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已成为指导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矿山开采创面的科学生态修复和合理再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原国土资源部就发布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提出在全国建设绿色矿山的要求,规划在2020年基本建立起绿色矿山格局;2018年原国土资源部正式发布国家绿色矿山建设的规范标准;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探索强化矿山从开采到闭矿后土地再利用全过程的严格监管和绿色发展。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较早启动了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广州作为省会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因地制宜,对废旧矿山生态修复及土地利用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创新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模式,因地制宜科学开发利用废旧矿山土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2003年9月,广州启动了“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目标是把广州打造成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而废旧采石场非金属矿山的整治复绿工作就成为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近20年,广州市先后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完成了670个矿山的整治和复绿工作,累计复绿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实现碳汇超过260万吨。同时,广州市对修复后的大多数废旧矿山土地进行了合理开发利用,作为林园地、建设用地、矿山公园、仓储等利用率达85%,尤其是建设用地、生态旅游、渔业养殖等开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废旧矿山裸露开采创面的生态修复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包括了矿山边坡加固及排水系统建设、植被生态修复和矿山土地科学开发利用等内容,涉及了地质、环境、景观生态、土壤、植物、采矿、岩土工程和土地资源等多个学科。特别是岩质开采创面生境恶劣,缺乏水、土、肥等植物生长条件,植被恢复限制因素多,一直以来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都是世界性难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对采石场岩质开采创面的复绿整治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研发了各式各样的生态修复技术,但由于各地立地条件复杂、技术实施难度大、投入资金过高等限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并不多,相似案例也鲜见。
2018年,广州市地质调查院开展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市矿山整体复绿效果显著。复绿矿山经过十几年的延续,部分已达到与周边景观融为一体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效果,废旧矿山土地科学开发利用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广州市在矿山整治复绿工作中,开展了矿山边坡整治、排水系统优化、植被优选及土地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丰富的矿山整治复绿经验,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希望广州在坚持矿山绿色发展人过程中继续努力,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再添新彩。
作者系广州市地质调查院院长 郑小战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