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有金控平台携手顶尖高校,共同打造科技金融孵化品牌
1月11日,记者从广州市科技金融中心获悉,截至2016年12月31日,科技金融中心为788家企业出具了1413笔贷款推荐表,金额216.4亿元。对418家企业496笔贷款出具贷款确认书,授信金额42.2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解决债权融资的难题,全面助力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首期投入4亿元,10倍杠杆撬动贷款
一直以来,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存在着“短、小、频、急”的特点,但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信贷约束已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为解决该问题,广州市科创委在去年颁布了《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管理办法》,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以下简称风险池)。
据了解,风险池首期投入4亿元,目标撬动40亿元的银行贷款,首批合作银行为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和广州银行共8家。科技金融中心在每家合作银行存入5000万元,要求各合作银行提供不低于10倍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合作额度的贷款。
这是国内城市最大的创新“蓄水池”,每年通过4亿元“入池”,牵引银行每年投入40亿元优先给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无担保贷款。万一发生企业坏账,由风险池承担50%,其余的损失将由银行承担。
“政府的魄力,使得银行敢于给创新企业放贷。”广州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总经理秦海鸥说,中小企业没有房产等硬资产抵押,如今财政资金则帮科技创新型企业做了背书,让银行把放贷门槛放低一点,支持实体科技企业发展。“按照银行承担的不良率最高值进行测算,这4亿元‘赔光’后,至少能撬动200亿元贷款。”
同时,风险池的设立不仅让市场的新生力量敢于创新,而且列入资金池对企业的信用要求比较高,能挑出成长比较好、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数据显示,在获贷的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企业303家,占比72.5%,有新三板挂牌企业90家,占比超过五分之一。
在资本寒冬下,广州市去年新增新三板企业突破200家,总数达到345家,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9月全市新增社会融资额达4028亿元,同比增长50.7%,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融资中心。
7342家企业共享科技信贷盛宴
为方便符合条件的企业申请,2016年3月,市科创委发布了首批“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备案企业库”,囊括了广州市符合科技创新资质条件的442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而就是今天,广州市科创委发布了第二批3169家企业库名单,风险池备案企业库企业名单共计7342家。
记者了解到,想要成功申请风险池贷款,除了需要在备案企业库名单内,还要满足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广州科技管理信用体系中三年内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要求,满足以上条件的中小企业就可以向科技金融中心提出申请,并选择意向合作银行。中心将在审核材料后向银行出具推荐书,待银行与企业确定了贷款方案并经科技金融中心走访审查后,科技金融中心将为该笔贷款出具确认书,将该笔贷款纳入到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中。
据悉,科技金融中心推动各合作银行建立了“八个单独”机制,一是单独的客户准入标准、二是单独的免责考核机制、三是单独的科技信贷产品、四是单独的风险拨备政策、五是单独的机构团队准入标准、六是单独的风险容忍度、七是单独的信贷审批机制、八是单独的业务协同政策。“八个单独”机制的建立,意味着合作银行将突破过去传统的放贷模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独特的科技信贷服务。
同时,科技金融中心积极与各区组织开展关于科技金融政策和资金池业务的宣传会议,全年累计举办活动超过40场,培训企业超过4000家。
广州市风险池有如下特点:
政府投入规模及授信规模全国最大。广州市政府首期投入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4亿元,政府出资规模全国最大;广州市风险补偿资金池运行至今已帮418家企业获得银行授信42.2亿元,授信规模全国最大。
首次获贷的企业占比高。获贷企业当中,有125家企业是首次贷款的中小微科技企业,占比30%,反映出资金池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信用贷款占比高。资产轻、无抵押物是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因此较难获得银行贷款。通过风险补偿资金池的支持,有312家企业没有通过实物抵押获得信用贷款28.26亿元,获得信用贷款的企业占比75%,信用贷款占资金池授信总额67%。
【记者】陈思勤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