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肺癌晚期患者生存时间,广东省医的这个团队做到了!

南方+ 记者 2017-01-17 16:17

1月17日,记者从广东省人民医院获悉,在近日召开的“中华医学科技颁奖大会”上,吴一龙教授及其团队凭借“肺癌分子分型和精准靶向治疗”项目获得一等奖。

吴一龙教授及其团队明确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简称EGFR)突变型肺癌的系列特征和临床靶向治疗效果,被写入了中国、美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个肺癌诊疗指南。其中基于耐药模式的精准治疗,使EGFR突变型肺癌的中位生存期提高到39个月。

首次发现中国人群的EGFR突变率达30.1%

据统计,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中均居首位。80%肺癌患者发现时即为晚期,标准治疗方法为化疗,但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

“我们在化疗治疗中发现,因为生活习惯、病变位置等不同,患者化疗效果不同,我们希望找出区别的本质。”吴一龙教授带领团队,创建并依托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在收集8000多例肺癌标本、发明多基因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

他们首次发现了中国人群的EGFR突变率达30.1%,首次报道肺腺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简称ALK)融合率为16.1%。研究建立了我国肺癌的分子分型,包括EGFR突变型、ALK融合型、驱动基因谱分型等,为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EGFR基因突变这么特殊,治疗方式能否据此进行改变?“临床发现,不吸烟的腺癌患者使用靶向药物的有效率较高。于是我们打破原来全组研究的模式,建立了分组分解治疗模式。”

据此研究,吴一龙带领团队发现小分子靶向药物能使EGFR突变型肺癌的中位生存期提高到23个月。2009年,吴一龙团队靶向药物吉非替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发表于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影响因子达55.9分,被纳入多国诊疗规范。

EGFR精准靶向治疗,晚期患者中位生存期达39个月

然而,在靶向药物治疗中,有的患者逐渐出现了耐药的情况。“针对耐药的研究,我们首次发现了耐药‘时空异位性’的复杂原因。”吴一龙介绍,肺癌患者头部等其他病变位置的“空间”的因素不同,会导致耐药性的不同;癌细胞的生长速率等“时间”因素和癌细胞“多克隆模式”和“二次突变”等因素也会导致耐药的不同。

吴一龙团队总结出三种耐药模式,基于耐药模式的精准治疗,目前能使EGFR突变型肺癌的中位生存期提高到39个月。通过成果的推广应用,预计每年有18万晚期肺癌患者能从中获益。

“以往肺癌晚期患者几乎没有能活过一年的,现在最长的已生存了10年以上。”吴一龙说。

“在不久前的第十七届世界肺癌大会上,我们关于耐药的成果再次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一种肯定;这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对团队也是很大的鼓舞。但是对我们的研究来说,这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分号。”吴一龙透露,目前团队在进行靶向药物的再次耐药研究和肺癌免疫疗法相关研究,“我对肺癌研究的未来很有信心!”

链接

关于“中华医学科技奖”

“中华医学科技奖”是中华医学会面向全国医药卫生行业设立的科技奖,是经卫生部、科技部通过批准的全国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26个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医学科学技术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对提高中国医学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广和普及先进医学科学技术,激励科技人员攀登科技高峰将起促进作用。卫生部将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项目中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医药领域里的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学技术进步、国际科学技术合作,设一、二、三等奖,每年评选、授奖一次。

【记者】朱晓枫

【通讯员】郝黎 靳婷

【校对】曹柏英

编辑 葛政涵
点击展开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继续阅读
评论
发送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