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之后才发现怀孕,那是留还是流呢?得看什么药!

健康管家 2016-12-13 20:38

怀孕吃药会影响宝宝吗?

妊娠早期是胚胎、胎儿分化发育阶段,易受外界因素及孕妇疾病的影响,导致胎儿畸形甚至自发流产,应注意防病防畸。孕期患病及时找医生处理,按时按医嘱服药就不用太担心,可是服药之后才发现怀孕,那是留还是流呢?

专业分类告诉你哪些药不能吃

对妊娠期孕妇用药的药品安全性分类有好几种办法,其中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F D A ) 制订的标准较其他分类而言更加涵义明确、科学客观。F D A 将药品的安全性分为A 、B 、C 、D 、X 五类,有些药物有两个不同的危险度等级,一个是常用剂量的等级,另一个是超常剂量等级。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戴钟英,在其《妊娠期用药FDA五级分类法》的文章中,也有相关阐述。

1分类A 这一类药物在有对照组的早期妊娠妇女中未显示对胎儿有危险( 并在中、晚期妊娠中亦无危险的证据) ,可能对胎儿的伤害极小。 分类A等级的药物极少,维生素属于此类药物,如各种维生素B、C等,但是在正常范围剂量的维生素A是A类药物,而大剂量的维生素A,每日剂量2万IU,即可致畸,而成为X类药物。2分类B 这一类药物在动物生殖试验中并未显示对胎儿的危险,但无孕妇的对照组,或对动物生殖试验显示有副反应( 较不育为轻) ,但在早孕妇女的对照组中并不能肯定其副反应( 并在中、晚期妊娠亦无危险的证据) 。 分类B等级的药物亦不很多,日常用的抗生素均属此类。如所有的青霉素族及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都是B 类药物,常用的氨苄青霉素、头孢拉定、头孢三嗪(菌必治或罗士芬)都是B 类药。另外,氯林可霉素、红霉素、呋喃妥因也是B 类药。在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中吲哚美辛( 消炎痛) 、双氯芬酸( 扶他林) 、布洛芬( 芬必得) 均属B 类药。但要注意的是,妊娠3 2 周后,服用吲哚美辛有可能使胎儿发生动脉导管狭窄或闭锁,以致胎儿死亡。32 周后不应再服吲哚美辛。在心血管系统药物中洋地黄、地高辛及毛花甙丙( 西地兰) 均属B 类药。对胎儿有损害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强地松也属B 类药。3分类C 这一类药物在动物的研究中证实对胎儿有副反应(致畸或使胚胎致死或其他),但在妇女中无对照组或在妇女和动物研究中无可以利用的资料。药物仅在权衡对胎儿的利大于弊时给予。 对C类药物的使用要谨慎,如果有可以替代的药物则应选用替代的药。抗病毒药,大多属于C类,如阿昔洛韦,即无环鸟苷及治疗AIDS病的齐多夫定。部分抗癫痫药和镇静剂如乙琥胺 、巴比妥、戊巴比妥等。在自主神经系统药物中,拟胆碱药、抗胆碱药均属C 类;至于拟肾上腺素药中部分属C类,如肾上腺素、麻黄素、多巴胺等。降压药中酚安拉明属C类药,利尿剂中呋噻米(速尿)、甘露醇均为C类药。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倍他米松及地塞米松均属C类药。4分类D 这一类药物对人类胎儿的危险有肯定的证据,但尽管有害,对孕妇需肯定其有利,方予应用( 如对生命垂危或疾病严重而无法应用较安全的药物或药物无效) 。 妊娠期中用了四环素族四环素,易破坏了胎儿齿釉质,至成人时牙齿发黄。氨基糖甙类药物,如链霉素等,它们可能损伤第八对颅神经而发生听力丧失。至于抗肿瘤药几乎都是D类药。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中的镇痛药,小剂量使用为B类药,大剂量使用则为D类药,特别是长期应用对胎儿有害,主要表现是胎儿生长发育不良以及分娩后对药物的成瘾性,烦躁不安、啼哭等。抗癫痫药中不少是D类药,要注意的是癫痫病患者妊娠后本身的胎儿的畸形率就比一般人群为高,用抗癫痫药可以增加畸变率,特别是当几种抗癫痫药物同时应用于难已控制的癫痫发作则更增加胎儿的畸变率。在镇静和催眠药中地西泮(安定) 、氯氮卓(利眠宁)都是D类药,如孕妇在早期妊娠时有早期妊娠反应以及失眠等症状,不能给予该类药物。解热镇痛药中阿司匹林、水杨酸钠在小剂量使用时为C类药,但长期大剂量服用时,则对胎儿不利而成为D 类药。5分类X 这一类动物或人的研究中已证实可使胎儿异常,或基于人类的经验知其对胎儿有危险,对人或对两者均有害,而且该药物对孕妇的应用,其危险明显地大于任何有益之处。该药禁用于已妊娠或将妊娠的妇女。 此中最为出名的是前文提到的反应停和常用的治疗先兆流产的性激素已烯雌酚,结果发现子代的女性在6~26岁间可以发生阴道腺病或阴道透明细胞癌。维生素A大剂量口服也可致畸,也是X类药物,维生素A的衍化物维甲酸是一种治疗皮肤疾病的药物,也是X类药物。在早期妊娠时大量饮酒,每日150 ml或以上可以使胎儿发育不良或发育畸形。因此,乙醇在FDA分类中饮酒量少属D 类,量多即归入X 类。此外,镇静药中氟西泮 、氟硝西泮均属X类药物,抗肿瘤药氨基蝶呤也属X 类药物。

在怀孕期间注意保暖,避免着凉,用药时多听医生建议,按医嘱服药。若服药期间不慎怀孕,应咨询医生根据相关检查判断药物是否对胎儿产生致畸影响再决定是留还是流。


编辑 陈海燕
点击展开全文
继续阅读
评论
提交
最新评论

    创造更多价值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