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坚持绿色低碳,广州以高质量生态修复支撑高质量发展

广州大道
+订阅

矿山开采创面的科学生态修复和合理再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近20年来,广州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完成了670个采石场的整治和复绿工作,累计复绿面积超25平方千米,每年实现碳汇超过260万吨。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结合特大城市的山林、河湖、湿地、海洋等多样化的自然资源,广州将生态修复与人民需求相适应,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相结合,营造市民与各种动植物和谐共栖的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广州如何担起生态责任、展现生态作为?本期观点我们邀请专家学者一同探讨生态修复背后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思考。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杨振宇>>>

以生态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手段之一。

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独特,位于广东最大的平原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台地和高丘次之,山地最少。广州地貌形成大约始于6000年前,处在珠江河口,背山面海,三江汇入,形态为东西向,西宽东狭,形如漏斗。唐代诗人高适有诗云:“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明清开始,珠江急剧缩窄,珠江的泥沙不断向南冲刷延伸,堆积在广州南部浅海区域,加上近代人工围垦造田,在南部形成连片的沙田与湿地,从而形成当今广州的生态格局。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吕传廷>>>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生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更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经历了粗放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三个时期,同时,在城市环境治理、生态系统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与绿化低碳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院长 郑小战>>>

广州为矿山整治复绿探索提供了有益经验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较早启动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因地制宜,对废旧矿山生态修复及土地利用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创新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利用废旧矿山土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朱照宇>>>

完善生态修复经验,形成体系和标准化产品

综观实践案例,广州矿山生态修复走过的历程,从以复绿为主的整治+部分综合利用,到美丽国土+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再到形成乡村支柱产业+碳汇和生物多样性+带动共同富裕。比如,蕉门河和凤凰湖生态修复后,原来裸露危险的采石坑变成了美丽安全的公园,原本荒凉的蕉门河道也变身“十里花廊”,滨水两岸成为南沙区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及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改善了蕉门河中心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相关阅读:

绿动广州:从复绿矿山到生态旅游打卡地

【统筹】朱伟良

编辑 尤丹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