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校观察|首个“公托公”集团化办学②:“小而美”校本课程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教育莞家
+ 订阅

东莞教育频道头图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小而美”校本课程成体系,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点击看视频

5年前,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大背景下,东莞中学全面托管南城中学,打造全新的“东莞中学南城学校”(下称“南城学校”),首创东莞“公托公”集团化办学先河

点击查看往期报道:

和东莞中学签约托管后,南城学校“华丽转身”

攻坚样本|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集团化办学4年成绩亮眼,学生普高率近九成

普高率近90%!东莞中学南城学校集团化办学“成绩单”亮眼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东莞中学南城学校

5月28日,南方+推出深度报道(公平有质量,这所学校如何因材施教>>>),剖析了南城学校集团化办学后,在全市领先尝试“分层走班”教学法的落地实施细节,首次细致触摸到南城学校的教学肌理,以分层走班教学实践和研究为切口,透视学校注重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因材施教。

从分层走班教学的探索,到六类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南方日报、南方+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集团化办学以来,南城学校还将“因材施教”“教育公平”融入学校办学基因,从学生出发,构建“慧美”校本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共有72门“小而美”的校本课程,惠及全体学生。

通过校本课程体系的搭建,兼顾普惠和专业,既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多元化成长需要,同时也挖掘了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

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可能

每到寒暑假,就又到了南城学校校本课程的“上新”的时间。“早上9点开始报名,也就5到10分钟时间,一些热门课程就已经选完了。”

见识过往年的火爆场面,为了在新一轮的“选课大战”中占得先机,初二的孙钰峰早早调好闹钟,和同学约好组团抢课。一番积极的准备没有让他失望而归,今年他顺利加入了《看美剧学英语》校本课程班级。

对孙钰峰来说,这堂课“有趣”同时“有用”。能够在观赏影片的同时学习英语,他认为帮助到自己扩展知识面。面对记者,孙钰峰还迫不及待地展示了刚刚学会的几句英语词组和表达。

同是初二的学生廖奕涵则青睐于学校的“国画班”。作为一个个小“国画迷”,入读南城学校前廖奕涵就在外参加了国画培训学习。出于热爱,从初一入学到现在,她的校本课程一直选在国画班。

对比校外培训机构,她认为学校老师不局限于专门教格式和技巧,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印象深刻的一次是班上同学没有带笔,老师就当场用手指示范作画,也很美!”她说,初中学业繁忙,但校本课程的开设,让自己的兴趣培养在校内也得到了很好的延续。她说希望能通过学习今后自己可以动手画就一幅完成度较高的作品。

学生拥有无限可能,而教育也不该只有一个样子。“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差异”正是东莞中学南城学校课程建设的出发点。

只有选项足够丰富,才能有选择的自由。基于学生兴趣、特长与需求,多年来学校持续打造系列校本课程内容。据介绍,目前已基本生成“慧美”校本课程体系,包括“语言与人文素养”“数学与逻辑”“科学与创造”“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实践与社会理解”六大类,共计72门课程,还初步形成了科创、体育、信息技术等学校特色课程。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学生全员参与,自主选课。

以“科学与创造”类为例,学校目前开设科创校本课程有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科技创客,还有今年新增的定向越野项目。学校目前建成有3个固定的科技活动室,定期开展校本课程,在空间和时间予以保证。同时,把科技节建设纳入教学计划中, 坚持开展科技节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再如《小幅风景油画班》课程内容从学习油画基础、色彩知识到临摹名家风景作品,最后期望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写生风景画的能力。授课教师胡健虎介绍,学校每年艺术节上,学校还会免费为同学们装裱作品并展出。对于初中学段学生来说,少有机会接触过油画,该课程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

立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教育,南城学校力求将学生培养成为有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去追求健康生活、有生命质量的人。

在南城学校,最早参加风景油画班的学生已经步入高校,这其中就有人选择了美术深造的学习征途。“无论是绘画技法,还是审美情操,初中这一段美术学习经历确实能够影响他们的人生。”胡健虎说。

通过参与校本课程学习,作为一名在校生孙钰峰也意识到,学校不仅是学习书本知识的地方,基于多样的选择机会,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他直言,“它肯定能成为我初中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个性化教学,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迥然不同。因材施教,本质是发掘其特长并给予适合的培养。

学校坚持以学生的多元智能和终身发展为核心,学校的六类校本课程兼顾普惠与特色培养,在固定的课时完成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自主选课的情况,实现“基础+特长”的课程设计与组织实施目标。

部分专业素养较高的学生经挑选进入特色课程,参加校级以上的比赛或表演;无明显专业素养的学生进入普惠课程,参加校内课程展示学习。在课程开展学习过程中,还会根据学生的成长具体变化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以排球课程为例,学校每个年级各开设有两个班,学校“慧美女子排球队”教练张广明介绍说,在排球普及和专业训练之间,学校课程方面打通了人员流动渠道,“普惠班学员技术水平提升后,表现比较突出的也一样可以进入特色课程学习,加入专业球队训练。校内排球训练也形成梯队。”

