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蓬江实践⑧丨以中华文化为底蕴,北郊中心小学培育“和美”少年

南方+ 记者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就犹如精神灯塔,肩负新时代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江门市蓬江区狠抓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教师主力军的作用,不断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涌现一批特色鲜明的思政课程。南方+蓬江频道将推出“课程思政 蓬江探索”特别报道,聚焦介绍蓬江区各学校特色思政课程。

今天,我们来到北郊中心小学,了解学校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江地域文化、校本和美文化三大主题文化为底蕴,引领建设思政课程体系。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该如何做才能让党放心?”在开学思政第一课的讲台上,北郊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梁又晖以上述问题为引子,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主题为“强国有我在,和美少年新起航”的思政课。

课堂上,她结合学校和美育人理念,以榜样人物张桂梅、巩立姣、航天员等人的事迹为案例,鼓励学生们争当“和美少年”,在逐梦路上不怕苦、不怕累,要勇担当、敢拼搏。

在开学思政第一课的讲台上,北郊中心小学校长梁又晖以上述问题为引子,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主题为“强国有我在,和美少年新起航”的思政课。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提供 供图

在开学思政第一课的讲台上,北郊中心小学校长梁又晖以上述问题为引子,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主题为“强国有我在,和美少年新起航”的思政课。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提供 供图

在探索开展思政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文化”二字是北郊中心小学的密码。梁又晖表示,结合“和美教育”办学特色,学校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蓬江地域文化、校本和美文化三大主题文化为底蕴,引领建设思政课程体系,让课程、课堂成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学校打造和美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黄烨倩 拍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学校打造和美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黄烨倩 拍摄

走进北郊中心小学,随处可见“和美”元素,例如楼道间的古诗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走廊里写着“鸢飞鱼跃”“敏而好学”的书法作品,以“礼仪”“和善”为主题的文化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是学校打造和美校园文化的有力抓手。

梁又晖介绍,北郊中心小学开展和美教育的出发点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培养目标为“六美”和美少年,包括“彬彬有礼气质美”“健康快乐形体美”“活力无限情趣美”“敏而好学智慧美”“善于沟通语言美”与“努力进取创造美”。

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以此为蓝本,深化思想教育,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经典,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供图

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供图

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供图

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供图

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供图

学校自主开发了一套“六美”课程体系,把党史知识有机地融入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蓬江区北郊中心小学 供图

例如,数学课上,在讲授《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结合岭南大儒陈白沙先生“学贵自疑”的思想精髓,引导学生从“预习—交流—探究—应用—总结—拓展”六个步骤展开学习,逐个突破难点;英语课上,在介绍世界的名胜古迹时,教师巧妙结合江门的红色景点和党史故事,如革命烈士周文雍、陈铁军的故事,江门市第九中学的“星火燎原”纪念雕塑墙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之外,田野之上,思政课堂也在进行中。

“叔叔您好,请问防空洞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在战争时期,人民防空工程可以有效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减少国民经济损失,保存战争潜力,是夺取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今年5月,北郊中心小学一支师生队伍徒步穿越江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门人防教育基地防空洞开展研学活动。这是该校自2015年起开展探索的特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立足蓬江地域文化,遵循着“行走家乡土,研学家乡情,铸炼家乡魂,培育家乡人”的育人理念。

“青少年思维活跃,好奇心强,说教式、强制式、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心灵共鸣。开展思政教育教学,应注意策划互动式、沉浸式体验的活动,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成长。”梁又晖表示,整合利用蓬江地域的历史文化、华侨文化及自然文化等资源构建乡情教育课程,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家乡热土上亲身体验、自主探究,一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二来加强他们对家乡红色历史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爱国爱乡情感。

多年来,学校师生先后前往五邑华侨博物馆、棠下陈垣故居、良溪古村、周郡码头、明星公园、杜阮叱石山、杜阮松岭村等地实践调研,并开展了“寻找蓬江华侨的足迹”“舌尖上的蓬江”“放眼叱石山”等多个主题活动,编写了一套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爱我蓬江》。

“思政教育走进课堂,走出校园,红色革命精神始终照亮着师生们的成长。在‘和美’教育文化的浸润下,我们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成风化人、润物无声,扎实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梁又晖说。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黄烨倩

【策划】南方日报记者 戴惠甜

★往期链接★

课程思政 蓬江探索①丨全市首推思政课,紫茶小学百位教师推出创意微党课

课程思政 蓬江探索②丨江门市实验小学:温暖思政课讲出“大教育”

课程思政 蓬江探索③丨紫沙小学:播撒红色种子,传承体育精神

课程思政 蓬江探索④丨全员、全时、全域、全程,东风小学打造别样思政课堂

课程思政 蓬江探索⑤丨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上,老师中英结合讲述革命烈士林基路的故事

课程思政 蓬江实践⑥丨农林小学编写校本党史读本,拓宽“少年党校舞台”

课程思政 蓬江实践⑦丨全面培根铸魂,紫茶中学构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编辑 周柳妤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