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区域观察丨广州唯一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黄埔凭什么?
一到周末,位于黄埔区的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总是人头攒动。
11月,广州国际灯光节开幕式从海心沙转移到这里,张学友在这里连开三天演唱会;12月,林忆莲也在这里登台演出,全场近2万个位置座无虚席。
从天河体育中心到广州东部的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文化娱乐场所的变迁,是整个广州城市“东进”的写照,也是当前黄埔区环境升级和配套设施完善的体现。
去年区划调整以来,通过将原黄埔区、原萝岗区资源互补整合,新黄埔区正在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升级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让黄埔区引得进人才,也留得住人才。如今黄埔人气越来越旺,一座综合服务功能完备、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正在崛起。
正如许多扎根黄埔的“元老”企业所说的,“政府对企业最大的扶持,就是打造好的环境,使企业能够吸引到更多优秀的人才。”
超3000家科技企业集聚科学城 园区环境持续优化
晚上8时多,在聚集着超过3000家科技企业的科学城,一幢幢“亮闪闪”的建筑在夜晚十分醒目。
一家星巴克咖啡馆,就开在园区商业板块优托邦一楼拐角处。推门进去,大半位子竟还是满的。“这间星巴克,倒不像开在郊区,晚上9点多还有人呢。”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工程师刘彬(化名)约了客户在星巴克碰面。
刘彬开玩笑说,衡量一个地区是否有吸引力,不妨研究一下“星巴克指数”。“工作日一般从午后开始,这里就要排队,几乎是附近企业的员工约见客户、朋友。周末也要排队,周边市民带着家人一起出来喝茶。”
张进(化名)是捷普电子的一名技术骨干。四年前,他从深圳一家高新企业跳槽到捷普电子,今年9月,他和家人下决心在黄埔买了一套80多平米的两房,“父母过来看了好几次房,觉得这里的生活环境挺好。他们都是教师,也快退休了,打算退休后每年过来住一段时间”。而对于未来的职业发展,张进信心十足,“黄埔这边高新企业扎堆,不缺发展机会”。
与张进一样选择的还有区内公务人员李明。今年,他卖掉了越秀区的房子,搬到了黄埔区的新房。“现在加班也不焦虑了,不急着往市区赶,单位离家开车就十几分钟。”
“环境好,生活也很便利。以前女儿觉得这里没有购物中心,周末要去天河很不方便,现在从家走路10分钟,就可到万达广场、优托邦。一到周末,带上全家去看球、看演唱会。”李明告诉记者,现在是市区的人,老往黄埔跑了。
随着广州“东进”的步伐,黄埔区不仅吸附了大量创新企业,还承接了部分城市公共服务的功能。就在上周末,2016年中国卡通形象营销大会在黄埔召开。来自200多家企业的1000多个卡通形象,诸如长草颜文字、超级飞侠、粉墨宝贝等参与“大聚会”,吸引了不少市民围观。
而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承担起越来越多广州文化娱乐演艺活动,为黄埔增加了不少人气。记者梳理发现,今年7月份以来,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在大麦网上公开售票的演出活动就11场——平均每月两场。其中包括周杰伦、张学友、林忆莲等巨星演唱会。
多个住宅项目进驻,让这里的居民可以享受15分钟内的组团式生活;万达广场、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等商业综合体开业让居民有了消费和娱乐的去处。
社区日托养老全覆盖 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全市最多
每天中午11时,76岁的麦爷爷就会来到墩头基社区老年餐桌吃饭。“在这里吃了两年多饭,我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在墩头基,每天有40多名老人在社区老人餐桌免费就餐。
这是黄埔区社区居家养老的新模式——“社区日间托老”。继2014年在保税社区、墩头基社区等社区进行试点后,今年列入区民生实事项目。目前,全区已经实现社区日间托老中心全覆盖。
据统计,今年以来,黄埔区各个社区日间托老机构已累计为12万多人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同时,还根据实际需求,聘请社工、康复师、护士,为老人提供养生讲座、文化娱乐、健康检查等服务。
其实,许多外地人来到黄埔安家,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来了无法融入当地生活。社区日间托老机构因离家近、功能多等优势,受到了黄埔区居民的欢迎,也获得了专家的认可。
民政部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乌丹星就认为,黄埔区不以街道为单位,而是以社区、以老人出行半径、服务半径来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实现社区日间托老全覆盖的做法,是非常重要的探索和经验。
社区日间托老只是实现老有所养的一种模式,在破冰养老难题方面,黄埔勾勒了更大的蓝图——建设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目前,黄埔区已经实现救济福利政策标准全市最高、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全市最多。
今年,黄埔区还进一步提出,在科学发展机构养老方面要打造“3个2000”基本格局,即全力办好2000张左右床位的公办养老机构,资助办好2000张左右床位的普惠型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办好2000张左右床位的高端民办养老机构,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其中,黄埔区老人院二期已投入试运营,萝岗福利院也将在年底投入运营,将新增1500个公办床位,公办2000张床位的目标已基本实现。
此外,去年新黄埔区挂牌成立后,黄埔区还为全区60—79周岁的户籍老人购买了意外险。今年,家住南岗街的曾婆婆因一场意外导致腰椎体压缩性骨折,住院半个月。通过政府购买的意外险,曾婆婆最终获得了几千元的赔付。“除了社保,我从没买过商业保险。政府为我购买意外险,帮我省下了不少钱。”曾婆婆说。
医疗教育配套升级 人才走进黄埔就是“黄埔人”
几乎每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同时,都会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而让人能在当地安家扎根,依靠的更多是背后的一整套辅助配套工作。在黄埔的“1+9”人才政策体系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政策,比如帮助引进的高端人才,配偶及子女落户,提供住房或发放购置租赁补贴。
