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结合需求强烈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夏旭田  2016-10-16 21:49

10月16日,由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主办的新供给2016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北京举行。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规划司司长、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徐林在会上表示,新型城镇化将为接下来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红利,当前亟需解决户籍(尤其特大城市)等制度上的限制,并在制度和法律层面,给予城市资本和农村土地结合完整保护。

徐林表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仍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以人为核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将为增长带来两大红利:一是人口转移带来的巨大消费潜力,二是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的组合带来的资源优化配置。

人口转移方面,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6.1%左右,刚公布的推动一亿人口落户的文件既要解决农民入城问题,也要解决大学生就业等人口在城市间流动的问题。

但是有些特大城市的门槛甚至比过去更高了,这是不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也不会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这些限制如果能够放开,将会极大地拉动内需。

徐林称,要鼓励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目前农村建设用地等土地大量闲置,城市资本有和农村土地组合配置的需要,部分地区也开始了探索。当前亟需在制度上和法律层面对农村建设用地与资本高效配置给予更完整的的保护。


以下为文字演讲实录(节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主要的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说得再具体一点,就是我们要在“三去”的背景下,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在这个领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潜力,也有大的增长红利。我们已经出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核心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人的城镇化在中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大家知道,城镇化本身无非是要素在空间上更加聚集的过程,城镇化是农业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地区转移,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更关键的是是,整个社会要适应这种转变。

整个社会适应这种转变的含义是什么?我觉得就是制度上怎么能够适应这种转移,并推动这种转移。因为这种转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要素更高效配置的一个过程。我们现在面临的难题是制度上如何适应这一快速转变。

我国城镇化对增长的红利,潜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人口转移。我们现在城市化率用国家统计局的结果是56.1%,它是用城镇常住人口来衡量的。最近我看了几个研究,特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的一个研究,他们和阿里巴巴合作,用大数据技术基于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超过一千人的时候,这个地区定义为城市化地区)来判断,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61%。

我们在城镇常住人口的户籍问题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最近我们有一个文件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就是一亿人口落户的问题,这一亿人口的落户不仅是农业转移人口要在他的工作和居住地落户,还应该关注那些非农业转移人口在工作和居住地落户问题,这批人是从小城市或者是小城镇到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转移就业的人群,很多是大学毕业生,并不是农民,由于他们在工作居住的城市不能拿到户口,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需求。他们很多人不能正常买车,也不能买房,甚至还有其他各方面的一些限制。

这样的限制如果能够放开,当然也包括对农业转移人口,这批人对所工作居住的城市会有更高的忠诚度,对他所工作的企业也会有更高的忠诚度,对自己的未来有更大的确定性,他的消费行为会变的更稳定更加无忧。这是有利于扩大需求的。

所以,这样的供给侧制度改革如果能够放得更开一些,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需求一个非常好的结合点,李总理把这样的结合点称为一种黄金结合点。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问题是:

第一,虽然各个省、各个地区都推出了户籍制度改革的举措,但仔细看这些举措的时候,会发现其实一些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特大城市门槛设的并不低,有些特大城市的门槛甚至比过去更高了,设置了一些新的门槛,有的城市还在往外赶人,这是不利于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也不会提高要素配置的效率。

第二个问题,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的配置,重点是城市资本有农村土地的组合配置。但我们看到,资本和土地要素的结合是要有制度保障的。目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哪面?我们可以看到,城市资本有比较强烈的和土地要素结合的需求,特别是资本和农村土地要素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投资,而且是民间投资。

但是我们在农村土地要素配置的制度方面限制是比较多的,这种限制是来源于我们过去对耕地保护的担忧。主要是认为如果在制度上放开了,有可能会导致耕地的减少。这一担忧不无道理,但并不是没有办法来管理的。

从我们的调查研究来看,我们现在农村有大量的建设用地是闲置的,越来越多的农民人已经进城打工了,有的也进城居住了,虽然很多农村转移人口不能在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落户,但很多在当地的中小城市和县城买了房子,很的人已经在县城和镇上居住了,他们在农村的宅基地大量的闲置。在城市群地区特别是在都市圈地区,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和城市资本,对农村宅基产生了种资本和土地要素结合的需要。

我们在浙江、成都、江苏等地区,都可以看到资本和农村建设用地结合、重新高效配置组合形成的案例。这样的案例形成了很多不同的经营模式,像大家说得比较多的民宿和基于民宿的旅游服务业发展,也包括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但我们的调研发现,这样的一些结合,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市场主体还是有担忧的,因为这种结合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制度和法律上明确完整的保护。

我们应该看到,农民在这种结合过程中得到了财产性收益,因为他们本来已经闲置的土地资源得到更高效配置,也满足了城市居民和城市资本的需求。这样一种需求空间随着中国收入水平的提高,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空间会越来越大,我们需要做的是什么呢?是制度上给这样的农村建设用地高效配置模式给予更完整的制度和法律的保护,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它对中国未来的增长是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的。

编辑 王勇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