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还有较大的海域面积。惠州土地面积11347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520平方千米,广阔海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遐想。
资源驱动,经略海洋。沿着惠州281.4公里海岸线由西往东一路看过来,惠州港集装箱装卸繁忙,世界级绿色石化高地日夜作业不息,黄金海岸、巽寮湾、双月湾等滨海景区游人如织,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项目工地热闹非凡。再往海面上看去,海风徐来,风车转动;海上牧场,群鱼涌动。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点。尽管不同于传统滨海城市临海而建,但在现代科技加持下,修路强基础,谋划园区兴产业,远海建城的惠州坚定迈出“沿江向海”的发展路子。
6月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个“全国海洋宣传日”。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3)》提到,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28年居全国首位,海洋强省建设成果斐然。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海域、海岛、海岸线资源丰富的惠州,阔步迈出海洋强市的脚步,从滨海旅游到海洋牧场,从产业布局到清洁能源和科学装置,谋划的目标和路径越发清晰。在这片广阔的蔚蓝海域里,惠州正从容执笔落墨,全力绘就陆海统筹、立体开发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蓝图。
海洋经济
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将达25%
回顾人类发展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亘古法则。位于南海之滨的惠州,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无疑是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广东省的海洋大市之一,惠州逐梦深蓝有着足够的底气。在资源禀赋上,全市海域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281.4公里,自然海岛162个,海域面积、海岸线长度和海岛数量分别居全省第六、第五和第四位,广袤的海域资源为城市产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抓住海洋发展机遇就是抓住未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三级调研员丘光利介绍,惠州近年来不断迈出海洋发展的新脚步,构建起了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纵观惠州经济各结构组成,海洋经济已成为引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
据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综合统计数据,2022年全年海洋生产总值约1140亿元,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市GDP的21%。自2020年以来,海洋经济产值一直稳定在1000亿元以上。海洋产业类型越来越丰富,产业基础越来越雄厚已成现实,城市海洋产业正在得到稳定增长。
尽管惠州海洋经济发展已取得一定基础,但对比深圳、青岛、珠海等省内外海洋城市,就理论上而言,惠州并非一座典型性的滨海城市。
不同于传统滨海城市靠海而建,海洋与主城区深度融合,惠州主城区沿东江、西枝江而建,距离海岸线遥远。以惠城江北CBD为中心做参考,其距离大亚湾澳头港、惠东平海湾分别约50公里和80公里,车行时间约1-1.5小时。
“通常来讲,靠海而建的滨海城市各产业类型都会有着明显的海洋经济烙印,而像惠州这样的远海建城的滨海城市,在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布局中则更加强调功能性。与城市配套服务关联度不大,更多依托于小区域的产业需求和资源禀赋特点。”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协会副会长、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秦雨介绍,关注惠州的石化产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以及滨海旅游等,莫不如此。
聚焦于此,惠州海洋产业发展也迎来新梦想。
今年初,惠州市政府印发实施的《惠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十四五”周期,惠州将着力实施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格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海洋对外开放合作等五项重点任务,不断构建海洋强市建设新局面。
惠州提出,到2025年,海洋经济空间布局逐步优化,海洋经济规模稳步扩大,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25%,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1.2亿吨以上,成为海洋特质更加明显、海洋经济竞争力更强、民生福祉更好、资源利用效益更优、开放水平更高、可持续发展韧性更足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海洋城市。
产业布局
构建特色鲜明的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依托于禀赋的海洋生态资源,惠州逐梦深蓝已然迈出了坚实脚步,构建起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夏日清晨,在惠东港口南部海域,海风徐来,风车转动。伴着海面吹来的清凉晨风,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一期)40台风机长达86.5米的叶片迎风旋转,将风能转换成电能,源源不断输送至千家万户,点亮万家灯火。