除了落户,高端人才对子女教育、医疗要求也较高。当前,黄埔区还正致力于打造教育高地。今年5月,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与美国德州国际领袖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建设中美人才培养基地。此外,今年科峻小学、玉泉学校、北师大附属广州实验学校已经或将要开始招生。
据悉,黄埔区将新改扩建16所学校,其中,建设公办学校13所,住宅配套建设公办学校3所,预计将为黄埔新增学位19095个。同时,黄埔区还将公办中小学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重点企业,解决重点企业员工子女入读公办学校问题。据统计,每年黄埔区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2000多个公办学位。
在医疗方面,黄埔区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8家,其中包含1家三甲医院,2家三级医院。广州科学城也拥有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等医院,这为居民提供了优良的医疗服务。
其实不止是创业者、企业家这样的高端人才,更多的普通人也能够在黄埔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黄埔求发展,外地人与本地人同样有机会。
目前,黄埔区来穗局正在推进一项名为“广州市黄埔区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工作。“这项工作旨在聚焦来穗人员在公平就业、技能培训、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重点民生需求。”黄埔区来穗局副局长贺修平说,也就是让来到黄埔的人能够真正的成为“黄埔人”。
钟锦辉十年前到广州开发区工作,从事的是嵌入式的智能硬件和工业机器人的相关行业。如今,他创办的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搭建的众创空间在2016年2月推出了人才公寓的公益服务。
“作为一个在开发区已经十年的老前辈,我希望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帮助,让他们能用更少的成本找到合适的岗位,留下来。”钟锦辉的人才公寓为来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毕业未满2年的大学生提供15天的免费食宿,同时在这15天内给他们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和其他专业技术的培训机会。半年多以来,已经有870名大学生受到了粤嵌人才公寓的资助。
“这些人里,有650人最后是留在了黄埔,特别是科学城的研发岗位。”钟锦辉正在全国超过60所高校主动宣传这个创客人才公寓,他说:“就是希望引入外地的人才来开发区工作和创业。”
像粤嵌人才公寓这样的机构在黄埔并不是个案。在夏港街有“西区员工大厦”,在东区街有“佳大时代公寓”,萝岗街办了“乐飞家园”, 联和街则是“黄陂员工楼”……
黄埔区探索财政投入、企业出资、村社合资等三种筹资组建形式,因地制宜解决外地人来黄埔发展居住难的“公寓模式”,实际上就是在为到黄埔求发展的人降低成本。
年轻人到黄埔来工作,往往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找到一个落脚点。黄埔区以前有高端人才公寓,就是为了解决高端人才回国优质住房需求。现在黄埔招来各层次的人才,就要考虑各个层次人才所需要的具体问题。
利好
未来9条地铁开进黄埔
12月28日,广州地铁6号线二期将正式开通运营。这条全长17.6公里的地铁线,有9.3公里是在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内。至此,西起浔峰岗东至香雪,全长41.9公里的地铁6号线横贯东西,迅速拉开了广州城市发展内空间。
跟着地铁买房,一向是广州市民购房的诀窍。未来黄埔区的地铁无疑将成为黄埔吸纳人口的大动脉。
在广州市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如果以15年为刻度,将有多少条地铁线路行经黄埔?
答案是9条。包括:已通车一条:5号线,在建四条:6号线二期、13号线首期、21号线、14号线知识城支线,远期规划四条:7号线二期、5号线东延段、23号线、19号线。
这么多条地铁贯通黄埔,将造就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网络,将让黄埔的居民出行更便捷,也会吸纳庞大的人群进入黄埔居住。
在更多的地铁线开通之前,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则通过加强区内交通基础设施,促进新黄埔的融合。
行政区划调整一年多以来,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交通部门通过新开线路、增加站点、加密班次、调整走向等措施,优化了公共交通服务。一年来,全区公共交通发生了111个变化。包括,新开常规370等7条公交线路,开通凯达楼站—黄埔东苑站等定制公交(如约巴士)线路21条,同时新增汇华希尔顿逸林酒店、新增保利假日酒店2个机场快线站点,优化调整324等81条次公交线路。
数据
养老
黄埔区已经实现社区日托养老全覆盖。今年以来,政府投入1200万元为12万多人次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目前,黄埔区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1间,床位3100多张,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40张的目标。到“十三五”末,黄埔区预计将实现每千名老人拥有100张床位的目标。
教育
黄埔区将新改扩建16所学校,其中,建设公办学校13所,住宅配套建设公办学校3所,预计将为黄埔新增学位19095个。每年黄埔区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2000多个公办学位。
医疗
截至2015年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8家。其中医院13家,分别为,1家三甲医院、2家三级医院和7家二级医院。目前,黄埔区还在建设广州市十二医院易址及黄埔公共卫生基地、广医附五医院临床教学综合楼等6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产业
随着“产城融合”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人选择在黄埔居住、生活,带动了黄埔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今年上半年,黄埔区第三产业增加值489亿元,增长11.2%,增速高过工业增加值增速7.6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上升到34.3%,比一季度、去年同期相比,分别提高2.5个、2.6个百分点。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