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者有盼头!广东城市工作会议聚焦常住人口市民化

南方+ 记者 肖文舸 黄应来  2016-06-14 14:48

13日,广东省城市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了解到,广东对下一步城市工作的部署呈现出一系列亮点,以人为核心、坚持“两证并行”、打造大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控容提质、粤东西北扩容提质、产业共建、创造美好城市生活环境等关键词引起了与会人员和有关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广东省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抓好常住人口市民化。图为外来务工子弟在社区少年宫学习粤韵操。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摄

两证并行“梯度”推动公共服务全覆盖

会议明确,推进人的城镇化,要抓好常住人口市民化这个首要任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让城市人口逐步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服务。

数据显示,在广东,人户分离的常住人口有3000多万。其中,近2700万是外来务工人员,约占全省就业人员的43%。他们已成为广东省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支撑力量,对广东省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的去留直接影响到产业发展。试想如果突然减掉这部分劳动力,广东经济将受到巨大影响,所以必须要把这些人想办法留下来,这涉及到长远经济发展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可通过户籍证和居住证并行实现人口市民化,一方面在保留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前提下,让具备条件的常住人口领取户籍证,落户城镇;另一方面,对暂不具备条件的,领取居住证,梯次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表示:“以前流动人口很难享受城市公共服务,通过居住证和户籍证,以‘梯度’形式来逐步推动公共服务对常住人口的全覆盖。居住证就是向户籍人口发展方向的一个过渡事物。随着政府提供的社保医疗等公共服务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更多的人要逐渐纳入正常户籍。”

“对于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原有在农村的权益要想办法保证。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出现‘村民的优惠没有了,市民的待遇也没有享受到’的现象。”还有专家强调,公共服务覆盖和市民化要落到实处:“比如,不能简单把‘村委会’改成‘居委会’就算完事了,不是说人进了城或者是改个‘名字’就是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就不是真正的市民化。”

广东新型城镇化的任务既艰巨又紧迫。会议强调,要将市民化落到实处,合理引导农业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到2020年努力实现不少于600万本省人口和700万外省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

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目前珠三角地区集聚了全省54.2%的人口和90%左右的异地务工人员,初步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城市群。但珠三角城市“摊大饼”的倾向严重,对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构成巨大压力;同时粤东西北承载了全省45.8%的人口,但多数地级市中心城区规模和体量偏小。

如何缓解压力、补齐短板、释放城市潜能?提高城市人口承载力将是接下来广东城市发展的关键,也成为会议的焦点之一。

从珠三角情况来说,“控容提质”将直接影响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所谓“控容提质”,就是控制规模、提高质量,坚持集约紧凑发展,打造具有国际水准和竞争力的城市,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实现从“一群城市”向“一个城市群”的转变。

“要通过建设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提高人口承载力。”关于如何实现“控容提质”,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未来的珠三角城市群,将是以广深为双核、多个城市分工合作的更加紧密的城市群,引领广东参与世界竞争。

同时,针对粤东西北的发展情况,则要通过“扩容提质”,促进粤东西北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会议强调,要通过扩容提质提高粤东西北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减轻珠三角人口压力,实现全省人口优化布局。对此张朝伟表示,就近就地城镇化,就是加快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在自己所在市县镇就业创业,而不是全都涌到大中城市。

“其中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是一直需要重视的问题。”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城区要对周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自身需要发展到一定程度,粤东西北很多城市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要着重发展吸引力和承载力强的中心城区。

从全省角度,珠三角要与粤东西北城市实现融合互动发展。建设以广深为双核的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同时,推动韶关、河源、汕尾、清远、云浮等环珠三角城市对接融入珠三角,形成大珠三角城市群。加快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推动梅州随着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发展逐步融入粤东城市群;加快湛茂阳沿海经济带的发展,形成粤西沿海城市带。“珠三角要不断向外辐射,周边的城市要不断融进来。”马向明说。

值得一提的是,融合发展中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共建。特别要通过促进区域间产业分工合作,形成粤东西北与珠三角联动发展。“今后珠三角和粤东西北间不应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可以一同创新驱动。比如研发机构、总部在珠三角,生产环节在东西北,慢慢形成产业区域分工与合作,形成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互动和优势互补。”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教授陈鸿宇说。

创造美好环境让人在城里待得住

“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好留在城市。”会议指出,城市工作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是为了人,推进人的城镇化必须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水平,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更优质服务,更宜居环境,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波表示,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就曾明确要求,要树立“精明增长”理念,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专家表示,要大力推进城市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促进创新创业;通过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和民营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地方政府要能够在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中,落实民生项目,提升管理效能,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广东省规划院院长张少康说。对此徐波表示认同:“要提高城市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解决人们出行难、住房难、看病难等问题,让人们在城市里待得住。”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加关注生态质量和休闲空间。未来将加强特色地区的营造、生态地区的维育,并更加重视乡村的发展和历史文化的保护,形成生态环境良好、城乡富有特色的城市。”马向明补充。

关于构建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城市空间,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深圳城市设计促进中心主任黄伟文提到,要通过城市设计等方式,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突出广东岭南文化特色,为城市留下更多历史记忆。

推行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

不仅是硬件建设,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城市有序运行、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会议认为,目前广东省现有治理能力与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情况,没有充分考虑非户籍常住人口的需求,治理方式相对粗放。根据会议精神,接下来广东省要发挥好区、镇街、社区的社会管理作用,创造条件让非户籍常住人口全面深入城市治理,严格把握村改居的标准,保障城市安全稳定。

区(县)级政府的基本职能是社会治理;镇政府、街道办作为最基层一级的政权组织或派出机构,主要管社会事务;社区居委会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是基层政权的延伸。

有关专家指出,广东省3000多万外来人口能够在城市有序生活和工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一治理体系的高效运转,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基层组织的社会管理作用,不要轻易改变治理体系。

同时,还要创造条件让非户籍常住人口全面参与城市治理。推行“政经分离”: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经济事务当然由原居民负责,经济收益也归原居民享有;社区居委会则是面向全体居民的自治组织,外来人口有权也应该全面参与进来。

目前广东省现有社区居委会6628个,其中“村改居”社区1988个。针对目前真正实现市民化的“村改居”社区占比不到五成的现象,有专家再次以“村改居”为例强调,只有确保能实行与城市居民同等福利待遇的才能启动“村改居”,而不能简单改名字,不要追求数字,而要追求改的质量。

还有专家补充指出,安全是现代化宜居城市的基石,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把住安全关、质量关,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杨小妍

相关文章

创造更多价值
更多精彩尽在南方+客户端
点击下载 ×