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震后四十年:一座百万人口现代城市的重建

南方+ 记者 王腾腾  2016-08-01 07:50

上图为唐山市震后照片(资料照片)。下图为2016年拍摄的唐山市夜景。新华社发

震后,在一片废墟之上,唐山人民在全国的支持下重建了城市。40年后的今天,唐山越发的枝繁叶茂,她的根扎得更深。

1976年:建筑95.5%被震毁

在计划经济时期,唐山人口即超过百万,是一座对国民经济命脉具有重要意义的重工业城市。地震前的1975年,唐山市区的建成面积达到66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19.7万人;市区辖路南、路北和东矿三个区;城市形态上体现为中心区与东矿区两片。唐山全境内全市工业企业400余家,在市区的开滦煤矿、唐山钢铁公司、唐山发电厂、唐山机车车辆厂、启新水泥厂等八家重要大型工业企业,就合计占市区工业产值的53%。

但震前的唐山城市建筑以平房工棚和砖混结构的低层为主,大部分没有按照规定建设抗震设防措施、也没有部署任何地震监测网。事实上,当时国内的抗震法律和标准也并非空白。早在1959年中国就提出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草案)》,首次正式颁布的规范《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试行)》是在1974年总结云南通海县地震教训的基础上颁布的,在1975年海城地震后又进行了修订。按照这一规范,唐山应按照抗震烈度6度的标准进行建设,但这些规范并没有真正实施或来不及实施。

7·28地震,唐山市的中心区为10、11度区,东矿区为9度区。烈度远高过此前的设计标准。1976年,这座城市在里氏7.8级大地震23秒的疯狂肆虐中,95.5%的建筑被震毁,唐山几被夷成平地,24万人丧生,直接经济损失150亿美元。

在震后最初的日子里,唐山建成了一座“简易城市”。自9月中旬到1977年1月中旬,市区共建筑简易房42万多间,基本做到了人人有其居。这种简易房基本上是毛石地基,上部结构为木支架,苇席外抹灰,屋顶为木檩条、木板或苇席加油毡防水。可以看出,这种简易结构特别是墙体和屋顶重量极轻,吸收地震能量少,地震反应小,在大震后几年内的最高震级为6.2级的大量余震下均无破坏。

倾全国之力助城市重建

唐山的震后重建历时7年多,到1986年底才基本完成。1977年到1979年上半年为重建准备阶段,唐山完成了恢复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道路、供水、排水、煤气、供热、供电和绿化等专项规划;各地设计单位编制恢复建设用住宅通用图、公共建筑通用图及国家相关工业部专业设计单位完成工业专项设计任务。

经反复比选,重建方案吸取了易地重建和分散建设的思想,即总体规划布局从“两大片”向“小三角”转变。规划震后新唐山分为老城区、东矿区和丰润新城区。新规划采取组团分散,相对独立的土地利用规划思想,每个组团之间相隔25公里,这三个城区之间共享基础设施,但空间上相对分离。规划还确定每个城区的功能包括四个部分:轻工业区、居住区、仓储区和休闲区。其中,老城区规划人口25万人,在原来的路北区重建,而原来的路南区基本放弃;东矿区人口30万人,在原地恢复重建;而丰润新城区规划10万人,由于没有依托老城建设,属于完全的新区建设。

唐山地震发生时,中国还处于计划经济体系中,因此重建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拨款。其中央财政的运作方式包括国家直接下发物资和直接支援项目工程建设等实物性援助。唐山地震的紧急援救期过后,中央直接管理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即更名为“唐山建设指挥部”,全面领导和控制所有重建工作。唐山建设指挥部在重建工作中采取了政府直接采购、管理、分配等形式,以保证建设的速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工作出现了大量的资金缺口。中央政府一方面动员地方政府、集体组织和个人资金对中央拨款进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主体工程完善之后,唐山建设指挥部将一些建设和分配的任务转移到了地方企业单位。总体来看,来自中央政府的重建资金共43.57亿元,其中包括其他地方政府、集体组织和个人的捐款。

1979年下半年大规模恢复建设全面展开,按先住宅后生产的指导思想,到1986年底共完成建筑面积1800万㎡,其中住宅面积1122万㎡,工业及其它建筑678万㎡,住宅面积占63%。市区人口141万,全市有23万户居民迁入新居,占当时总户数的98.5%,人均面积7㎡以上,居当时全国之冠。工农业生产全面恢复,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是震前的214%。

重建设防烈度确定为8度

在抗震方面,唐山也正式开始“设防”。我国第一版正式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1978年颁布执行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唐山震后重建的设防烈度是1978年最终确定的8度。地震专家认为唐山在今后100年内再发生7.8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很小;建筑的设计使用期一般为50年,没有必要按抗7.8级地震要求进行设计。《工业与民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为7-9度,当时我国最重要的建筑物才按9度设计;唐山重建若按9度设计,则势必增加重建的难度和延长重建的时间,这在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是办不到的。

从1978年全面开始震后重建,到1986年底,唐山市人民政府宣布:十年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唐山市已由一片废墟、瓦砾复兴为一座楼房林立、市政设施配套齐全、抗震和备战性能良好、生产生活便利、环境比较优美的新型现代城市。由于唐山重建所取得的成就,1990年成为被联合国授予“人居荣誉奖”称号的国内第一个城市。

随着“十年重建”的宣告结束。唐山的城市与建筑发展进入了“十年振兴”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较上一时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1988年唐山市被国家批准为沿海对外开放经济区。经济的振兴,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同时,建筑市场的繁荣,又刺激了相关产业,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发展,唐山人习惯把这一时期称“十年振兴”,将上一时期称“十年重建”。在“十年振兴”期,城市的规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扩大。建筑在高度和规模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如建在新华道两旁的一些高层建筑,唐山火车站广场建筑群,以唐山百货大楼为中心的集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建筑群等。

十年振兴之后,唐山人把接下来的20年称为快速发展的20年。这20年中,依煤而建、因钢而兴的唐山经济发展飞速,但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当时的唐山远看不见“山”,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但是到了现在,唐山已经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今年4月29日,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南湖花海中开幕。近3个月来,观光游客数以百万计。

【驻京记者】王腾腾

【策划】郎国华

编辑 麦宇旻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