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大城市到超级城市,广州之变将给珠三角带来什么?

南方+ 记者 2016-12-26 15:19

12月26日,中共广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提出这样一个话题:超级城市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力量。

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经济第三城、七个超大城市之一,广州正朝着“超级城市”目标迈进,目的只有一个: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代表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竞合。

广州以超级城市之躯支撑珠三角世界城市群。

什么是“超级城市”?“超级城市”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党代会报告给出了答案:既取决于资源、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更取决于人才、科技、资本、信息等高端要素。

广东省委、省政府已有部署,要求广州强化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作用,携手港澳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

怎么打造“超级城市”?广州的答案是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

对内,系统整合全市域的枢纽和节点、网络和连接;对外,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支撑上,发挥三大国际战略枢纽辐射和吸附作用,布局建设重点功能区,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

以超级城市之躯支撑珠三角世界城市群,广州正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广州手握“两张王牌”

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是广州手握的两张“王牌”。

今年2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在全新的蓝图中,广州被定位为“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广州作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的定位更进一步,增加了“重要的”作为前缀。

党代会报告指出,过去5年,广州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重要中心城市作用进一步显现。广州的地区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1.24万亿元提高至2016年约1.95万亿元,年均增长9.4%。连续27年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广州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个超大城市之一。

根据联合国定义,“超大城市”指的是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联合国今年发布的《世界城市化前景》报告指出,全球发展最快的十个超大城市,广州因“2010年-2015年的年均发展速度达5.2%,其城市人口去年已达1250万”一举夺冠。

更为重要的是,广州市场化程度高,城市空间布局合理,空港、海港等重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等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开放力度持续加大,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等,这些都是广州发展的优势所在、基础所在、希望所在。

广佛联手打造“超级城市”

提及“超级城市”,不得不说“广佛同城”。广州党代会报告指出,“要谋划推进更高层次的广佛同城化,携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记者查阅佛山党代会报告发现,其中也提到“广佛同心参与全球竞争”,并强调“广州市委和佛山市委已经达成共识,广佛携手打造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共同参与全球要素配置、产业分工和竞争”。

今年11月,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在佛山市顺德区启动建设。

11月底,广州大学城卫星城在佛山市顺德区启动建设。卫星城计划建设3万套人才公寓,与十所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建成百个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千名以上领军人才团队,吸引万名以上高端人才落户,打造产业主题鲜明、创新人才荟集的“2.0版”卫星城。

卫星城的建立,其背后是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过程中向周边城市释放的巨大引力。广州地铁7号线西延至顺德北滘镇,打开了顺德融入广州创新枢纽建设的新空间。7号线全部建成后,将串联“广州科学城-大学城-顺德北部片区”这条“科技创新走廊”。

广佛同城合作自2009年启动,在解决一批比较迫切的问题后,广佛同城渐入“深水区”。而现在,广州和佛山携手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打造超级城市,毫无疑问将把广佛同城带入全新的阶段。

在不少专家看来,作为珠三角城市群核心区,广州、佛山产业互补性强、空间紧密、文化相通、人员往来密集。两者共同打造超级城市,想象空间巨大。

从GDP来看,2015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8100亿元,连续27年稳居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而佛山地区生产总值8010亿元,增长9.1%.广佛两地GDP总量高达2.6万亿元,已经超过了北京、上海。

从创新要素来看,广州是华南地区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汇聚全省70%以上的科技人员和95%的博士,有普通高等院校79所,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3个。佛山则堪称华南制造“最强工匠”,2015年佛山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达5933.34亿元,占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半壁江山。

“广佛同城”加速,事实上对肩负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重任的珠三角地区来说,具备现实的探索意义。

粤港澳合作,南沙是突破口

近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等规划编制,计划把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作为整体来考虑,建立和保持合理的协作分工关系。珠三角湾区城市群规划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内容。

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是珠三角湾区的重要平台。

“湾区”是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概念,“珠三角湾区城市群”有望成为真正的“世界级城市群”。梳理各市规划,至2020年,“珠三角湾区城市群”的人口将从2014年的6800万人增至8100万人,经济规模将扩大至1.7万亿美元。相比起其他城市群,大珠三角有区位、产业、政策和运输的竞争优势。

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大珠三角需要实现资金、服务、人才和货物的充分流动,达到最佳的资源配置。面向港澳,广州党代会报告提出“推动穗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建设,探索穗港澳台经济合作新模式”。

无论“一带一路”中“粤港澳大湾区”的愿景,还是未来“珠三角湾区”的规划,穗港澳合作中,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无疑是重要平台载体,南沙新区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党代会报告用了不小的篇幅着力描述“加快建设南沙城市副中心”的实招,包括全面落实南沙新区发展规划和南沙自贸试验区建设方案,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门户枢纽,把南沙建设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区和示范区。

基础设施方面,将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建设通达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市的城际、城市轨道和高快速路体系;精心规划建设自贸试验区功能区,加快引入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产业规划方面,将加大高端产业导入力度,培育引进科技产业,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建设以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海洋经济和智慧经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党代会报告提出,南沙将把握自贸试验区基本定位,高标准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加大制度创新系统集成,深化“证照分离”、综合执法等改革,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完善“三互”大通关机制,在扩大跨境人民币资金业务、资本项下可兑换、内外资融资租赁统一管理、启运港退税等方面先行先试,创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

【记者】张西陆 昌道励

编辑 黎咏芝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