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州大道
+订阅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修复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本手段之一。

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独特,位于广东最大的平原地区——珠江三角洲,以平原为主,台地和高丘次之,山地最少。广州地貌形成大约始于6000年前,处在珠江河口,背山面海,三江汇入,形态为东西向,西宽东狭,形如漏斗。唐代诗人高适有诗云:“海对羊城阔,山连象郡高”。明清开始,珠江急剧缩窄,珠江的泥沙不断向南冲刷延伸,堆积在广州南部浅海区域,加上近代人工围垦造田,在南部形成连片的沙田与湿地,从而形成当今广州的生态格局。

不可否认,前期工业发展促进经济大步向前,但同时也衍生出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要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广州保持GDP稳步增长的背景下,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完成了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任务。

广州一直以来重视生态修复,早年分别开展“山体复绿”“林相改造”“河道堤岸工程”“红树林种植工程”等,对已破坏的空间进行基本功能的恢复,可以描述为生态修复1.0版。以矿山修复为例,20多年前,广州就开始对被破坏的山体边坡进行加固,并种植速生植被来快速复绿。广州市政府于1989年成立了广州市整治采石场领导小组,开展关闭整治复绿采石场工程,至2006年,共关闭采石场1195个,累计复绿面积2521.07万平方米。

21世纪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人们生活品质和审美要求提升,基本功能性恢复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专业修复工程基础上,开始运用景观艺术设计手法,形成了“山体公园”“一河两岸工程”“公园水质提升”等,可以描述为生态修复2.0版。从1.0到2.0,广州生态修复项目更加综合性,更加与人们需求紧密联系一起,财政投入也不断加大。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物多样性及双碳等目标提出后,生态修复向3.0版本演进。广州服务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加强整合要素,推进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修复向价值转换跃升,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以顺兴石场生态修复项目为例,从绿色开采、隔尘降噪、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生态修复到矿地和谐、全产业链发展,生产效率提升30%,成为全国同行科学生态修复和合理再利用的典范,打造了绿色矿山的发展标杆。

从全市相关案例中可以发现,广州生态修复实施路径更加丰富,实施手段更加科学,基本实现了生态保护、修复与价值转化的共赢,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格局。接下来,广州可从五个方面持续推广和发力:

一是加强学术研究和科学实施。生态修复综合的技术,其对象为“山水林田湖海”等自然要素,都是系统自然学科,其演变遵循自然规律,需要自然认识的过程。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期比较长,不为主观导向所决定。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不断实践与检测,优化改造工艺,才能让系统健康演变,从而恢复原有生态环境。

二是统筹优先,破除行政管理屏障。现今生态修复工作,已不像以前1.0、2.0版的单一修复工作,已成为综合性工作,需要多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才能整合该空间内所有资源,发挥更大作用。因此,坚持规划先行,理清项目空间内的自然要素、存在问题,提出实施手段、路径时间表,并对资金及管理提出合理的建议,各部门依照规划按步骤实施,才能让修复工作走得更顺更好。

三是优化修复模式,加强多产融合,由单项工程变成空间内多维度共同实施。以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为例,涉及了产业园建设、乡村振兴、土地整治、河道治理、景观改造等内容,通过系统修复和建设,恢复原有生态环境,“以点带面”同时促进产业、文化、旅游和乡村融合发展,打造自然城乡交融的宜居宜业宜游环境,提升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的空间存量发展。

四是改革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健康流入,实现“全生命周期”运作。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历史欠账多、修复任务重、资金压力较大。地方财政资金有限,需要少花钱办大事,全靠政府财政投入只会走回以前低效的修复工作,而且后期管理力量单薄,满足不了现今人民群众的需求。必须改革市场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在合法合规的指导下,发挥民营企业的灵活性,通过各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加大生态保护修复的投入,切实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增加生态产品供给。

五是重视调查及监管。生态修复需要自然长期演变过程,要认识到生态修复项目不是“大拆大建”,是恢复存量空间的生态系统,项目需对空间进行调查站点、监测网络布设,并进行持续性的监测以及调查评估,根据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和受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加强数字化管理,将监测数据纳入统一平台,实施工程实施、动态监管等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分析。并应全民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发现违法破坏生态的活动时,及时查处,实现长效健康的生态环境。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同频共振,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确保生态安全、生态公平下,改变以往经济发展模式,将经济结构向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优化升级,使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并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城市、美好家园。

作者系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杨振宇

编辑 尤丹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