当前,继一期项目2021年底并网运行后,今年3月,项目二期海上主体工程开工建设。据悉,两期建成运行,项目总装机容量将达100万千瓦,共有104台机组,配套建设两座220kV海上升压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0亿千瓦时。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港口小星山附近的圣告岛,粤港澳深水网箱生态产业园里的深海养殖网箱如“海洋堡垒”纵横在海面上。食物刚被饲养员倾倒水中,平静的水面瞬间海水四溅,成群的笛鲷、海鲡、石斑、鮸鱼在水中跃动抢食。
这便是布局惠州海域的现代海洋牧场,当前一方海已建设完成125口20万立方养殖水体的深水网箱,一座3000平方米规模集海洋生态科普和海洋牧场管护为一体的综合平台,以及陆基水产种苗基地、石首鱼博物馆等项目配套设施。
不止于此,去年7月签约落户的惠州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也不断加快建设脚步。作为惠州引进的最大的农业产业集群项目,项目总投资170亿元,包括现代水产遗传育种中心、科研与运营管理中心、渔光智能产业园等11个子项目,完全建成并达产运行后,预计年产值可达近500亿元。
将视线转移到惠州海岸,经济生产生活景象同样热闹非凡。惠东黄埠,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工地塔吊升降频频,项目建设一片热火朝天,对照规划图纸,国家在此布局的“国之重器”初见雏形。在大亚湾畔的惠州港,码头集装箱装卸繁忙,往来商贸交易频繁。
临近傍晚时分,途经惠深沿海高速路过大亚湾沿海一带,石化区内灯光齐齐点亮,宛若“不夜城”,这里便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东西两翼两个石化工业基地之一。今年以来,总投资超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取得重大建设进展,总投资约521亿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动工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加速崛起。
就在不远处的霞涌海边,褪去盛夏白天的炙热,刚刚迎来二期开园在黄金海岸休闲散步的游客络绎不绝。放眼惠州281.4公里海岸线,黄金海岸不过其中一个节点,往惠东县域延伸,十里银滩、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黑排角等景点密集分布,已成为周边湾区城市,乃至全国范围内游客滨海度假旅游的好去处。
海面上,鱼翔浅底,风车转动;海岸边,产业集聚,游人如织,海洋资源大市正稳稳踏出经略海洋的步伐。
展望未来
深化陆海统筹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一排排海上风车、一方方海洋牧场、一个个滨海景点……
对比往昔,惠州海洋经济已然取得了大发展;展望未来,正在打造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惠州,无疑期待着丰富的海洋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惠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将深挖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价值,建设海洋特质更加明显、海洋经济竞争力更强、民生福祉更好、资源利用效益更优、开放水平更高、可持续发展韧性更足的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海洋城市,成为广东沿海经济带上的璀璨明珠和珠江东岸海洋经济新增长极。
时代呼唤惠州跨出向海图强的“加速跑”。
如何给当前的势头添一把火?秦雨认为仍需从非典型性滨海城市特性入手。他介绍,纵观城市目前的海洋产业类型和分布情况,在依托禀赋资源布局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引导各产业节点串点成链,同时不断深化城市沿江向海发展路径,逐步实现城市空间格局和交通格局层面的山海联动,进而实现城市海陆产业衔接,陆海统筹,做强基础,守住底线,实现产业链条有序延伸。
发展路径则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海洋与远海布局主城间的衔接,陆海统筹发展,解决人怎么来海边的问题;二是发挥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延链补链协同发展,解决人来海边后怎么留,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看变化,随着海洋强国、海洋强省,海洋强市的蓝图绘下,惠州正在快速补发展短板,着力构建港—区—产—城联动发展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
看陆海统筹,自惠州2020年创造性地谋划“丰”字交通主框架格局,1号公路(惠霞高速)快速全面开工建设,城市核心区直达霞涌,绘就惠州沿江向海的核心发展轴。再加上深汕高铁、稔平环岛高速公路、广惠东延线高速等轨道交通线路进展频频,惠东县道213、县道210等滨海片区道路改扩提质,惠州近海陆域交通环境加速蝶变。
看产业集聚,当前,靠海而起、因城而聚的大亚湾正持续用力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全市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产值达4300亿元,吸引着石油化工、新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延伸布局,区域也成为惠州产城人融合发展的重点片区之一。产业向心力还在不断深化,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正不断迎来企业布局。
尽管在惠州海洋经济的探索进程中,大亚湾产业集群在很长时间都是个例,但当前有了新改变。
在惠东滨海,规划面积约1540亩的吉隆千亩产业园项目正有序推进,计划打造惠州对接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前沿产业园区,承接区域优势项目外溢需求,打造新的滨海产业增长极;在滨海度假区,道路、学校、医院,以及图书馆、冰雪世界等基础生活配套和景区被持续谋划建设,产业协同发展势头迅猛。
当前,惠州正谋定而后动,奋力书写“经略海洋”大文章,不断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乘风破浪,扬帆向深蓝。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