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态修复经验,形成体系和标准化产品

广州大道
+订阅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组织开展的“广东省第二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评选活动产生评选奖项。其中,“顺兴石场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麓湖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两个项目入选“十大范例”,“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入选“十大范例提名”,“从化良口镇生态设计小镇建设暨鸭洞河治理工程”获“生态修复设计单项奖”。

以蕉门河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为样本分析,该项目由蕉门河(蕉门大桥—丰泽大桥段)和凤凰湖2#湖组成,在满足各项设计规程规范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河湖连通”工程设计思路,实现治水与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并重,水利建设与城市规划协调一致,促进人、水、自然、城市和谐共生。项目结合现状地形特点,兼顾水利建设和城市规划要求,将凤凰湖与周边河涌连为一体,共同构建区域防洪排涝体系与区域碧道系统;以全新的生态环保理念拟定设计方案,在水系连通、地形改造的基础上,助力废弃采石坑华丽变身,形成防洪排涝河湖生态系统,把被城市遗弃的“废地”变成了“清水绿岸、白鹭成群”的“宝地”。项目构建城市“绿色海绵”,通过园林植物优化配置、生物滞留带构建、微地形改造、驳岸生态改造、水环境提升与生态修复,发挥“绿色海绵体”功能,打造集防洪调蓄、生态景观、休闲娱乐、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休闲绿廊”和“滨水城市客厅”。同时,生态修复助力碳中和,发挥湿地系统的碳汇功能,构建生态绿廊,调节小气候。

综观实践案例,广州矿山生态修复走过的历程,从以复绿为主的整治+部分综合利用,到美丽国土+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再到形成乡村支柱产业+碳汇和生物多样性+带动共同富裕。比如,蕉门河和凤凰湖生态修复后,原来裸露危险的采石坑变成了美丽安全的公园,原本荒凉的蕉门河道也变身“十里花廊”,滨水两岸成为南沙区行政、文化、商务中心及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改善了蕉门河中心区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广州在生态修复方面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这些宝贵的经验可以给全省乃至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总结完善相关经验形成体系和标准化产品,进一步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朱照宇

编辑 尤丹娜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