塘镇墟灯光璀璨,簸箕巷人来人往,消费热潮丰富夜生活。今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期,到油城墟游玩的人流量达22.3万人次。人气带旺乡村经济。当地美食“宜良山簸箕炊”日销约200盖,“文林村铜制品”日营业额4000元以上……9月28日簸箕巷开业以来,烟火气十足。
过去金塘墟街业态传统单一,主要以批发零售为主,呈分散式分布且数量较少。簸箕巷建设推动了金塘镇墟跨过了文林河向南发展,拓宽镇域空间近100亩,增加项目店铺90间,增加商业主体近200个,主要业态分布以非遗体验店、当地特色餐饮店、茶饮店、小吃店、亲子动漫乐园为主,预计年增加商业营收3000万元。
“簸箕巷和骑楼商业街都在镇中心,聚集人气有着天然优势。观光小火车则沿着露天矿生态公园,将吸引的人流带到镇中心,形成双向人流互动。”茂南区农业农村局局长谢开荣向记者介绍,油城墟通过串联周边的乡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使生产力在镇和村之间合理分布。
油城墟项目依托国家级矿山生态修复典范露天矿生态公园,以环湖观光蒸汽火车为主线,沿线实施圩街改造、布局建设籺街和村史馆、微型加工厂、露营基地、萌宠庄园等节点17个,墟村联动了7个行政村,形成了“一路一带一核七村”发展格局。
该项目也激活了乡村经济“微动力源”。白土村阿朱家籺、上垌罗非鱼、谭屋丝苗米……金塘镇提炼打造了19个“一村一品”,并由“油城墟手信”建立起富有个性化的品牌,实现 “一个村加持一个IP”的产业效益。
目前,通过出租微加工厂、土地流转、农村电商、带动就业等形式,已增加村集体收入近210万元,带动周边近7000人就业,商铺租金提升50%左右,产生了以业带村、以村旺镇、以镇兴市的示范效应。
商业体展示传统文化
“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
2023年,油城墟项目被市县域高质量发展交流会评为最满意和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特色从露天矿生态公园而来。
金塘镇是茂名现代发展的发源地,露天矿是茂名油页岩的发源地,两者有着共同的根——油城文化。
外立面改造还原了当时的城市色彩,环湖观光火车让市民和游客切身感受露天矿工程当初的浩大与改造后的美丽,微型加工厂、村史馆等标志性建筑再现了当年大搞“人造石油”开发和城市建设的场景……油城墟是茂名市“百墟千村振兴计划”中展现油城文化的重点建设项目。
中秋国庆双节期间,露天矿生态公园总人流量达33.2万人次,越来越多人到这里了解油城的由来。“油城墟不仅是茂名运用‘一四五’工作法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茂名传承城市文化、石油文化的一个博物馆。”茂名市委党校老师吴斌坦言。
油城文化和非遗文化、墟日文化共同组成了油城墟文化。白土簸箕炊制作技艺、“阿朱家籺”制作技艺等一批茂南区非遗项目在簸箕巷有了新业态——美食体验店,每逢墟日——农历“一四七”,高州石鼓、化州南盛、茂南区公馆、羊角以及金塘周边村庄的商贩、农民把农特产带来此处交易,油城墟人声鼎沸,墟日人流量破万人。
“应该把特色墟打造成为茂名乡土文化特别是非遗文化传承、展示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平台。”茂名市社科联主席张学强认为,新兴商业体碰上传统非遗文化,便能造就新的网红打卡点。
引凤筑巢,做旺镇村;文化弥新,联城带村添后劲。在人流中,一条“工业锈带”变为“生活秀带”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正徐徐展开。
■调研手记
油城墟各个项目点互为“代言人”
一条墟街,一条观光火车,一个露天矿生态公园,油城墟的项目点看似互相独立,实则互为“代言人”。
记者走访了解到,油城墟项目从规划之初就严格按照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法,油城文化作为精神内核,观光火车作为“丝带”把金塘镇的“一村一品”带货到镇中心,墟街的游客看到各自精彩的“油城墟手信”免不了推荐亲朋好友来打卡。而微型加工厂当起了手信的“源泉”。
人流从镇中心又流向露天矿生态公园,不足10分钟的车程,却在墟街与观光火车往返中流连。如何推动城乡融合,人流、物流等要素在群众的精神生活中互通有无,则是题中之义。
走访的过程中,不少建设者、推动者坦言,2022年6月落户至今,不过1年半时间,其中少不了群众“建设好惠及大家”的配合,但他们更期待后续的久久为功——让“百千万工程”的抓手行稳致远。
【策划】刘俊
【采写】南方+记者 杨金凤
《落实百千万工程 茂名绘出示范墟》系列报道
①六墟各美其美,联城带村“镇能量”趁墟释放>>点击查看
②高凉墟:一墟联两城带旺“烟火气”>>点击查看
③油城墟:为城市留下一抹“工业乡愁”>>点击查看
④窦州墟:新场景焕活老街文化>>点击查看
⑤疍家墟:新业态催热渔村“美丽经济”>>点击查看
⑥沉香墟:古色古香碰撞潮流时尚>>点击查看
⑦橘州墟:枢纽镇写意“田上乡愁”>>点击查看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