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就要坚定不移地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必经之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民生之基、民生所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更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主要经历了粗放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建设三个时期,同时,在城市环境治理、生态系统建设、经济转型升级与绿化低碳发展都取得了突出成效。
近期,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活动中,广州共有四个生态修复项目获得表彰,数量位列全省第一,涉及旧城、新区、乡镇等不同地区,涵盖矿坑、河湖等多种生态修复类型。
从广州获表彰的案例可以看出,各项目基本都从不同的层面和切入点对生态修复进行了实践,都是以“抓重点、找难点、讲生态、多利用”和“治理、修复、利用”的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一体化的思路来开展;以修复成效为目标导向,从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段见效、长远成效的策略来逐级提升。从生态修复到活化利用,协同区域发展,结合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和产业发展,最终成效惠及周边人民群众生活和发展需要。
广州市生态修复的探索与实践,一直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厚植于千年的山水城市历史底蕴,传承自百年前花园城市的建设实践。
广州生态修复注重理论先行。因省会城市之便利,相关科研机构、院校、社会团体云集,拥有或者可以调用全省乃至全国最强的生态修复理论库、知识库和人才库,加强针对性且细致深入的理论指导,有效地保证了生态修复出品的质量。而且,由于科研、技术、应用紧密结合,广州相关实践的经验总结可以快速地被剖析和理解,进一步完善理论库,并更好地指导后续的实践项目。
广州绿色发展建设行动注重历史延续。现代广州生态空间的建设和发展,早在100年前便已经开始,并延续至今。1921年广州首任市长孙科提出建设广州花园城市的理论和设想,在任期第一年便建成了第一公园(现人民公园前身),接任市长也大力推进广州花园城市的建设,相关建设行动的延续带来了良好的成效。到1934年,广州建成的公园数量居当时全国城市之首。新中国成立以后,广州对解放前建设的公园进行了整理、恢复和完善,并持续地建设了一批公园,如文化公园、四大人工湖公园、华南植物园等。1984年之后,广州的绿色发展之路进入了以生态廊道为整体蓝图的新阶段:从1984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00年战略规划、2005年番禺廊道规划、2009年战略规划,到目前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广州生态廊道格局建设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截至2021年,广州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排名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
归根到底,广州的生态修复工作实践,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它需要持续探索和构建以“历史为核心+生态为支撑+科技为动力”的生态、文化、科技高质量发展理论;需要构建生态工作链条,把顶层的生态理论、生态修复学源头、生态基础设施工程进行有机串联,才能更好地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做出广州范本、担起广州责任。
作者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吕传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