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打好海洋产业特色牌,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南方日报

依托资源驱动,惠州海洋经济近年来持续壮大,海洋产业体系有序完善。当前已构建起以临海石化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现代海洋渔业、临海清洁能源为重点,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正加速成为引领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蓝色引擎”。

临海石化产业

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

夕阳西下,站在惠州大亚湾畔,只见一座石化新城在灯光照耀下璀璨夺目。20多年前,这里还是灯火稀疏、籍籍无名的小渔村。

2002年11月,随着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打下第一桩,惠州踏上进军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的征途。这个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的落地,改变了一座城市。在大项目加持下,吸引了一批投资者、人才前来,如李长荣化工、韩国LG集团等行业龙头落户,一举奠定惠州“石化强市”的基础。

作为一座年轻的石化区,大亚湾在对标世界一流中寻找路径,已跻身国家重点建设的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全省唯一)、连续4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

沿着石化大道中一路前行,一系列化工新材料企业映入眼帘。壳牌、中海油、LG化学、巴斯夫、欧德油储……前来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有13家之多。去年,规划面积32.9平方公里的大亚湾石化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亿元。

在大亚湾石化区内,两大世界级项目正在建设中。今年2月,总投资超百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迎来重大进展,提前完成重型塔器吊装,其大亚湾研发中心破土动工。今年5月,总投资额521亿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开工,将生产高端聚烯烃产品。

近年来,惠州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发展。在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三期项目等重大项目加持下,惠州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高地,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

海洋交通运输

把惠州港打造为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离不开海港的支撑。

惠州港在全国沿海布局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港口群,处于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核心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部,是粤港澳大湾区六大港口之一。

近年来,惠州港持续扩能升级,荃湾、东联、碧甲3条公用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实现通航,荃美码头、LNG码头、荃湾港区10万吨级多用途码头加快建设。目前,惠州港沿海及内河共分有4个港区,有75个码头泊位,其中包括29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

惠州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港货物吞吐量总体呈逐步增长趋势,近年来平均增长约8.5%。2022年,惠州港港口货物总吞吐量为9004.5万吨,其中危险品货物吞吐量达5866.34万吨,是全国第三大油气港。

随着中海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石化、LNG接收站等国家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惠州,惠州港的吞吐体量将进一步扩大。但惠州港也存在诸多发展短板,未能形成强力有效的集疏运体系。

因此,“十四五”期间,惠州将围绕一港两地四区的整体格局,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重大码头项目建设,提升惠州港吞吐量,加大公共码头与航道建设力度,实现由产业港向产业港和贸易港并重转型。惠州提出,推动惠州港成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沿海重要港口,打造大湾区乃至全国南北出海新通道。

滨海旅游产业

形成山海岛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大亚湾黄金海岸二期开园试运营。这里是惠州最大的滨海浴场,沙滩岸线全长1.8公里,景区每年游客接待量达200万人次以上。

这是惠州推动滨海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海龟湾、双月湾、巽寮湾、大亚湾……当前,惠州正在串联滨海旅游资源,高水平推进海上旅游及海岛开发,打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惠州湾”品牌。

惠州着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和游艇、水上体育等专项旅游,结合星河智乐谷、环稔平半岛绿道、小径湾等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目前形成了以海滨浴场、海钓、海潜、游艇、帆船运动等为主要特色的项目,建成巽寮湾、合正东部湾、双月湾等游艇俱乐部、游艇基地,打造以小星山岛、圣告岛、针头岩岛、青州岛、孖仔岛为代表的海钓区。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惠州沿海县区累计接待游客1464.6万人,占全市61.26%;旅游总收入74.64亿元,占全的42.6%。

据悉,惠州将积极对接广东省打造“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和“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定位,大力打造百里国际滨海旅游长廊,打造三个“百”的滨海风情,即百里黄金海岸线、百里绿色生态带、百个风情海岛群,形成山海岛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现代海洋渔业

海上“牧”鱼建设“粤东海洋粮仓”

惠东港口外的海域不远处,在名叫圣告岛的岩石海岛附近,一座现代化的“海洋牧场”正在建设成形,百余个圆形深海网箱浮在海面上。在这些网箱里,成群的健硕海鱼正茁壮成长,等到达一定重量将被销售到香港乃至海外的高端市场。

深海网箱是一种接近原生态的渔业养殖模式,让海洋渔业实现了从“捕鱼”到“牧鱼”的现代化转变。

2019年12月,惠州小星山海域符合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条件,批准成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流动渔民深海网箱养殖产业园就此落户惠东港口,也是广东省渔业四大重点产业发展项目之一。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这座产业园成为海洋现代渔业的重要探索者。产业园牵头实施主体、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负责人颜阔秋表示,产业园正推动深海网箱高端名贵鱼类养殖、渔业旅游观光、休闲海钓、潜水运动等渔旅融合项目发展,实现以旅带渔、以渔促游。

发展海洋渔业,鱼种是关键。

惠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实施种质资源培育、传统网箱升级改造、复合型海洋牧场建设、水产品预制菜精深加工、粤东区域冷链物流节点建设、三产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渔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等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七大工程”,打造“粤东蓝海粮仓”。

传统海洋渔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惠州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签约落地,规划建设12万亩陆海联动现代渔业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渔业总产值57.37亿元,同比增长10.07%,其中海洋渔业产值26.35亿元,同比增长4.22%。

临海清洁能源产业

大项目支撑建设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

在惠东县稔平半岛的南部海域上,一处大型风车群矗立在海面,巨大的风叶随着海风挥舞旋转。这是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一期项目,共有40台单支叶片长达86.5米的风机,经过风能与电能的转换,点亮了湾区的万家灯火。

今年3月,惠州港口海上风电场二期项目启动建设。未来这片海上风电场项目将拥有104台风机,每年可提供清洁电能约30亿千瓦时,可等效节省标煤约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约6000公顷。

作为省内能源大市,惠州背靠大亚湾石化区,各类能源类别齐全,风能、水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抽水蓄能以及天然气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正加速崛起。

在惠东县,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基地为抓手,大力推进能源产业发展。目前,惠东建成、在建和待建的能源项目众多,包括平海电厂、太平岭核电、港口海上风电、高潭抽水蓄能电站等,已初步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多元化能源制造格局。

《惠州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十四五”期间,惠州将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100万千瓦,还将加快开发利用天然气、核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发挥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能源科创平台优势,逐步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清洁能源中心和能源科技创新中心。

“惠州临海清洁能源产业保持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惠州市能源与重点项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已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年上网电量7.06亿度,中广核惠州港口海上风电二PA、PB项目、中广核太平岭核电项目、LNG接收站项目等项目有序实施,大亚湾西部综合能源等一批重点项目纳入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在临海地区已构建形成以核电、风电、天然气发电等重点的清洁能源产业项目群,临海清洁能源产业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乌天宇 刘光明宝 马发洲 糜朝霞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