进入特色班级在身高条件、身体素质、排球素养方面有一定门槛,张广明说,目前初二特色班级中就有一名这样的女生:起初她只进入到普惠班学习,但她本人特别热爱排球,并没有因此放弃。“她跟我们说‘老师我虽然扣不了球,但接发球一样可以练好。”找到自己的定位,她训练十分勤奋,现在接发球是她的强项,发球还能有一定的威胁性,她用技术征服了球队教练,今后也将代表学校参加校级比赛。

课程体系搭建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发展的平台,并同时兼顾了学生全面、基础性发展和多元化、个性化发展需要,也让校园中的“好苗子”冒出来了。

近三年来学校在信息技术、排球、足球、舞蹈、美术等方面培养的特长生,升入优质普高的就有超过百余人。2020年50人被优质普高录取(其中14人被莞中录取,占莞中特长生总数的1/3)。2021年截至目前,已有10人被莞中预录取。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里南城学校也在各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在2020年国家级信息技术奥赛中,南城学校共计有84人获奖;女子排球队蝉联东莞市中学生排球比赛冠军,成为3连冠队伍;无线电测向竞赛方面,已连续3年以绝对的优势获得东莞市团体总分冠军……学校所获荣誉之多难以枚举。

荣誉加身给予师生的获得感是显而易见的,而内在的成长收获更为内敛深刻,影响深远。

排球训练虽然辛苦,但融入集体后学生都能逐渐爱上这项运动。张广明认为,排球是一个讲求团结的集体项目,团结互助的品质在训练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学校排球队也形成了“团结和谐、相互帮助”的精神特色。“排球校本课程开设至今4年多,学校连续拿下3年冠军。这也侧面说明了我们队伍的团结性还是不错的。”

“我一直跟学生说,特长生或者说自主招生只是你踏实努力的结果,而获得这个结果的过程才是对你们终身受益的,因为你收获的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踏实努力的样子、坚持不懈的毅力。”信息学老师邵薇表示,通过编程的学习过程,影响和提高孩子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思维、逻辑思维等能力,这就是学校开展信息学奥赛校本培训的初衷。“希望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哪怕只学会思考问题可入手的角度,思维的高度也许是天生的,但也要有激发思维达到最高度的途径。“这也体现了莞中一直坚持的‘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激发教师活力,共铸品质课堂

校本课程如火如荼的开展,背后是托管为南城学校注入的新生力量。以信息学特色课程为例,作为南城学校一张“王牌”,正是依托东莞中学成熟的教学经验,随着托管被引入学校的。

邵薇介绍,2017年以前虽然也有开展信息奥赛培训,但人数少、规模小。莞中托管后大力支持信息奥赛的培训,全力把信息奥赛打造成校本特色课程。莞中的教练团队受邀前来对学校教师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带来了集体备课、测试OJ平台的搭建等,改变了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和薄弱的教研面貌。

“以教促研,让一个快要步入平台期怠懈不前的人,看到了教育的光。”邵薇坦言,在不断的适应与改变中,自己的专业成长得到了迅速提升。而更大的改变,还在于心态的转变:在与莞中教师的一次次交流中,她内心竖起了榜样,有了新的追求。

说起托管之初去到莞中交流,邵薇用“震撼”二字形容。“看到的老师素质、教学专业素养、与人相处、对待工作的态度,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我也要做跟他们一样的严于律己、友善待人、精于专业一直努力着的师者。”

通过制度建设营造氛围,让优秀的老师去感染身边人。托管发挥起了鲶鱼效应,激发起了一批教师的活力。如今南城学校的校园里,越来越多老师活跃起来。

从“高效课堂”到“智慧课堂”,再到“品质课堂”,东莞教育改革探索越来越显示出,内涵发展的品质追求转变。学校想要在这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占据一席之地,就要有自己对“品质课堂”的独特的见解和扎实的作为,形成整体规划。

学校认为,课堂是学生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有品格、有能力的人的主要场所。这也要求教师基于课程和教学,从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等方面进行具体落实。为此,服务于学生的发展目标的的“慧美”课程体系构建之后,学校将重点落在“品质课堂”的专业教育者的培养上。

东莞中学兼南城学校校长黄灿明说,接下来南城学校将着重开展教师队伍提升工程,有了前几年的积累基础,接下来希望在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培养上实现突破,让更多老师成长起来。学校也会帮助教师们做好规划、准备,希望尽快推出有影响的名师。

延伸阅读:

集团化办学校长谈|莞中校长黄灿明:为品质教育储备梯队人才

治校观察•专家观点|万恒:建设德育评价体系,莞中南城学校经验有望全国推广

【撰文】毛敏 王慧

【摄影/视频】李玲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