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释放“海”的潜力,惠州需精细规划和统筹

南方⁺

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281.4公里,自然海岛162个……经略海洋,惠州有着足够的资本。依托资源禀赋,惠州临海石化、滨海旅游、海洋牧场、清洁能源以及海洋交通等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正得到稳步发展。

然而,惠州主城区远海布局,海洋产业短板也表现明显。交通互联滞后,城市陆域腹地协同服务能力不强;产业现状节点布局相对独立,海洋经济串点成链亟待提升;滨海产业集聚程度不高,产业园区向心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通讯员供图

通讯员供图

尽管281.4公里海岸线上产业和景点次第排开,但滨海协同发展的合力并不强,更多的都是依托于投资企业的圈定特定资源要素独自开发。以滨海旅游度假产业为例,在开发企业投资经营下,巽寮湾、双月湾等局部间或设景,不只旅游体验趋于同质化,且让整个海滨旅游景观和海岸带呈现割裂状,景观差异组合合力难寻。

同时应看到,惠州近年来向海图强的新变化。1号公路、环岛高速和县道升级提速,连接道路和轨道交通均在规划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高地、吉隆千亩产业园区、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海上风电、深水网箱等产业园区及项目都在建设谋划。

在广东建设海洋强省征程中,惠州建设海洋大市迈出坚实脚步。但要乘风起势,则还需要更加精细的规划统筹。除了既定目标和策略,区域的各海域节点因地制宜制定产业策略引导,各产业类别衔接和协同发展的指引,城市内部的海陆协同和湾区城市间及海域统筹互补,以及产业上下游成链条规划布局,打好基础,发挥好以点带面作用,真正促进惠州海洋产业由资源驱动转化成产业链条和城市环境驱动。

从擘画惠州滨海经济画卷着手,城市规划引导和企业产业投资双向发力,踏上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海洋大市之路。

【文字】南方+记者 张峰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糜朝霞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