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山海经”|向海图强,生态与产业共舞

南方日报、南方+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有丰富的海洋资源:452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81.4公里海岸线、162个自然海岛……

然而,惠州城市沿江而建,伴江而兴,从严格意义上看,并非一座典型的滨海城市。

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沿着惠州海岸线,从西往东看,惠州港集装箱装卸繁忙,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日夜作业,黄金海岸、巽寮湾、双月湾等滨海景区游人如织,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项目建设工地热火朝天。海面上,阳光明媚,游船出海;海风徐来,风车转动;牧场喂食,群鱼欢愉。

惠州向南,拥抱大海,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如今的惠州,已初步构建起了以临海工业为龙头,滨海旅游等为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产值占比稳步提升,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约1140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1%,成为引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

鹭鸟起舞,虾蟹成群,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过去10年实施生态修复项目10个,累计种植红树林面积7607亩,未来将打造万亩红树林示范区,人与自然、生态与产业和谐共生发展。

6月8日是第15个“世界海洋日”和第16个“全国海洋宣传日”,我们一起来聚焦惠州的海,看惠州如何做好经略海洋的大文章。

激发“海”的活力、释放“海”的潜力,这里将成为惠州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支撑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乘风破浪,一起扬帆向深蓝!

向海而兴!惠州激活蓝色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还有较大的海域面积。惠州土地面积1134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520平方千米,广阔海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遐想。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尽管不同于传统滨海城市临海而建,但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修路强基础,谋划园区兴产业,远海建城的惠州坚定迈出“沿江向海”的发展路子。(点击阅读更多)

惠州:打好海洋产业特色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依托资源驱动,惠州海洋经济近年来持续壮大,海洋产业体系有序完善。当前已构建起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正加速成为引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点击阅读更多)

特写

打造万亩级示范区!惠州滨海生态修复提质升级

经略海洋,生态海洋,281.4公里海岸线上处处是风景。

站在惠东县黄埠镇盐洲岛白沙村考洲洋畔的红树林湿地公园,登上观鸟台,放眼望去,层林尽染,鹭鸟栖息枝头,村里头一声吆喝,百余只鹭鸟受到惊吓振翅齐飞。

跨过盐洲大桥,白沙村对岸的望京洲滩涂红树苗已长至成人高。沿着新吉盐公路的彩色观光道一直在海边延伸,退潮时分,躲在树林里的虾蟹不时探头觅食,弹涂鱼则鼓起鱼鳃驱赶误入领地的小动物,演奏一曲和谐的生态交响曲。

这样的场景不只是在白沙村、望京洲沿岸,在考洲洋畔的横石湾、好招楼、罂公洲至赤岸海岸,在平海内港、范和港大铺屯、蟹洲等近海滩涂,因为种植红树林带来海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重现的景观已成常态。(点击阅读更多)

专家建言

打造产业港贸易港,支撑惠州海洋产业发展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总规划师陈有文认为,产业港、贸易港、内河港是惠州港发展的不同方向。惠州港支撑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非常成功,下一步应该沿着产业港的方向发掘产业链的价值,推动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的延伸,形成更大的产业规模。(点击阅读更多)

南方观察

释放“海”的潜力,惠州需精细规划和统筹

在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征程中,惠州建设海洋大市迈出坚实脚步。但要乘风起势,则还需要更加精细的规划统筹。除了既定目标和策略,区域的各海域节点因地制宜制定产业策略引导,各产业类别衔接和协同发展的指引,城市内部的海陆协同和湾区城市间及海域统筹互补,以及产业上下游成链条规划布局,打好基础,发挥好以点带面作用,真正促进惠州海洋产业由资源驱动转化成产业链条和城市环境驱动。(点击阅读更多)

【监制】柯鸿海

【统筹】罗锐 刘光明宝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乌天宇 刘光明宝 马发洲 糜朝霞

【摄影】南方+记者 梁维春 王昌辉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